<p class="ql-block"> 大概在我5岁那年,我家搬进村子里比较中心的位置,东西街北侧,南北路路东的头一家。别人家园子已经绿叶葱葱,我家园子杂草丛生。妈妈发现了杂草丛中生有几株葫芦苗,妈妈就跟我和妹妹嘀咕,现在种菜是来不及了,就指望这几棵葫芦苗了。妈妈带领我和妹妹干了一下午,把杂草薅光,几棵葫芦苗似乎理直气壮地成了园子里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嘿!秋天收获大,妈妈留下几个葫芦,其余的都送给了邻居。这也是我家搬来以后,第一次看见邻居们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我家串门。</p><p class="ql-block"> 葫芦一直放在院长里晒着,接近穿棉袄的时候,爸爸出手了,用小钢锯把一个葫芦分成两半,掏空葫芦瓤子和种子,又简单地打磨几下,就成了两个非常漂亮又实用的瓢。一个放进水缸,不沉底,用这个葫芦瓢喝水,还有点清香味道。另一个放在锅台上,说用来淘米和撇米汤,哈哈哈,没完全懂……</p> <p class="ql-block"> 这个葫芦瓢经久耐用,究竟哪一年退出水缸的,我真的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对葫芦的基本认知,我认为葫芦很是神奇,生命力顽强,生长旺盛,勇于攀登,不惧艰苦环境(在夹缝中都可以生存),对人们日常生活贡献极大。</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后,学习了《植物分类学》,这才知道,葫芦是葫芦科的,你看看,人家也有科呀。</p> <p class="ql-block"> 而且还是一个大科,光这个科里成员,在我们国家就有130多种呢。黄瓜、南瓜、丝瓜等等,人家都是一个科的。</p> <p class="ql-block"> 一晃40年过去了,2018年秋季,我和云子先生来到山东聊城,参加第二届葫芦节。哇!让我大开眼界,这里的人们怎么把葫芦干成这么大的产业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对葫芦认知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一次,我真正认识到“高手在民间”。从我5岁时对葫芦的基本认知,到上大学在《植物分类学》上对葫芦植物系统学的认知,再到山东聊城葫芦节(全国范围):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把葫芦生产和改良、育种搞得如此惊天动地,葫芦艺术创作精彩绝伦,葫芦工艺作品恰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我跟云子说,回去就开始研究葫芦吧。哈哈哈,云子已经研究葫芦多年,而且作品颇丰。他当然知道研究葫芦的苦辣酸甜喽,在葫芦节现场,哥俩深情拥抱三分钟,旁若无人。</p>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中明先生满头大汗、呼哧带喘地给我送来了10棵葫芦苗,我精心地在小园子选地、栽培。</p><p class="ql-block"> 10棵葫芦,大概5~6个品种,有花葫芦、苹果葫芦、压腰葫芦、瓢葫芦……</p> <p class="ql-block"> 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一边栽培实践,一边学习研究……</p> <p class="ql-block"> 也尝试着画葫芦……</p> <p class="ql-block"> 这年开始翻阅了大量资料……</p> <p class="ql-block"> 也尝试了葫芦画……</p> <p class="ql-block"> 虽然作品还不怎么样,但感觉倍爽!每一次都感觉到了与葫芦的那种巧妙的沟通……</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两年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简要捋一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我国已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其名称有:“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等等。“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葫芦”则是俗写,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墨西哥、秘鲁和泰国均有数千年的被种植的葫芦被发现。在埃及葫芦被作为陪葬品。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葫芦种子也有七千年的历史了,有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表示葫芦的字“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葫芦被提到。《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中国、泰国、墨西哥、秘鲁、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早在近一万年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长着葫芦植物。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利用也愈来愈广泛,制成乐器,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高级艺术品——葫芦器。</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葫芦有很多种类,古时候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看来关于葫芦的学术分歧古来有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古人们依据葫芦的性质和用途,也有不同的分类。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至于“茶酒瓠”、“药壶卢”,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纲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中国栽培葫芦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就更多了。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