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枣庄美丽乡村~从小石楼十间楼到大康留奚仲庙

骑行火星

华国锋在枣庄题字古薛河公园,如今题字牌坊已拆。 刘村梨园风景区,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刘村万亩梨园东部,景区面积5000余亩,一期计划开发精品园500亩。这里远眺千山,近环薛水,钟灵毓秀,环境优美,是滕州旅游线路上一朵娇艳的奇葩,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张家大院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小石楼村内,是清代名士、音韵大师 张 畊 所 居 ,始 建 于1786 年(清乾隆五十一年),距今已近228年,村里人习惯称其为“张家大院”。从这个院子里曾走出令其族人自豪、人们敬仰的两个人:一位是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投身革命,并变卖家产为抗日队伍买枪买粮的开明民主人士、曾担任滕县副县长的张瑞五;另一位是为了革命理想,在日本鬼子的酷刑面前视死如归、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惨遭敌人杀害的革命烈士张兆谦。 骑行来到柴胡店镇小石楼村看到了这处建于清代、昔日在当地居首的古老宅院— —张家大院。 张氏家族是当地大户。据张畊第六代孙张鹏坤先生介绍,其先祖是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当年张居正死后,惨遭抄家,后其分支移居柴胡店,先在柴胡店村建造了府邸,后置办了土地。张氏后裔张畊,轻财好施,性情闲适恬静。从早到晚读书不倦,藏书万卷,才学百斗,办私塾、授国学,广结天下有学之士和社会名流。国子监生员张畊还被授予儒林郎、部政司理问之职,是当地的名人,《滕县志·人物志》(卷八)、《柴胡店镇志》均有张畊的记载。张畊在其属地现小石楼村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当时叫“石家楼别墅”。后成张氏家族分支宅第,有东西5个分院、30余处四合院、220余间厅室组成,总占地120余亩。坐北朝南五座门厅高矗,门前古槐参天,拴马桩林立。西院大客厅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中院“腰楼”高达五层,可俯瞰村子全貌。 张畊因喜欢读书、著书,有专门放书的10间楼,故该村曾一度被称作“十间楼”。据传说当年(1927年)直奉大战期间,在柴胡店地区的一次血战前,直鲁联军曾光顾张家。当时正值夏季连阴雨,道路泥泞坑洼,车马炮无法行走,兵勇们竟动用了张家10间楼的书籍,铺在了整整几十里的泥路上,才顺利过去。东大院东南方设有二层护院炮楼一座,曾是当年伪奚仲乡自卫团的所在地。院东首大坑的东面为大气非凡的张家祠堂。张家大院的厅堂楼阁,均为悬山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古色古香。<br> 各院间洞门曲径,青砖铺地,奇花异草,黄杨修竹,景色宜人,其规模居当地之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滕县六区区委曾经设在张家大院的西大院。1946 年春,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二十四团政委杨广立将军率领该团在张家大院驻军半年。<br> 张家大院先后毁于解放战争、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放后,张家大院收归国有,西大院建起了小学,中大院为国家粮库。现仅存中大院内四合院 3 处,计有厅堂 20 间,占地20亩。在张家大院5个分院的建筑中,处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当时聘用了外地的工匠作指导,集当地的建筑精英的智慧为一体,吸收明清两朝建筑的优点,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刀工精细、构思巧妙。<br> 古薛先民在鲁南大地留下的人文景观并不丰富,而能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民俗风情的张家大院应是难得的一处。 小石楼村位于柴胡店镇偏东南方向3公里,共有土地1100亩,308户1200位村民。村的东面有山山相连的"千山头",千山脚下有薛河古道,常年流水不断;新建占地400余亩的孟尝六庄古薛河公园、苗圃植物园,园内各种花木、树种数不胜数;娱乐休闲健身广场和农家乐、水上餐厅等设施优美而齐全。村子的中间,坐落着已有200多年历史、明清特色建筑风格的民居--张家大院。<br><br> 据《柴胡店镇志》中记载和老人们的叙述得知,村中原来因有石姓人家居住,并有石楼一座,村名原为"石家楼";国学音韵大师张畊,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来此建造了占地100多亩的张家大院,并有专门藏书的"十间楼",因此村名一度被称作"十间楼";后又与后庄的"大石楼"延顺,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村名--小石楼。她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令国人敬仰的两个人:一位是国难当头时,毅然投身革命,并变卖家产为抗日队伍买枪买粮,开明民主人士、滕县副县长张瑞五;另一位是为了革命理想,在日本鬼子的酷刑面前视死如归、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惨遭敌人杀害的革命烈士张兆谦。他牺牲前,被凶残的日本鬼子用钢丝穿透锁骨,绑在"洋棒"上,让狼狗一口一口地撕下身上的肉,直到死。1946年春,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二十四团政委杨广立将军率领该团在本村驻军半年。这里曾经历过多次人民军队痛击日伪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 离开小石楼十间楼。 大康留唐槐位于官桥镇驻地东约1.5公里的大康留村东北角,原有古庙天齐庙,庙前有一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植。古槐树高10余米,树干围度5.2米,内已空,被称为“虚怀若谷”,可容五人对坐。树冠现存南北两枝,犹如雄鹰展翅,气势壮观。 大康留天齐庙。 该树曾遭三次火灾,都劫后余生,老百姓把它当做神树,村民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平安。1992年,村人集资立碑作记,在古槐北面又重立了南宋礼部尚书任居敬、任择善祖茔碑二通,将古树落、古姓氏、古庙、古树合为一体,成为一景。 大康留天齐庙,后称“奚公祠”。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庙地15亩。建于唐初,明、清均重修,庙碑六块,今存一块,字迹不辨。1934年建学堂时将东西屋拆除,今大殿尚存。 在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遗址共有两处:1号遗址位于村北80米处,薛河故道的西岸,为一河畔高地,南北约80米,宽度不详。沿河岸高约3米的断崖上,暴露出一些灰坑和灰土层,散见一些陶器残片,有鬲足、豆把、瓮口、甑底、黑陶盆残片、罐形器残部等物。2号遗址在村东北约50米处,薛河故道东岸的河旁高地,东西长约80米,宽度不详。该遗址破坏较严重,两处遗址的年代为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