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Ⅱ 风清露凉秋期半

老长不大

<p class="ql-block"><b>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群芳錄》中说:到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也。</b></p><p class="ql-block"> 秋分,是农历八月中旬的节气。我们看“分”字,中间有把刀,把两边切成各半,所以古人说,分者,半也。秋分除了昼夜平分外,也是秋季立秋至霜降的居中一天,有平分秋季之意。我不知“平分秋色”的成语是否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b> </b> 秋分三候: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p><p class="ql-block"> <b>初候,雷始收声。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b></p><p class="ql-block"><b> </b>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春分与秋分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节点。雷是春分后阳气渐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渐盛而收声了。</p><p class="ql-block"> <b> 二候,蛰虫坯户。淘瓦之泥曰坯,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b></p><p class="ql-block"><b> </b>秋分后天气渐渐变冷,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堵洞口,以防御寒气侵入。</p><p class="ql-block"> <b>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b></p><p class="ql-block"><b> </b>古人认为,水本是阳气形成的,旺盛时水多,衰弱时水少。秋分后降水减少,天气干燥,水汽蒸发,沼泽水洼处于干涸状态。</p><p class="ql-block"> 秋分,原是我国传统的祭月节。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祭祀仪礼。由于每年的秋分在农历八月中的日子有所不同,不一定秋分那天有圆月。后来人们为了追求满月,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节。</p><p class="ql-block"> 秋分,现在是我国2018年新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二十四个节气中,除了立春、立夏、冬至等几个民间传统节日外,国家级层面(官方)的节日只有清明和秋分,可见它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自古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粮也。春种秋收,可见农事以不失时为要。尽管我国的疆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收时间有差异,但秋分前后是大多数地区的庄稼成熟时节,大江南北多是一派喜获丰收的景象。所以,这个节日定在秋分是恰当的,是有意义的,它不仅是对农业生产丰收的庆贺,更是对广大农民一年来辛劳付出的肯定和礼赞。</p><p class="ql-block"> 秋分时节,漫步乡野,有晨露、有晚霞,有蓝天、有碧水,有花香、有飞叶,有清风,有明月。真可谓:秋露点点,秋风习习,秋云飘飘,秋水缓缓,秋草萋萋,秋果累累,时时迷人,处处舒适。</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秋景,不免让人想起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p class="ql-block"> 更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秋色偏爱有加的《秋词》:</p><p class="ql-block"><b> 其一</b></p><p class="ql-block"><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p><p class="ql-block"><b>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b></p><p class="ql-block"><b> 其二</b></p><p class="ql-block"><b>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b></p><p class="ql-block"><b>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b></p><p class="ql-block"> 自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后,文人骚客多以悲叹秋之萧条、凄凉、哀怨、愁绪为主色调。而刘禹锡却不人云亦云,另辟蹊径,断然否定悲秋的观念,偏说秋天胜过春天,秋色美于春色。</p><p class="ql-block"> 《秋词》两诗,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前赞秋气,气以励志。后咏秋色,色以冶情。前诗为振奋精神顽强斗志,后诗要坚守情操坚定志向。两诗气势恢宏,意境壮丽,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吟诵出非同凡响的秋歌。</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二十二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任监察御史,仕途一路高升,可谓春风得意。可惜他在唐永贞元年(805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开始一路下跌,屡遭贬谪,直至827年任职东都尚书省,历时二十三年。老友白居易曾叹息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可他不以为然,屡处逆境不消沉,频遇挫折不退缩,诚如他的《秋词》所言。</p><p class="ql-block"> 《秋词》是他三十四岁被贬谪朗州(常德)司马时所作,着实令人敬佩。他面对人生遭受重大挫折而不沮丧,仍然怀着一鹤冲天凌云志,载着诗情上碧霄的高扬开朗精神,笑对人生下坡路,这是何等的豁达洒脱,这是人生的真正胜者。难怪后人称刘禹锡为“诗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它准确地反映了气候和物候的变化,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的民俗事象,我们今天的生活风俗、民间节庆仍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我自去年寒露节气至今年秋分,总算把二十四节气粗浅的写了一遍。由于自己学识浅薄,笔力不逮,谬误和差错在所难免,承蒙《当代乡土作家》文学平台和主编曹李晓老师的厚爱和支持,将拙作陆续予以应时的刊发。我今借此最后一篇的节气小文里,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字:老长不大 图片: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