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地方(16)2014年11月7日-11月9日,山西省五台山、龙岗石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2014年的11月初,上海已进入深秋。在女儿的创意下,我们居然也来了一次说走就的“山西三日游”。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省会太原市。它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化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这次要用三天的时间,挑重点、近距离看看这个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的省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的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有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等。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 该寺坐北朝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天星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高3尺的铜佛。</p> <p class="ql-block"> 虽说五台山已经下过雪,一派北方灰暗飘雪、萧淡的季节,然而镜头下的显通寺还是很有独特的魅力,让我久望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清凉台的文殊菩萨禅寺。</p> <p class="ql-block"> 原古北岳恒山则是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是在河北境内的保定市阜平县大茂山。而确定为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恒山是明末清初时才被“易地安置”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清代开始就在山西恒山祭祀北岳。据说北岳恒山也是道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唐代作者贾岛曾作有北岳恒山的诗词,其中有一段写道:“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是对北岳恒山非常精辟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建都平成(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年-公元448年)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造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壮观”二字。现存的悬空寺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攸麦面做成各种点心、美食,非常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大同市的城墙和城区街道、车行道。</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云岗区、云岗镇1号。进口处是礼佛大道,由13对千佛列柱组成,深邃而又壮观。</p> <p class="ql-block"> 两边的浮雕。猜测可能是反映北魏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或者那个时间北魏民众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昙曜广场,是为纪念昙曜高僧,因为他是云岗石窟的开创者。</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是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年间(元455年),开凿前后达70年。整个石窟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分三个时期完成:</p><p class="ql-block"> 早期石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扑的西域情调。</p><p class="ql-block"> 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这个时期也是雕凿的鼎盛阶段,从洞窟形制到雕刻的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晚期石窟规模较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三張佛像照片是从网络上收录,以补充不足。在此向作者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 估计这三张佛像都是中期石窟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16-20号窟被称为昙曜五窟,北魏的第一代帝王,也是山西的一张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佛像的主要造型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是中国5A级景区、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从大同市的云岗石窟车行到平遥古城时,这里已经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古城商业夜市。夜探灯光灿烂的古城商业街,是一件非常惬意的开心事。</p> <p class="ql-block"> 山西人做刀削面应该是很正宗的。</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平遥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县城的基本风貌,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也被称为“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中心是这样描述的: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的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要履新泰共同创办的。日升昌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总号设在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分号遍布全国30多座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因为19至20世纪初期平遥是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遥古城的店掌柜与21世纪初的小顽童来了一次跨世纪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 曾略知中国有五商:晋商、徽商、浙商、鲁商、粤商。晋商在明清500多年间以盐业、茶叶、票号为主,其中票号最为出名。晋商的发展给山西的商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我们这次虽是仅能在城内的大街上走走逛逛,却已经感受到那种与身俱来的北方中国民族商业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晚上下榻在平遥县城的民居。这些民居也是在平遥县城的某条大街上,按原样经过装修改建成旅舍,却又不象很标准的四合院,但毕竟还是体会一下北方的中式风格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按我的理介是客厅、左右两边是厢房改作了标房,然而客厅的后背是墙壁。也许就是山西平房的式样。</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走廊、上下扶梯是设置在屋楼侧面的。</p> <p class="ql-block"> 旅馆外面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当地居民的住房、以及角楼。</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型,分为六个大院、内套二十个小院、三百壹拾叁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雕塑像反映的乔家当初的一些实际情况:推着独轮走进乔家大院的第一代乔家;乔家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教育是从商的基础;乔家作为晋商的杰出代表,早巳从事与洋人经商。</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硕大的《福》字照壁。</p> <p class="ql-block"> 乔家的家训、商训刻碑铭记。第三代乔致庸治家很严,他立的家规:不准占染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待仆人;不准赌博;不准男女同游;不准汹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第一代乔贵发是祁县乔家堡的贫苦农民,1736年冬天背井离乡走西口到包头,当伙计、开草料铺、经营豆腐。乾隆二十年因农业丰收,粮价低落、豆价骤涨、卖豆盈利,赚得第一桶金。于是挂出“广盛公”商号,依靠诚信经商,从事商业买卖,屡屡出奇制胜。乔贵发于是置地给三个儿子盖宅院,大儿子的宅院“德兴堂”取自“长发其祥、唯有德者居之”;二儿子的宅院“宁守堂”取自“宁静致远、取信守约”;三儿子的宅院“在中堂”取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端而用”。从家规经商到排辈宅院起名,显示出儒家思想的要义,给了乔家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乔家第二代乔全美,在父亲乔贵发的“广盛公”的商号下,增开钱铺、當铺、估衣铺,把“广盛公”商号改组为“复盛公”。此后乔家不断发展扩大,商业经营雄居整个包头市场并逐步南移。</p> <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三代传人乔致庸,原本乔致庸是一读书人,由于家族危机,弃文从商,做起了东家。而此时又正是晋商事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乔致庸乘势而发,再次为乔家创建了新的辉煌。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修建扩建了乔家大院。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这个时期乔致庸的商业经营理念和治家管理的方略。乔致庸商业成功有三宝:知人善用、诚信、商业远見,致今都值得借鉴。</p> <p class="ql-block"> 第五代传人乔映霞,深受家风家规熏陶,精明强干,敢作敢为、思想激进、治家严谨,使乔家大业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第六代乔铁民,光绪年间,外国资本进入,加上户部成立官商银行,民间票号受到打击,乔家生意从这时候开始缓慢下滑。军阀混战、日军侵占,使乔家的生意一蹶不振。1950年乔铁民在包头办理与百年“复字号”商号脱离关系。</p><p class="ql-block"> 第七代乔燕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从事昆曲教育行业。</p><p class="ql-block"> 乔家自乔贵发之后,子孙后代秉承先祖遗志、洁身自好、锐意进取,在商场叱咤风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巨富大贾。</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戏台以及花园。</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不倒、并得以完整保存,堪称奇迹。这座“乔家大院”见证了乔家几代人在商场的奋斗历程,成为晋商中的佼佼者,雄居商界200年。如今乔家商业帝国早就过眼云烟,但是“乔家大院”永远成为了我们了解、研究晋商的兴衰以及那个时代社会大变革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是醋的原産地。</p> <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像桑叶、如一叶巨大的扁舟,停泊在中原与塞北之间,自战国时期直到明清都是历朝历代的重要省份,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那浑厚的城墙、古朴的城门、把街市、宅居和乡村联系起来,民间早有传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明、清时期,晋商就已经相当活跃,历史上那么多辉煌的晋商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杰出代表和奉献者。说到奉献者,都说山西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位奉献者:山西是母亲般的摇篮、孕育华夏;是父亲般的壁垒、守护帝都;如今用能源养育国家。我们期待山西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部分地理位置、地名典故、历史沿革参考网络资料,在此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