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家里相册中翻出了自己50多年前的一些照片,其中我在下放农村实地实景的几张照片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知青一代人已渐行渐远,如今赋闲在家,享受退休生活,在网络时代,回忆往事,写点知青经历,也可以满足一下老年人的精神慰籍。</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下乡前的我(武昌水果湖洪山礼堂)。</p><p class="ql-block"> 武汉外国语学校是武汉市的中学名校,我们是1964年建校的第一届学生。由于文革灾难,我们与同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被卷入上山下乡的洪流,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1968年底,欢送几位即将当兵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手持红宝书,胸戴毛主席像章,豪情满怀,听毛主席的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1968年的冬天,湖北省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p> <p class="ql-block"> 瑞雪兆丰年,我们打起背包,从汉口码头乘长江客轮到湖北省广济县城武穴(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广济县后来行政区划改为黄冈市下辖的武穴市)。然后我们乘汽车约40公里到达游家垴(公里汽车站点),最后步行约3公里到达饶家岭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饶家林村大樟树下。</span></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我们落户到湖北省广济县雨山公社饶为市大队,饶家林小队。</p> <p class="ql-block">学会犁地。</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知青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同,但艰辛的劳作、食物的短缺、生活的磨练等都没有太大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弟弟到知青点与我们同住几天。</p> <p class="ql-block"> 知青是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批特殊人群。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起伏兴衰,经历了人生沉浮的磨炼,劳其筋骨,强其心智,使之成熟。这一代特殊的人群,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仍然还能保持激情,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我被招工回了武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的同学陆续返城,1971年10月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进工厂后,我们努力工作,积极上进,正因为努力加运气,陆陆续续被工厂推荐保送或考上了大学,使人生命运又发生了变化。照片中几位男生后来还有“洋插队”(出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我们中有大学教授、音乐教育家、IT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在近千万知青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是幸运者,也有幸赶上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好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武汉外国语学校6402班同学们武汉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回武汉省亲时与几位同学会面叙旧。</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青葱年华,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