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曹禺

炀癫疯

<p class="ql-block">《雷雨》的主要内容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雨》是一部狗血家庭伦理话剧。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侍萍,单纯着爱与被爱的鲁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剧(四幕剧)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雨》的题目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萬),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3年,3岁即随继母看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二十八》,同年10月上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5][4]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完成,后易名为《胆剑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五幕历史剧《王昭君》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在北京医院辞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姻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先后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郑秀、邓译生即方瑞、李玉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秀是曹禺的第一位夫人,同时也是爱曹禺时间最长的一位痴情女子。她是曹禺清华大学的同学。1933年早春,在学校的校园戏剧活动中,曹禺让好友孙浩然出面,特别邀请郑秀出演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话剧《罪》,担任女主角,同时开始了对郑秀的热烈追求。曹禺被郑秀的美丽而打动,几次追求未果,最后在曹禺的一场大病中两人开始相恋。经过3年的爱情长跑,1936年11月26日,曹禺与郑秀于南京平仓巷德瑞奥同学会举行隆重订婚典礼。曹禺穿西式燕尾服,郑秀穿旗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曹禺与方瑞正式结婚,直到文革时期。曹禺没遭到批斗,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方瑞受到惊吓身体垮掉,靠大量服食安眠药才能入睡。1974年的一天,方瑞在自家床上离开了人世,临死时床上各处都散落着大量的安眠药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瑞去世后,郑秀及曹禺的儿女们有意两人复合。而曹禺却在1979年和李玉茹结了婚,至此开始了他的第三段婚姻生活。李玉茹陪伴曹禺走完了最后一程------直到1996年曹禺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雨》中的矛盾冲突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子的矛盾冲突、母子的矛盾冲突、兄弟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冲突、封建主义文化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矛盾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冲突的体现,才得以让雷雨更加富有戏剧艺术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朴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节选的两场戏,主要刻画了他的冷酷、虚伪、残忍与奸诈。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小姐,他和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侍萍赶出了家门,还让她抱走奄奄一息的病儿。侍萍被逼无路,跳河自杀,幸而遇救。他的冷酷于此可见一班。但是,30多年后,当侍萍再见到他时,却看到他为她保存房间旧状,他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并表示想修一修侍萍的坟墓,而且得知侍萍的身份后,他仍然反复述说自己的思念,等等。虽然这其中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侍萍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因为晚年家庭生活不如意,他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但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是他年轻时的恋人,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所以,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他的幻想一下子破灭了,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于是他发出了冷酷无情的质问。这正如叶公一样,真龙来了,躲之唯恐不及。尔后的给支票,用他的话说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实际是为了把侍萍永远打发走,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所以说,作者写他与侍萍的相逢,更多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深刻揭露了他的残忍与好诈。对待罢工工人,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收买分化政策,开除了立场坚定的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他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唆使矿警开枪打死工人等,更突出了他的狠毒与残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侍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饱含怨愤生活了30年。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但面对周朴园准备用钱来赎罪的言语,她冷笑,她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撕毁5000元支票的举动,一方面表现了她的骨 气,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则表现出 她纯洁、崇高的母爱。戏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第一句话是: “你是 萍....凭 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 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 句话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 怒,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然而她已答应周朴园不当面相认,所以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 “凭一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又马上转口:“我 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显地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与周朴园的斗争中,他逐渐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 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血淋淋的发 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 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