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会让人驻足流连,欲罢不能,静静的感受,细细的品味。它或是一道电,令你的心头震颤;它或许是一丝风,凉爽了你燥热的脸。它会让你读出心中的诗,它更会使你跟着它的起伏、它的旋律和节奏来和旋你的心声。 李敬拍摄的作品《夕阳骏马图》便是一幅这样的佳作。这幅作品曾在2010年年度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举办的国际摄影展览中荣获金奖。<br> 就是这样一幅看似简单,又少有震撼的图片,究竟凭什么能在数以万计的佳作中脱颖而出,让众多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摄影大咖们为之青睐呢,想必能在以下几个初浅的层面上找到答案。<br><br> 构图,是完成摄影佳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图的方法有很多,如:三分法、九宫格、曲线式,框架式等等,除了特殊情况,如天地都精彩,而无法取舍外,多数摄影者都会回避呆板的一分为二的构图方式。而这幅《夕阳骏马图》却采用了以一分为二为基础的构图方式,但是值得称奇的是,作者利用原野中的几棵大树,巧妙地破解了一分为二的构图方式,与传统的中国画写意兰花“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技法同出一辙,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心为重点的对称式构图,更强的视觉效果陡然突出,令人拍案叫绝。 用光,是摄影这门光影艺术的生命。在风光摄影中,较难把控的当属逆光了。如何降低光比、修正曝光以及如何为后期调整做好前期铺垫,就成了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夕阳骏马图》完全可以称之为采用逆光摄影的经典之作:疏密有致的树丛,削弱了直射的阳光,大逆光的运用,以及雪地的反光作用,勾勒出奔马的轮廓和通透的效果,并强化了作品的光影和层次感。逆光中,汗马气吁,蹄踏飞雪、朝着家的方向,光影浮动,生机勃勃,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群鲜活的生命在跃动,加之丘陵的自然走势也产生了不稳定性,都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动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色彩,是刺激和诱发情绪的媒介。色彩的正确运用,可以进一步强调作品的层次和纵深感,它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面,通过色彩冷暖的对比,色调明暗的起伏,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跳跃感,更会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风光摄影中,它更是烘托主题、表达意境、传递主观思想的有效手段,也为在平面影像中体现三度空间视觉效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夕阳骏马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不能不说非常完美,无可挑剔。由于色温的作用,阴影处呈现出漂亮的带有几分冷意的蓝色,与前景中被余晖照亮的雪地和奔跑的马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空也是如此,半圆状的日晕在蓝色天幕的映衬下向上升腾,起伏的光影,跳跃的色彩,斑驳陆离,伴随着前行的马群在眼前浮动,又有谁不想闯入其中,喝马扬鞭呢。<br><br> 发现,是产生摄影佳作的源泉。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著名雕塑《思想者》的作者)曾经说过: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是基于作者自身修养与文化的积累,也是审美和品味的具体体现,从而在发现与寻找、机遇和机会里,便有了从容自信的选择和舍取。当我们重新回头再看《夕阳骏马图》,审视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br> 雪原中的寻找,寒风里的等待,等来了日晕奇观,等来了回家的马群。佛说:这是因果;老百姓说:苍天不负有心人。于是,我们便听到了一阵悦耳的快门声。<br> 其实,这只是我们能够想到或是看到的表象,在《夕阳骏马图》的背后还应该有这样一段话:作者充分运用摄影语言,牢牢掌控了稍纵即逝的瞬间,在成就了《夕阳骏马图》的同时,更彰显着作者深厚的摄影功底和广博的艺术造诣。<div><br></div><div> </div><div> (张春怀 文)<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