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乡村采风——河北镇下交村向阳庄

刘爱国

<div><b><i><br></i></b></div><b><i><div><b><i><br></i></b></div>2021年9月11日</i></b><div><br></div> 在村中,我给一对老人拍了张手拉手的合影片。拍完后,两位老人开怀大笑。老夫兴奋地说:一辈子从没拍过这样的照片。我说:那咱今天也潇洒走一回吧! 从这一举止上,可看出,这是一对相爱了一辈子的老夫妻:男的叫原家信,女的叫元小林。<br><br>就在这兴奋之际,原家信与我说起了这辈子最令他兴奋的一件事: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了,七月份的一天,镇党委书记梅杰来到他家,亲自把一枚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挂在了他的胸前。他说:这让我感到了无尙的光荣,这辈子跟着党走,所有的一切奋斗都值了! 一九七零年,刚满二十岁的原家信就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之后,他在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十三年,一九八四年被乡里调到南坡煤矿任矿长,后又调到经联社当安检员。晚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在窑二凹利用四十亩荒坡地栽树育树苗,一直干到了现在。<br><br>原家信人送外号“一直标”,意思是讲宁折不弯。这是个性格耿直的人,干工作认认真真,办事情踏踏实实。在任职的几十年中,他从没给人送过礼,也不求人办私事。他的信念只有一个:一心为党好好工作。 <div>在大队任党支部书记时,他干过这样一件事,至今大家都还记得,虽然说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可以读解出他的性格,他的办事风格。</div><div><br></div><div>这是在农业学大寨的那个时代,社员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要过年了,原家信只有一个想法:虽说穷,也要让大家吃得饱饱的。腊月三十的下午,他到一些家户转了转,看看谁还没有贴对联,看看谁还没有捏饺子。当他来到村民孙有会家时,发现这家没做饺子,一细问,才知是没有白面了。此时,队里的仓库、磨坊都被封了。原家信当即下令:特事特办,提出十斤小麦,磨成白面。这才让孙有会一家吃上了饺子。<br></div><br>这就是在队里当支部书记的原家信,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他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风风火火干了一辈子工作的原家信,虽说也退了下来,因为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所以也没退休金。虽然他的心里也有点不平静,但他坚信:还是共产党好!让全体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说:有来生,还要当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div><br></div><div><br></div>我在村中转了一圈,看到的人不算多。这种现象在许多村都普遍存在,这是因村里已没有了学校,孩子们都在外读书,家长要跟着陪读,上了年纪的人要去带孙子。 你看七十多岁的孙元胜,今天就是从晋城回来的,他在城里住就是为了看孙子。我在与他的聊天中得知,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从一九八四年起干支部书记,一干十年,之后又任村委主任,这一干又是三届,2008年卸任。 他任职的十九年间,正是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他见证了从大集体到土地下户、实行联产承包那段难忘的岁月,见证了百姓从摆脱温饱到日过小康的大好光景。他说: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我赶上了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村民原须龙种了两亩地,四分地的谷子,一亩六分的玉米。她说:今年收成好,玉米亩产可达1300斤。 <div>她的儿子孙跃兵在町店的大宁煤矿上班,趁休息日赶了回来,帮着收玉米。他说:父亲生病了,已不能下地劳动。</div> 这是个孝顺的儿子,非常疼爱父母。他一面要好好上班,一面还要帮着父母种田地。他努力地干好农活,就是想要能更多地减轻父母肩头那副沉重的担子。<div><br></div><div><br><br>村民孙二龙种了两亩玉米地,有一半的地被野猪糟蹋了。望着野猪的侵害,一点办法也没有,这让他很是无奈。他说:依照往常的收成,一亩地可打一千五百斤玉米,今年只收获了一千余斤。</div> 这天,他把凉晒的玉米棒往竖笼里灌装。面对眼前的这些损失,他欲哭无泪。他和那些也遭受猪害的村民一样,急切地期盼相关的部门能出台一些好办法,治治泛滥的猪害,把农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p class="ql-block"><b><i><br></i></b></p><p class="ql-block"><b><i>以下是来自村中的图片</i></b><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