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路以拐命名,常表示山路蜿蜒曲折,如72拐,48拐等。而贵州晴隆的24拐,虽然拐不多,但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史迪威公路”而特别著名。9月19日是休息日,我们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去探索这个著名的拐。</p><p class="ql-block"> 离开广西,海拔渐渐高了,路旁的高山也不似广西的山那般俊美,而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汉子,巍峨连绵。24拐就隐藏在这重重大山深处。</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处。这条路抗战时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现在仅保留了一段有代表性的原始公路。</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来自24拐纪念馆,拍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到这里是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和从越南入境的战略物资运往重庆及抗战前线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路简介</p><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始建于1935年,1936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24拐的宣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到24道拐景区,车要停在停车场,乘坐景区的电瓶车顺着当年的公路上山。公路只是简单的沙石路,依山而建,顺坡而行。路面不宽,两个小车勉强相向而行,约一二十米长就要拐弯,为了营造当年的气氛,路旁沟里停了一些军车。路论宽不如现在的乡道,论险也不足为奇。大约半小时到了观景台,据说这里可以看到这条路的全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我们只得进纪念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历史资料还原了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晴隆政府设在安南镇,这里堆积了大量的抗日物资等待运输。</p> <p class="ql-block">等待检修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 由于晴隆战略位置重要,盟军在这里设置了电台。</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肩挑背扛在修路。</p> <p class="ql-block">盟军的机械化装备在修路</p> <p class="ql-block">护路的防空部队</p> <p class="ql-block">通过公路的运输车</p> <p class="ql-block">战士</p> <p class="ql-block"> 少年兵。看到这里我想哭。</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感受到了当年的烽火岁月,这条简陋的公路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出来,雨停了,但云还没有散去。</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门口这副盟军和贵州农民点烟的塑像告诉我们无数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山顶上若隐若现的纪念馆那样高大隐秘,好像说还有太多的历史要探究。</p> <p class="ql-block"> 无法看到24道拐的全貌了。湿漉漉的天空似乎是对我们过去积弱积贫的悲哀和对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24道拐记在了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回到广西的高速上,路面平坦,重重大山早已不再是障碍。350公里的路,我们穿了46个山洞。新修的山洞灯光明亮,路标清晰。不禁感慨,斗转星移,国家的实力已完全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也更加感受到我们父辈的艰辛不易。</p> <p class="ql-block"> 我已是花甲之年,这个24道拐仍让我心潮澎湃。我照片拍的不好,感谢银龄团队的队友给我提供了照片,完成了这篇小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