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长大以后鲜有的一次认真的看月亮。</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月亮的记忆是逢年过节几家人在爷爷的庭院里,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爸妈常年不在家,但仍觉得满足,家里孩子多,爷爷买饮料总是往多了买,最喜欢跟在二伯家哥哥的屁股后面,希望他能在爷爷跟前“求情”让我去他家过一天,其实住处也不过前后三分钟的距离。那时候听老人讲述月亮里的故事,总极力的睁大眼睛,好像真的看见了桂树,还有嫦娥和月兔 ,那是属于孩童的独有的天真童趣。</p><p class="ql-block"> 高中转到新学校,每天独自上下学,每天陪伴我的是一个小小的随身听,姨哥送的,形影不离,班里同学们也爱借去听。那是冬天的晚上,我看着月亮,她看着我。如此的清冷又如此的明亮,女神的模样。听音乐写摘抄,走路看树,没有同行的伙伴仍觉得满足,那是属于少女的孤单又敏感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独坐在天台,听肖邦的《夜曲》,认认真真的看月亮,好像在黑暗中跳舞,心底漾起无限遐想,总的来说,如同鲁迅在《狂人日记》开篇写的那样:“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二十出头的年纪,对生活对自己都有了更温和的理解,看,月亮多么好啊,人人都应该爱月亮,如同人人都爱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