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柳州有座鱼峰山咧,(嗨溜溜啰)山下有个小龙潭咧,(嗨溜溜啰)年年四季歌不断呀,都是三姐亲口传咧"。这首流传在柳州的山歌,从小生活在柳州的50后、60后都会唱,而且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建在半山腰的刘三姐雕像</p> <p class="ql-block">鱼峰山座落在柳江南岸河畔柳江大桥旁,毗邻马鞍山,山下的小龙潭,常年四季水都不会干涸,由于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很多地下河,小龙潭的水,就是从大龙潭地下河流过来的,小龙潭的地下河又连通到柳江,当柳江河涨水时,小龙潭水面也会上涨,水质也会变成混浊不堪,这些现像,在70年代还是可以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据说,小龙潭的水,就是从这里,经地下河流入的。</p> <p class="ql-block">红花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自从柳江下游建了红花电站后,柳江河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面,小龙潭的水平面,再也不会"潮涨潮落”了,另外,在鱼峰山的北面和南面,因修建高楼大厦打地基过深,打穿地下河,为确保大楼的安全,施工单位把地下河,用钢筋水泥封死了。有一段时间,小龙潭的水变得醒臭不堪,三姐也被臭味熏得泪流满面,经过治理,现在水质又变清了。</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三姐在小龙潭骑鲤鱼升上天宫,化成歌仙了。</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生日那一天,柳江第一座大桥通车,浮桥从此成为了历史,如今的柳江河面,已经建起了24座大桥。</p> <p class="ql-block">东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柳州城很小,方圆大约4公里,现仅存一座东门城楼,其余的城门和城墙,因战火和人为破坏,已经荡然无存了。在保存完好的东门城楼展厅沙盘,你能看到古城模型的缩小版。柳江河蜿蜒“江流曲似九回肠”绕城而过,古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城建在了柳江北岸半岛最高处,培新路是老柳州的制高点,既使是1997年“7.19"百年一遇的洪水,也淹不了老城,按当时的地理位置,刘三姐在鱼峰山对歌的地方,仅仅是荒郊野岭而已。</p> <p class="ql-block">这种用像片制作的歌片,以前买一张要一毛钱。</p> <p class="ql-block">老话说:“沙街三年不涨水,母猪也会上树"</p> <p class="ql-block">三姐以前就住在半山腰这个山洞里,她外岀传歌,现在关门了。</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三姐为什么不住在山下的龙潭村,要爬到半山去住山洞呢?这个就不要较真了,把她当传说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1963年春,郭沫若登临鱼峰山,赋诗一首:立鱼峰半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驾驭鱼龙飞九州,神州到处是歌台。</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老城逐渐发展扩大,在培新路大码头处,繁华的沙街,生意兴隆,河对面南岸也逐渐发展,太平中街、太平西街以农贸交易为主,谷埠街有一条牛屎巷,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的来历,他就是当年交易牲口的地方。那时货物运输,还是以水运为主,窑埠码头,庾家码头更是一片繁忙的景像,从赵家井到庾家码头一带,河边巷,小广州街,多数都是广东人乘船沿江而上,来这里做生意的。柳州“桂中商埠”更是远近闻名。从河北岸柳城、融安、融水、三江赶来鱼峰山对歌的人,除了乘船,还可以通过浮桥来到鱼峰山对歌。</p> <p class="ql-block">柳江大桥未开通之前,,两岸人民就是通过这座浮桥往来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鱼峰山已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往南是柳石路,往西平行着柳邕路,文笔路,往北是谷埠路,往东是乐群路,东北是鱼峰路,这里交通发达,人员密集,喜欢唱山歌的人,以歌会友,从东南西北赶来这里对山歌,每年的"三月三“歌节,这里更是人潮人海。“柳州本是山歌窝,三姐传歌万千箩,好比九曲柳江水,江水几长歌几多。”</p> <p class="ql-block">和那些名山相比,鱼峰山不算太高,仅88米,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鱼峰山因为有了刘三姐这位歌仙而出名,可是,刚解放的时候,有谁认识刘三姐呢?小时候去爬鱼峰山,钻山洞,从现在的鱼峰公园北门进去,那时候,公园还没有形成,没有围墙。在山脚下面还搭建有一个戏台,戏台两旁还有许多泥塑人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这些古老的建筑,都被破坏了。</p> <p class="ql-block">乘船来的歌手,从这里上岸</p> <p class="ql-block">1959年年初,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文艺创作热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由柳州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原创的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在市内公演,受到观众的喜爱,后来几经改版,由一人创作改为集体创作,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更加完善精彩。1959年4月,在参加广西全区国庆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并受邀在全广西公演,全国巡演。周恩来总理,陈毅部长从缅甸岀访归来,在南宁观看演出后也连声称赞。1960年7月,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演出100多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和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火爆,引起了著名词作家和编剧乔羽的关注,他邀请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专门到柳州观看了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剧情的感染和感动,他们便决定将彩调剧改编成电影,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刘三姐的精彩。毕竟,唱戏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p><p class="ql-block"> 1960年,乔羽和苏里来到柳州,下榻在柳州饭店,以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为原型,用12天的时间,夜以继日的改编完成了电影剧本《刘三姐》。</p> <p class="ql-block">1961年,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而成的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公演,场场暴满,一票难求,许多人看了一场不过瘾,还连续购票加看几场,在海外,东南亚,美国华人街,更是轰动一时。电影刘三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华人的地方,都认识了刘三姐,特别是影片中刘三姐甜美的歌声,更是百听不厌。为电影刘三姐配唱的演唱者傅锦华,就是柳州籍彩调剧的演员。</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旅游的兴旺,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争夺名人产权事件,屡屡发生,这边省说关老爷是他们的,那边也说是他们省的,闹得不可开交。电影《刘三姐》中,赶去参加刘三姐与财主莫老爷对歌的人群中,有人说他是从XX县来的,有人说他们是从XX市来的,于是他们都说刘三姐是他们那里的。</p> <p class="ql-block">柳州人也不去和别人争夺刘三姐,三姐依然亭亭玉立站在鱼峰山,依然看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柳州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柳州只是岀了一个体操王子李宁,奥运会女子体操冠军江钰源,国球冠军帅哥谢赛克,全国整车三大生产基地~一汽、二汽、通用在柳州,柳州通用五菱乘用车全国销量第一。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4分之一,一座占广西效益百分之五十的工业城市,国家三年抽查评比,柳江河饮用水质名列第一,三连冠。传统的民间小吃"柳州螺蛳粉”,更是焕发青春而风靡海内外。如今,他打造的“百里柳江画廊",更是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柳江河上的音乐喷泉</p> <p class="ql-block">当你在柳江河堤漫步时,赶巧了,你会看见,一架竹筏正在从柳江下游萝卜洲,向鱼峰山处划来,远处看过去,前面划桨的有点像阿牛哥,后面掌舵的是三姐。竹筏还未到,歌声从水面远远的就漂过来了,“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三姐只是一传说”。</p> <p class="ql-block">文中部份资料、图片来自网络、报刊,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因为有你,心存感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