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申家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下</b></p><p class="ql-block">整理/申记会</p><p class="ql-block">口述/ 家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奶奶留影</b></p> <p class="ql-block"><b>三、苦难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 奶奶在世时常给我们讲她们那时的故事。1940年我的父亲才刚刚满8岁,日本鬼子进村来抓壮丁,吓得全村人都躲藏在山中的窑洞里。此时的爷爷正害着伤寒下不了床,奶奶当时身怀六甲正值临盆,这样我的叔叔在野外的窑洞中降生了,为了能让叔叔有奶吃,8岁的父亲一个人进村为奶奶熬点米粥送到窑洞中。父亲、奶奶和叔叔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地活了下来,奶奶给叔叔起名“窑发”。意思是在窑里生的,发的意思我不知道,可能奶奶想让全家兴旺发达吧。由于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有太多人都因为吃不上粮食饿死在家。爷爷在此时因伤寒受尽折磨与煎熬,苦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活命奶奶忍痛撇下生病的爷爷,决定带着叔叔出去逃荒。(意思讨饭吃)临走时,奶奶肯求大伯先带上了我的父亲出去,此时大伯已经准备上路,为此奶奶还和大伯还签了生死状,无论生死大伯不负任何责任。就这样年仅十多岁的父亲就挑着担子跟着大伯流浪在候马、临汾一带以补锅为生。补锅当徒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父亲走时穿着奶奶为他纳的“实纳帮”鞋,(手工做的布鞋)过汾河的时候被水冲走了一只,父亲哭着把另一鞋放进担子里,赤脚行走了半年多的路程。双脚从开始磨出了血泡,到后来磨出了老蚕,他从不敢哭诉。为了不让大伯看出他的胆怯,年幼的他表现出于其年龄不相符的坚强。一直到一年后父亲仍然是赤着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大伯在外补锅途中拾得个女人,这个可怜的女子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为了能吃上顿饱饭便跟了大伯。由于长期吃不上饭,见到饭的她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大伯提醒她要少吃点,以后慢慢增加饭量,可是她实在是太饿了,顾不上大伯的提醒,结果撑的一晚上睡不能睡觉,为了一顿饭第二天便撒手人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奶奶在父亲走后的半个月,带着叔叔和村里同样带着孩子的二个女子相伴一路向西,一边走一路乞讨,一路上帮人干点活能讨口饭吃。(给有钱人纳鞋底)有时饿了也会去捡垃圾堆里的东西吃,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这种乞讨的日子不知何时是个头。也许会被狼吃,也许会被人吃,听说有的黑店会卖人肉饱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奶奶狠狠心把叔叔给了山西曲沃的一家人,听说这家家境比较殷实,没有男孩子所以才收留了叔叔。(叔叔在以后的日子里又给了几户人家,最后辗转到了运城西留村)奶奶把叔叔安顿好后就一路乞讨往家里赶。心里虽然去了一块心病,但是,她的内心非常难过,所以才有了奶奶后面经常念叨叔叔的日子。奶奶和父亲逃荒的日子,病魔折磨着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等他们逃荒到家后到也没能见上爷爷一面。当时还是被好心的邻居们用席片掩埋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二十一岁那年请人看了块坟地,也就是母亲刚嫁给父亲后村里给分的一块地,准备重新安葬爷爷。当时和亲戚邻里寻找爷爷的遗骸时却遇到了难题。从早上一直找到下午找不到爷爷的遗骸,父亲都急得大哭起来。因为从爷爷去世到采新坟已经过去十多年,原来亲手安葬爷爷的老昌孩爷爷也不是记得很清楚。只知当时匆匆掩埋在老坟的一个地方,原来的记砖也找不到了。这时,老昌孩爷爷急得说了句话:申三卢,你要是不想让孩子为难就显显灵。当时烧的黄标纸随着一阵轻风吹到了地块的尾角,父亲赶紧跟了过去,也许是爷爷在天之灵也想找到个安稳之所,在纸的落脚处使劲用镢头刨了一下,爷爷的遗骸便露了出来。父亲和众人重新安葬了爷爷,了却了长期积压在家人心中的一块心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兄弟三人</b></p> <p class="ql-block"><b>四 、成长经历</b></p><p class="ql-block">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申家的孩子也慢慢长大,姐姐在我九岁那年嫁人了,后来,她经常开玩笑说,那时嫁人主要是想过几天轻松日子,的确,那时每天早出晚归不知何日是个头,每天的愿望就是想着能吃顿饱饭。姐姐有这样的想法实属正常。记得是1969年,国家正处于一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氛围中,村里驻扎着一支工程部队,负责打山洞。军民关系出奇的融洽,村民家中缸里的水士兵们总是挑满满的,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因为吃不饱饭总觍着个脸和同学蹭干粮吃。一日放学回家看见厨房火口上烤了几个白白的蒸馍,那个馍馍被烤得焦黄焦黄的。我和二哥不由分说拿起来便吃,奶奶站在那一言不发,一只看到哥俩吃完。吃得香不香?奶奶问:我们异口同声说真好吃,还有没有了。奶奶笑了,她说:你们也不问问这馍是从哪里来的?按说那时年龄也不小了,怎么也不问问哪来的白面馍,不知道,我俩回答。奶奶就把从当兵猪食缸中用漏勺捞出来,然后用清水刷了一下的过程说了一遍。我们当时根本没有责怪奶奶这样做,因为我们知道奶奶是怕把我们饿坏了。当兵的看到我们这些小朋友吃不饱饭,常常偷偷地塞给我们一碗米饭,那种能吃上一碗米饭的感觉不知有多么幸福,香喷喷的能回味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我和二哥还在上中小学的时候,大哥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时隔一年便参军入伍了。由于大哥有强烈的当兵愿望,为了让大哥去当兵,父亲可没少下功夫。那时,他正值当生产队长期间,经常和包村干部交往,也常和陈沟公社党委副书记兼武装部李部长念叨,父亲告诉他想让自家孩子出去当兵见见世面。李部长一口允诺。父亲当时的想法主要还是想让儿子在部队能混一官半职,光耀门楣。不能像他一样没文化,无一技之长,将来也不会什么出息。那时,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传统氛围相当的浓厚。可能是受申家家风教育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在部队服役期间哥哥因为工作出色,每年都受到部队表彰和嘉奖,成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和标兵,不久,便晋升为少尉排长。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在部队他更加钻研参谋业务,经常发文于军队刊物上,成为一名优秀的军队通信记者。哥哥的努力达到了回报。1980年他被部队选送到石家庄装甲兵指挥学院进修,军事素质和参谋业务得到进一步提高。所在部队他一路晋升至团长。申家从一穷二白到整个家族欣欣向荣,都是受他的影响与鼓励,大哥是申家人的骄傲,父母为此也感到骄傲与欣慰。</p><p class="ql-block"> 二哥身上有父亲的影子,他胆大心细。改革开放后,他做起了小生意。贩过玻璃制品,后来又在城里承包了几间商铺,完成人生财富的第一次原始积累。开始在城里置办了房产,成为村里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但他不安于现状,晋城市近几年经济势头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生意火爆,他经过市场考察,在村办起了建材厂——南连氏砌块砖厂。商场如战场,由于大家都瞄准了房地产这块蛋糕,建厂的数量如雨后春笋一样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很快让一些砌块厂濒临倒闭。他的厂在艰难中求生存,由于二哥脑子好又肯吃苦,他不断上设备完善砌块砖的质量,生意逐渐好了起来。这样坚持了好多年,生意开始稳定下来,又赚得了人生第二桶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和父亲侄女</b></p> <p class="ql-block"><b>五、寻找亲人</b></p><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里人对寻找叔叔的想法更加迫切了。奶奶也常常念叨,就在大家日思夜想之际,从大哥在山西运城当兵那里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大嫂随军后在军工厂上班,正好和哥的一个战友的妻子在一起工作,因二人兴趣相投,非常谈得来,一来二去就谈到关于叔叔这个事情上来。嫂子把叔叔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叔叔应该生于1939年)被奶奶送人的情况说了一下,并把叔叔从小受伤所留下的疤痕都讲给她听。此时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战友的妻子就把叔叔这几年一直在寻亲的事说了出来。他们曾经到过河北和河南寻找,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二人这么一说不谋而合。嫂子和大哥商量后,利用探亲回家的机会把情况向奶奶和父母反映。战友的妻子很留意嫂子说的情况。她回家后就特别留意叔叔左眉弓上的伤痕。在确认可能性很大的前题下,哥嫂和战友小俩口作主把认亲这个事就这样定了下来。经过商议,双方安排好见面事宜。</p><p class="ql-block"> 没过几天,叔叔就派儿子开车和大哥来晋城接奶奶,奶奶一生只坐过马车,马车稍快一点就会晕车。坐汽车可能会晕得昏天黑地。但这次奶奶显得特别坚强,可能是快要见到日思夜想、阔别已久的儿子了,到运城几百里的路她硬是没有什么反应。这次重逢,娘俩相谈甚欢,把几十年的思念都倾诉了出来。奶奶回家后逢人便说,自己找到儿子了,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p><p class="ql-block"> 1993年秋季的一天,家里人都显得非常兴奋,因为我们的叔叔今天就要正式回老家认亲。我记得第一次叔叔带着二个子女来的。叔叔共有三男二女,由于叔叔脑子好,改革开放后,他做起了皮毛生意,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叔叔却提前完成了思想转变,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为五个子女每人盖了一院房子,每家购买了一台电视机。那时80年代中期,叔叔有如此成就已实属不易。叔叔的子女们又特别聪明,他们家老大和老二都有属于自己的厂子,老三在部队服役,后转业至运城市任某局的副局长。大女儿的丈夫就是和大哥一块当兵的战友,转业至运城市公安局盐湖区任经侦科指导员。小女儿家有厂有旅馆。一家人在运城市西留村是数一数二的大户。那天,叔叔刚到家乡奶奶便迫不急待看叔叔的脸,查看他小时候因为贪玩留下的伤疤,可能是上次到运城对着几十年未见面的儿媳没敢细观察的原因。在得到证实后,奶奶眼中噙着泪水,和叔叔两个人单独说了半天的话。可能是因为失散多年的原因,奶奶和叔叔格外珍惜这段缘份。在父亲和奶奶的陪伴下,他凭着儿时的记忆转遍了村里的犄角旮旯。谈到小时候在关帝庙和辇岛玩的经历,晚上休息时他和奶奶聊了好几个时辰,估计他心中有太多的话要对自己的母亲说。</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们和叔叔的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兄弟姊妹关系。每年我们都要去看望叔叔和婶婶一家,叔叔也常来看望奶奶。奶奶和叔叔及全家的愿望终得圆满,他们此生在也没有留下遗憾。2015年,我们的叔叔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妯娌三人与孩子</b></p> <p class="ql-block">六、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我们兄弟姊妹都已成了老人,身边儿孙绕膝。孩子们发展势头良好,只希望他们有更好的人生规划,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我的这篇申家史,让他们知道父辈们是怎样度过那个艰难的岁月的。学习祖辈们不怕苦不怕累,以及他们坚韧不拨的精神,做一个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更希望兄弟姊妹们身体建康,老有所养。做到和叔叔的子女们常联系。把南连氏申家这个根留住,这是申家人莫大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9.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