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义渠戎国占有今天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固原等地,是一个不容人小觑的王国。在史书上,人们只简单地将他们疆域写为:“泾水以北”。实际上,他们占据的面积大约有十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董志原曾经是义渠国所在地,早在商周时期,庆阳就居住着义渠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史记索隐》记载:“义渠本西戎国,有王,在北地郡。”义渠与秦、魏抗衡,参与中原抗衡之争,立国达500年之久。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义渠国灭亡后,逐渐中原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中秋是充满温情的传统佳节,乡村的秋天,天空瓦蓝瓦蓝,白云如丝棉雪白雪白,道路两旁的树枝上不时地掉下金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掉在地下的叶子,铺成一条金黄色的小道,比那波斯地毯还要美丽。盛开的菊花,有黄的`有红的……有半开的,全开的,含苞待放的,它们构成了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它们跃跃欲试,斗奇争艳,向受邀的各位老师送上欢迎的笑脸。今日的“义渠村”更是彰显着极强的生命力,庆阳市文化名人张仁民、刘兰芳夫妇于9月20日邀请了天水师范学院来访的几位教授和庆阳当地知名学者专家及有关领导,在他的农家“义渠村”共同举行茶话活动,为大家送上节日祝福。</p><p class="ql-block"> 茶话活动中,大家共话庆阳历史文化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本土特色文化构建等有关文化交流,现场还为大家送上月饼、苹果等果品和真挚的节日祝福,让参加活动的所有文化名流感动不已:谢谢张老师邀请我们一起过节,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感受到家的温馨,非常富有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当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日渐淡漠,很多年轻人则崇洋媚外信奉外教过洋节,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功能日渐淡化,甚至被虚化、被扭曲、被异化、被失传,传统节日受到国人的冷落逐渐被洋节冲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氛围越来越淡,以至于影响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张老师今天的举措,不仅仅是请大家坐坐,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传承民族先进文化,弘扬传统文明魅力!</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直传承着民间“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捞药”等等许多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中秋,文人雅士聚会,赋诗填词好不热闹。“床前明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相见,人们也会互相祝福,就像宋朝诗人苏轼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竟然在谈天说地中度过。临行前,大家纷纷感谢张老师刘老师,一致认为今年的中秋节里包含着浓浓的祥和温馨和深情的祝福,大家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 “义渠村”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肖金村南庄组,是由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施开发的一处乡村旅游景点项目,现已建成庆阳香包民俗博物馆、古典家具展览厅、农家书屋、张氏书房、红色党史资料展室、岐黄香道馆、农村淘宝电子商务平台等多个参观展览区。</p><p class="ql-block"> 义渠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对外文化贸易为一体,现有农家乐、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 甘肃省陇原巧手编织培训基地、庆阳市农民工培训基地。</p><p class="ql-block">这里建筑风格80%为青 砖、灰瓦;清代木质门窗,包括山门风格,为木质 卯榫结构。一部分为生土建筑, 即利用五、六十年代废弃的旧崖庄地坑院,经过修缮把窑洞改造为农家乐,古朴、沧桑、浑厚而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你能感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义渠村的故事,带给你无穷的魅力和想象空间,顿时勾起你根植在心底那抹乡愁和纯粹的乡村乡土记忆!</p> <p class="ql-block">【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庭的四十年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庆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那一年,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的张仁民18岁,刚刚成年。2018年,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年。忆往昔岁月,感叹于国家四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历经风雨,张仁民不仅有一个幸福的家,还实现了一生的梦想。11月2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肖金镇的庆阳市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采访时,见到了张仁民。“感谢改革开放,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多机会,只要踏实肯干,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张仁民说。如今,张仁民和妻子刘兰芳在农村老家建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发扬庆阳香包刺绣技艺。这座具有庆阳传统特色的民居,正是张仁民和妻子多年来奋斗的见证。张仁民和妻子刘兰芳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爱民俗文化,多少年不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从小,张仁民就喜爱收藏,屋子里经常被堆得满满当当。后来,当了老师,张仁民连自己讲课用过的课本都要收集起来,放得整整齐齐。刘兰芳与许多陇东女子一样,自幼得到长辈的手手相传,擅长于女红。两个人也因为民俗而相爱相守。二十世纪90年代初,已调到企业工作的张仁民,与同为企业员工的妻子双双下岗。回忆往事,张仁民夫妇吃的苦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对张仁民来说,他最感激的是无论在什么境遇下,妻子刘兰芳都在身后默默支持他。下岗之初,张仁民贩蔬菜水果,在街边搭棚销售,从早忙到晚,刘兰芳看孩子做饭送饭,和他一起摆摊。后来张仁民蹬起了黄包车,每当下雨的时候,刘兰芳总会站在街头给张仁民送雨衣;再后来张仁民去肖金镇包田种地,刘兰芳在西峰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两头奔波;承包荒山搞养殖失败,回到西峰开饭店,张仁民常常招揽文人画家在此相聚,刘兰芳买菜算账掌勺,从里忙到外。只缘于骨子里无法割舍的民俗文化情结,他们在经历了蹬三轮车、贩蔬菜、搞养殖、开酒店、包田种地、开书画馆之后,最终致力于庆阳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开发。</p><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趁着庆阳市举办香包节的机遇,张仁民夫妇决定将庆阳香包刺绣市场化。然而那几年,民俗文化产业市场良莠不齐,行内存在恶性竞争、以次充好的现象,刘兰芳对此深感焦虑,而且他们想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新产品,也面临重重困难,刘兰芳感到很迷茫。可张仁民说:“咱们认准自己的方向,埋头做自己的事,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后来,他们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民俗专家,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研发设计了“丝绸之路”人偶系列、“黄河古象”系列、袖珍十二生肖绣花鞋系列以及抱枕、药枕系列、“百鸟朝凤”系列等。</p><p class="ql-block"> 2011年,在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这些注入新鲜元素的庆阳香包被抢购一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又凭借其浓厚的地域性、原创性、民族性,多次获得国家、省级金银奖,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公司与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宁夏等地的10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张仁民和刘兰芳开心地笑了,他们的成功源于坚持,但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我心里清楚,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民俗产品的市场,我们也不可能成功。”张仁民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刘兰芳设计的“国际范”的香包已经卖到了美国。2014年6月25日至7月6日,刘兰芳带着庆阳香包,到美国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和史密森民俗节合作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在大洋彼岸,庆阳香包吸引了当地民众的眼球。刘兰芳在美国采取两种方式来销售,第一种模式针对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特殊节日,直接把庆阳香包做成成品,满足美国人赠送礼品和表达祝福的愿望;另一种则是把香包做成半成品,做好形状,配好图和线,并附上制作方法,让顾客自己动手完成,体验香包制作过程。“现在他们需要什么样子的,我们都可以做出来。”刘兰芳说。</p><p class="ql-block"> 正当香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时候,张仁民和妻子又选择把精力放在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2013年至2014年,他们在老家修建了一座古朴的民俗园,将收藏的各类民间工艺品都存放在此,在民俗园进行展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通过民俗园,了解庆阳香包和民俗文化。“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但是很多人忘了珍惜,我们做这些事情就是想让人们不要忘了过去,懂得珍惜。”张仁民说。</p> <p class="ql-block">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体验传统女红,也别有一番风味。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巧手绣出幸福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阳香包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一种民俗物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20年来,刘兰芳不仅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领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妇女走出贫困,让更多人了解了庆阳香包、传承了香包文化,还探索出了一条庆阳香包市场化的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幼,刘兰芳就对香包刺绣情有独钟,对于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力。“在庆阳村庄里,刺绣的风气很浓。女子出嫁时如果有精美的绣品作为陪嫁,会被认为很贤惠。20世纪80年代,我和丈夫从单位下岗后,开过饭店、蹬过黄包车、承包过荒山、办过画廊,但是都失败了。后来,我们决定回到庆阳,从最熟悉的传统香包做起。”她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2年,背着香包作品,刘兰芳参加了无数个展销会、文艺博览会,足迹遍及国内上百个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不断参展的过程中,她还拜访了几十位民俗专家,请他们对自己的香包作品提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汇聚了数十位民俗专家的建议,刘兰芳的香包变样了,从布料、香料、造型到文化元素符号等各方面都有了突破,销量也大幅提高。渐渐的,刘兰芳和她的庆阳香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刘兰芳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招收周边乡镇的妇女们学习香包绣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绣娘”丽丽就是刘兰芳招来的。那年,刘兰芳得知邻村的丽丽带着两个孩子,自己身体又不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她主动找过去,邀请丽丽到就业工坊当学徒。两个月后,丽丽像变了个人,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脸蛋红扑扑的也有了光泽,整个人都充满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刘兰芳成了当地妇女的偶像,很多人慕名而来,“绣娘”队伍也不断壮大。2013年,她带领绣娘们对小毛驴香包进行重塑,经过五六次改版,新款小毛驴香包“驴敢当”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传统香包不同,“驴敢当”造型夸张、灵动可爱,更像是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她还尝试用碎花布绣制“驴敢当”,小的可以作为手机挂件,大的则可作为家居摆设、车内装饰。新品一经推出就创出了很高的销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兰芳一直坚信,绣制香包能让人修身养性。在就业工坊,她不仅手把手地教“绣娘”刺绣手艺,还教给她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家庭妇女、贫困人群从内到外产生质变,通过一双巧手“绣”出了幸福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刘兰芳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有固定员工30多人,每年还会吸纳下岗职工、家庭困难户加入。如今在庆阳,香包刺绣从业人数已接近10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年来,刘兰芳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在她的带领下,香包绣制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在庆阳结出了“累累硕果”。她本人也收获了“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陇原工匠”“庆阳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刘兰芳带领“绣娘们”,耗时十余天,制作了500多件具有抗菌消炎和除瘟祛病功效的“平安香袋”,送给抗“疫”英雄们。她说:“虽然我们不能到抗‘疫’一线,但是也要力所能及地为抗‘疫’做点有用的事。”</p> <p class="ql-block"> 张仁民老师沉浸在创业之初,幸遇贵人李寸松老师的回忆中。记得第一届香包节举办时,我们在分配的参展展厅忙碌的接待参加节会的宾客,突然发现一对老夫妇进来,老妇人胸前的贵宾花掉在地上,一旁的老先生弯下腰从地上捡起贵宾花,小心翼翼地吹落上面的尘土,郑重地戴在老妇人胸前。这一幕被张仁民老师用手机记录下来,然后立即迎上去和老先生攀谈,并认真介绍展厅内各种香包。他发现老先生谈吐不凡,显然是满腹经纶的鸿儒巨擘,没想到他竟然遇到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李寸松大师。此后,他们和李寸松老师结缘很深成了莫逆,每当遇到事业发展困难,必然请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寸松先生,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原中国美术馆馆员,国务院津贴院士,与我张仁民老师是忘年交。曾在2002年庆阳首届香包节上提出“小香包,大市场之我见”,对于庆阳香包提出了许多超前的发展建议,李老与张仁民老师进行了长达8年的书信交流,张仁民说曾经一度他想放弃这件事,并将想法告知李老,李老很生气,认为西北人这种老婆孩子热炕头,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精神“要不得!”,写了一封几页的信痛批,随后的几年时间一直在鼓励我们坚持下去,直至去世。</p> <p class="ql-block"> 李寸松,一九二七年生。浙江海盐人。擅漫画、民间美术、木刻。1949年后历任上海美协党组成员、中国美协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有漫画《快到了》等3幅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木刻《长夜班女工》、《流浪到哪年》。1991年获新兴版画纪念奖。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玩具、剪纸、皮影卷》等。为《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自幼学习书画,后从事木刻、漫画创作,篆刻功底亦深厚,1991年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时获“新兴版画纪念奖”。李寸松先生自1948年开始收集民间传统玩具研究民间美术,在民间玩具史研究、民间玩具鉴赏研究、民间玩具分类研究,都有独到之处,在收藏民间玩具、抢救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藏品多达数千件。他主编的著作有《武松打虎》寓言画集、《民间玩具》画册、《中国乡土玩具》、《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玩具、剪纸、皮影卷》。他多次主持国内和出国民间美术展览,并数次应邀出访前苏联、日本、法国。1992年李寸松先生因有突出贡献,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因在中俄文化教育交流中贡献突出,俄罗斯政府授予“普希金纪念章”。李寸松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北京玩具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2002年张仁民老师与李寸松大师夫妇亲切交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是由庆阳市创办的国家级民俗文化节。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p><p class="ql-block">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和国家交通大动脉,改革开放以来,庆阳经济社会虽然取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和国家交通大动脉,改革开放以来,庆阳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边缘城市、农业地区的封闭状况仍然没有多少改变。许多外地人对庆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还不知道庆阳在甘肃,更不知道庆阳的具体位置,出差探亲往往走错方向绕了远道;有的甚至不知道中国版图上有庆阳这个地方。这使祖辈生活在“天下黄土第一原”上的庆阳人无不尴尬备至。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时代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庆阳的外部形象竟然还是如此,不得不迫使庆阳人着力探究其在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具体缘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阳人民勤劳智慧的本色决定了庆阳人绝不会甘于这种境况,“酒香止于深巷”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加快庆阳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加强深度开发。那么,扩大开放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这就要千方百计使庆阳的名字响亮起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庆阳的知名度,把庆阳的优势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广而告之,使其被世人所知,要想方设法把庆阳老区推介向全国全世界,要想方设法使庆阳的名气大起来,人气旺起来,经济活起来。但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载体最有效呢?2002年撤地设市后的第一届庆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动员和开启民智,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想到了举办特色文化节会。因为只有先进的特色文化才能统领广大受众的意识形态,而这种特色文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这样的节会才更具有文化张力。于是,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庆阳上古文明亘长久远,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阳的文化资源瑰宝多如珍珠,繁若星辰。而全国的节会已经很多,能亮起人们眼球的创意早已被别人占先,在定位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节会上,庆阳人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的结果也颇具奇思妙想。大家产生的一致共识是最能代表庆阳的应该是最具庆阳特点的一种具有媒介传播功能的艺术品,它应该是一种在民间具有广泛传承性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个性特点突出的东西。越是民俗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越是个性的,才越是典型的,只有典型的才能代表和影响普遍的。庆阳最鲜活的文化艺术当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庆阳的人文特点就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俗民情。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有的还运往外地出售。而早在2001年,原来的西峰市就办过一次香包节,作为端阳节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进行过成功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庆阳市第一任市长王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市政府召开办公会专门讨论发展香包产业的问题,后来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一致赞同。“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从此定名诞生了,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于2002年成功举办。后来不断增进时代内容,成为庆阳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甘肃省建设特色文化大省部署、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庆阳知名度,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大重要决策,每年在端阳节期间举办,成为庆阳对外开放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有效平台。“小香包、大产业”成为庆阳市妇孺皆知的发展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独具匠心的民俗文化节就这样把庆阳无数璀璨的文化珍珠串连了起来,使她们闪耀出熠熠光芒。</p> <p class="ql-block"> 庆阳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受到了广大的民间艺人、民俗专家的热烈拥护和热情支持。2002—2014年,连续十二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庆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积极成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效果是逐渐明晰起来和被更多的干部群众所认识所理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包节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使原生态的庆阳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等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得到了完整的存续和保护,并掀起新的工艺美术创新创作热潮。“庆阳民俗文化”成为21世纪庆阳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被高度重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士领略了庆阳的美丽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征集香包节节歌为契机,开展的新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涌现出了《美丽神奇的庆阳》、《荷包飘香》、《欢迎您到庆阳来》等优秀歌曲,进一步推波助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其连续十二届香包节,庆阳获得了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届、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使庆阳增加了11张靓丽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三届香包节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还命名170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节会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和获得的11项全国性命名,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通过民俗文化的展示,使更多的人们对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庆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扩大了庆阳的对外开放,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包节的举办,活跃了商贸市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了消费。尤其是每届香包节进行的重点活动——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对市直各部门、各县(区)的项目工作是一次检验,对企业项目合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每届节会均实现项目签约资金数十亿元,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有力地促进了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繁荣了文化艺术事业,带动了庆阳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庆阳五绝”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并带动了草编、戏剧脸谱面具、戏剧服装、根雕、艺术壁挂、石雕、泥塑等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创作和文化出版业的繁荣,掀起了全市的文艺创作热潮,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持续不断。创新了文化工作机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化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建起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和商贸繁荣。尤其是香包节强化了城乡居民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5万人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大军,办起了一批香包刺绣龙头企业,对促进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一个香包节办成这样的气候,许多民俗专家称赞“庆阳了不起,庆阳的香包节了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促进了全市的城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办好节会迎嘉宾为契机,近年来世纪广场、世纪大道、周祖森森公园、农耕民俗文化村、双塔森林公园、潜夫山公园、秦直山庄、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华池体育馆、各县城的文化广场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面向市民的文体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纷纷建成。围饶节会开展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及市容整顿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成千上万的市民在从事民俗工艺品制做过程中增进了艺术素养,陶冶了情操。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整体提高,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包节催生庆阳文化驱动发展战略。</p> <p class="ql-block"> 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对加快庆阳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使庆阳人对发展文化生产力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香包节凝聚了庆阳人心,增进了庆阳人的差距意识和团结进取之心,激活了庆阳人气和图谋发展的士气。庆阳人已经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先进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发展文化事业意义深远。2004年,新一届中共庆阳市委领导班子已把办好香包节上升为“文化驱动”的全面发展战略,民俗文化产业初具雏形,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备受重视。中共中央侯补委员、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选平提出了“一黑(石油、煤炭)一绿(绿色农业)”作支柱,特色文化唱大戏,开发“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重点建设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农畜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创汇基地和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定位,确立了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具体目标。全市人民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p> <p class="ql-block">香包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的节会如雨后春笋,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创办两三年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效果,这样成功的先例在全国不多,对一个封闭而落后新建市来讲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局面应该倍加珍惜,尤其对一个尚属幼龄的地方性文化节会更加应倍加爱护。一件事若有了好的开端,就是贵在坚持,在不断完善提升思路的同时坚持使其取得最大最终的成效。庆阳人应以理性和发展的态度,更有耐心地认识香包节,看待香包节,坚持把香包节办好。节会的意义决不止于节会本身,她昭示着一种发展理念,她展示着一种文化形象,更体现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导向和服务水准。应该坚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随着庆阳老区的发展,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会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民间传统节会,会发展成为全国性和世界性的更有影响的中华民俗艺术大荟萃的特色节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节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于不断提高艺术品味、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参与范围和增强吸引力。节会创办伊始,各级政府的推动支持是应该的。随着节会的不断成熟,节会本身就会创造许多商机,便完全可以靠市场运作来实现节会的各项目标。节会活动的筹办者还应进一步提升组织策划理念,加强市场运作的筹划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包节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除了强化自身特色和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外,还应走与全国重大节庆活动联袂嫁接的路子,并争取作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或主要举办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以及城市交通、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举办全国性大型节会的必要条件。办好节会的需要也迫切要求庆阳市加快全面发展,逐渐做到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来庆阳,看庆阳,逗留在庆阳,发展在庆阳,使他们在庆阳看头多多,玩头多多,享受多多,收获多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包节还促使庆阳决策者提出了在庆阳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发展“陇绣”产业的概念,要经过不懈努力使“陇绣”能与中国的苏绣、湘绣齐名,使作为北绣的“陇绣”以独特的“雄风雅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这也是庆阳人的气魄。庆阳人探索着,大步地前进着。</p> <p class="ql-block">展望明天</p><p class="ql-block"> 勤苦的庆阳人民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勇的庆阳老区人民在中国的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史册,老区精神将世代相传;无私奉献的庆阳老区人民象当年支援战争前线那样支持共和国工业长子——陇东石油基地的建设,同样也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庆阳人民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不能说庆阳人民不聪敏。庆阳,这片古老的热土,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衣带裙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她本应富裕起来;作为中国革命的摇蓝之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庆阳老区人民本应过上富足的生活;作为“陇东粮仓”,也应该早日富裕;作为石油资源富集地,庆阳完全可以富足。但由于自然、历史、体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庆阳仍然是一个落后地区,也仅仅是刚解决温饱不久,城乡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还有许多人缺水少医,还有许多孩子因经济原因辍学。</p><p class="ql-block"> 庆阳人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任何情况下,埋怨历史是无用的。小进即满,安于现状是无为的。在图谋发展的问题上,庆阳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身,奋力拼搏、抓住一切机遇,才能继续保持永往直前的革命传统和与时俱进时代气魄,才能取得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宋代砖塔</p><p class="ql-block"> 肖金镇中心位置有一座高30多米的宋代塔,是这个小镇上最为醒目的标示,他已经在街头默默矗立了近千年。肖金塔为北宋间之金城寺塔的俗称,金城寺原踞镇东门外,现寺院已毁,宝塔犹存。肖金塔为楼阁式木构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七层,30.18米(现仅存六层,高21.75米),塔刹、塔顶及最上一层“Wg”间被毁。</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可见,塔内第二层正面构栏底部砖刻文字,分别记载施主姓名、施舍砖数、施舍时间、施舍目的等。时间有“政和八年闰九月初三”、“宣和二年七月”、“宣和二年七 月二十日”等,由此可知,此塔始建于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秋,历时两年多方才完工,施主多为当地居民,其目的在于求佛“伏饬前生今世积劫莫大之罪清除福降随身”、“祈保人口亨通老幼安宁”(见塔室碑刻)。</p><p class="ql-block"> 塔每层檐下均为砖制仿枓栱、椽飞,滴水亦为砖制,之上无瓦件盖顶,直接用砖垒砌城叠涩檐;平座下砖制仿枓栱,与檐下枓栱同形,均为五铺作出双杪,枓栱之上为仿木雕花栏板。塔体外观逐层收分,一层面阔2.24米,六层面阔1.46米,因各层收分较小,使塔体更显高大挺拔。古塔最上面一层颜色较浅,为近代修缮时所加。</p><p class="ql-block"> 肖金塔一层正东辟券门,高1.76米,宽0.68米。二、三、四层每面四柱三间,二、四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明间辟门,次间直棂盲窗;其余四面明间假板门,次间棱形盲窗;五至七层每面两柱一间。各层均为两立拼合而成,形状为小八角式样。柱头之上用一砖厚作普拍枋,枋承托栌斗及各种枓栱件。门窗布置六与四层同,五、七层与三层同,券门内高低相差一个平座钩栏高度。</p><p class="ql-block"> 肖金塔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对研究西北地区砖石结构建筑有重要价值。肖金塔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句俗话说的好,蜘蛛到,财神到,在中国民间人们又将蜘蛛叫做“喜子”,是喜庆和财富降临的好兆头。其次,蜘蛛的外形就像是汉字中的“喜子”所以被人们赋予了好运的象征。蜘蛛本身也是一种能够预报喜事的动物,若是蜘蛛沿着网上的一根丝线向下滑动,则代表着“好运从天降临”。</span></p><p class="ql-block">义渠戎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原以后,北豳(bīn )很快被狄人和戎人占领。于是狄戎两族在这里展开角逐。最后,戎人以绝对优势打败了狄人,一部分狄人远去河套,另一部分投降戎人,与戎人杂居融合。这些戎人就是后来以义渠戎为代表的“五戎”。由于他占领的地区是陇东大原地区,所以也叫大原戎。周族人民除一部分跟随古公南迁外,大部分仍留在豳地耕作务农,成为影响戎人改牧从农的基本群体,也是后来义渠戎国的基本公民。关于义渠戎和义渠戎国,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义渠并吞了北地诸戎,力量空前壮大。为了进一步向东南发展,它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秦国,于是演出了之后400余年的义渠同秦国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史,最后导致了义渠国的灭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义渠国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的关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战争中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公元前471年(秦厉公六年),义渠国王派使臣给秦王行贿赂,以求和平共处,此后27年两国未发生战争。公元前444年(秦厉公三十三年),“秦伐义渠,虏其王。”公元前430年(秦襄公十三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秦国战败退出渭河下游。此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并在西河西界筑长城以界秦,史称右长城。魏武侯执政时,魏发兵5万,把秦国5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义渠惧怕魏,将兵撤出原秦国的上郡。魏随即占去上郡地,并越过桥山(今子午岭),在上郡西界修筑长城以界戎,史称左长城。从此义渠在东面同魏接界。在此后至公元前352年的46年里,义渠同魏以长城为界,双方从未发生战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从此,义渠东面和南面均同秦国接界,双方磨擦又起。公兀前331年,秦趁义渠国内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从此义渠臣服于秦,双方时战时和,秦对义渠地稍蚕食之。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p><p class="ql-block"> 但是,义渠国仍然明服暗不服。公元前327年,秦又伐义渠,此次战争,秦兵曾将义渠郁郅城(今庆阳)夺去。义渠失败,再次向秦称臣。公元前320年,秦惠王曾深入义渠腹地游观北河,到达灵州、夏州等地(即今宁夏)。</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统治,朝贡于魏,同时,联合东方五国伐秦。秦国为消除后顾之忧,用计拉拢义渠。秦臣会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略赂之以抚其志。”秦王曰:“善。”于是秦国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送给义渠国王。义渠王召集群臣说:“这是公孙衍之计谋,我们不能上当受骗。”此后,义渠仍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恢复了部分领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4年,秦在中原战场取得胜利后,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25座城池,使义渠国土大大缩小。但是,由于当时义渠国全民皆兵,人自为战,郡自为战,奋勇抵抗,仍守住了部分领土,而未亡国。</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0年,秦又伐义渠、丹、梨,未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他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以优厚的物质款待。后义渠国王同宣太后淫乱,生有二子,经常来往于义渠和甘泉宫,完全失去对秦国的警惕。公元前272年,也即34年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残义渠,义渠国亡,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义渠国灭亡后,秦昭王即在义渠国旧地置陇西、北地、上郡。后汉书《西羌传》和汉书《地理志》都把置陇西、北地、上郡并提,实际上郡早在公元前352年(即80年前)秦就从魏国手中夺得了。 从周代开始,庆阳地区就是义渠戎国辖地。它的都城经过考察,确在宁县西北焦村乡西沟村。</p><p class="ql-block"> 但是,过去对这个问题众说纷云,除“西沟村”之说外,尚有“义渠故城即宁州城”之说、“寨子河”之说、“西峰附近”之说。事实上,后三说既无文献记载可查,亦无发掘情况证明,俱不可信。而“西沟村”之说却有充分根据:</p><p class="ql-block">1.西沟村有一个很大的古城遗址。遗址位于西沟村徐家和张家两自然村的坳心至西原畔,南北、东西各长二华里,地下l至4米处全是古代灰土、瓦砾和陶器片。当地人称为“西渠”和“瓦渣渠”。这些瓦片、陶片多为周、秦、汉代之物。这说明早在周代前期,这里已经建城。建城的这个西沟村,恰好属于周安置五戎的大原(即今董志原等地),而五戎之中就有义渠戎。当然,这个遗址是否就是义渠戎故城,还得以文献记载去印证。</p><p class="ql-block">2.有历史文献为证。西沟村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同历史文献数据记述完全吻合:一是它在宁州(今宁县)境内;二是位于宁县城西北;三是距宁县城50里。这些事实,同《庆阳府志》载:“义渠故城在外1西北五十里”、《甘肃新通志》载:“义渠故城在宁州西北”以及《甘肃古代史》等史志的记述完全一致。《中国历史地图册》虽然将距离标得不够准确,但位置和大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这些文献我们不可忽视。另外,从古今名称上看,也很相似。汉王莽时代,曾将义渠县改为义沟县,义渠、义沟,西渠、西沟,名字十分相近。</p><p class="ql-block">3.从地形环境看,适宜建城。此古城北和三不同自然村相接处,原面被东西二沟切割成一个岘子,宽约100米,地形十分险要,是董志原中部关口要塞,这里有古道穿越南北,南达秦古都咸阳,北通银川河套,东依桥山,西望崆峒,可谓战略要地。同时,西沟沟下距原畔30多米深处有一泉水,流量较大,完全可以供给城镇居民用水。因此,义渠国在这里建城是适宜的。</p><p class="ql-block">对义渠故城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的看法,1995年庆阳师专张耀民先生文章《义渠都城考证琐记》和庆阳师专副校长、历史系教授李仲立、庆阳地区博物馆馆长刘得桢的考察报告《甘肃宁县西沟发现义渠国国都遗址》两文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李、刘二位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古城遗址位于董志原南部原面上。北距庆阳市西峰区30公里,东南至宁县城25公里,南距泾河川35公里。今属宁县焦村乡西沟和森王两个村所辖。此处地理环境是大原内十分险要之地。地形为南北狭长的大原,在此被东面的水沟和西面的西沟几乎割切成两半,东西最窄处相距仅有一公里,凤甜公路从中穿过。</p><p class="ql-block">古城址:大原原面的古城遗址虽然已荡然无存,但他们从老年人的追忆中得到城基的线索。在西沟沟畔,原徐家自然村的徐家堡子发现古城北墙残基。农民徐安宁在大门外挖了一处南北向的断面,修了一只土窑洞,窑洞顶部正好是城基,暴露得十分清楚。城基为东西向,底部平整,两壁直垂,距地表1.5米,宽2米,内垫土均为夯筑,夯土土层厚至7厘米,没有夯窝。据当地老百姓讲:70年代还有不到l米高的城墙,最近几年被挖掉。城墙北连一座小城堡,早已被毁。东面水沟沟畔也有类似的城墙残迹和一处小城堡。两地相距1000米。沿西沟沟畔向南,是西沟原第五生产队叫张家堡,沟畔小咀上也有一座小城堡,现存残墙高2米,近基部用夯筑,没有夯窝,上部夯土层厚10至12厘米,地表布满秦汉砖瓦。小城堡南侧,有一段东西向的壕沟,是人工所为,人称城壕。沿壕向东已是平原,宽约8公里。在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约15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遍地为周秦汉陶片、砖瓦,当地群众称为“瓦渣渠”。在此地断面处全为1至3米厚的文化层。这座城的东北、西北、西南角所发现的小城堡疑为大城的角城,应有4个,已发现3个;</p><p class="ql-block">发现的墓葬:经查资料,1985年11月,庆阳地区博物馆派人在西沟行政村徐家自然村清理了一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铜、玉、石、蚌等器物169件,其中一件铜削,长18厘米,凸脊凹刃,椭圆形空柄,饰凸起的棱形条纹。这是一件典型的春秋战国时代少数民族的遗物。在这次调查中,又发现了四座西周早期坟墓,位于农民徐贵生家的庄基内。在两座墓中出土了青铜器。</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考察所获,他们初步作出以下判断:</p><p class="ql-block">1.此处城池为一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址,或者更早一些,应为义渠故城。</p><p class="ql-block">2.文化层很厚,出土的器物均为战国、秦、汉时代器物。大量灰坑证明这里曾是人口密集区。</p><p class="ql-block">3.根据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综合分析,宁县西沟发现的战国古城遗址当是义渠戎国都城址。</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义渠戎国是唯一个在庆阳建国立业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潮流涌动,民族融合,人才辈出,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也是最为动乱,最具发展潜力的历史时期。然而,这一历史大幕的开启者并不是战国七雄,也绝非是春秋五霸,而是兴起我们庆阳陇东大原的义渠戎国。</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通史》记载,义渠戎在未到达陇东大原之前并不叫义渠戎,在商周时代前它只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居住今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国管辖,史称戎狄。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康丁年间,戎狄部落逐渐发展强大,并大举南侵攻战了先周的许多土地,周祖古公亶父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率众离开豳地南迁岐山周原。戎狄部族乘机占领陇东大部分地区。这样,戎狄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后来人们就把他们统称为大原戎,也叫义渠戎。因为陇东大原地区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农耕文明底蕴深厚,加上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使戎狄人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人口也大量增加,并开始由游牧变为定居。他们在同当地周族后裔的杂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部落方国。古公亶父南迁周原后,历经周文王、周武王时代也发展成了雄居中一方的西方霸主,担当起了伐纣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强大的西周政权。西周建立后,义渠曾臣服于西周。但后来随着势力的日渐强大,也有了图谋霸业的雄心,加入春秋争雄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西周建立以后,周王朝的文臣武将们沉醉在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的征杀掠夺中时。在西北黄土高原,义渠戎完成了对其他戎狄人的统一,在同西周的争斗中逐渐走向强盛,并把发展的方向瞄准了中原地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西周进入周幽王统治的时期,政治衰败,民不聊生。周幽王因终日沉迷于女色,不仅不理朝政,还废掉了除受人爱戴的申太后,把所有有心思都用到了美女褒姒身上。更为可气的是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把调兵遣将视为儿戏,两次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大怒,特别是申后的父亲看周幽王如此昏庸,而发动了政变,他派人给义渠王送信,请求义渠发兵讨伐西周。义渠首领得到消息后,感到图谋大业的时机到来,就调精兵十万攻打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急忙命人点燃烽火,请求诸侯出兵相救,可是诸侯误认为又是周幽王讨好褒姒的把戏,看着烽火燃起,狼烟如柱而没有人发兵去救。就这样义渠铁骑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了西周都城,并一路南下追杀周幽王于骊山脚下,将一代美妃褒姒俘虏,带回陇东大原。据《史记·周本纪》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西周遂亡。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义渠灭西周不仅削弱了周王朝的势力,也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迫使周平王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邑一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代,从而也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幕。</p><p class="ql-block"> 义渠戎王消灭西周政权后,带着西周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褒姒回到了陇东大原,乘东周政权不稳,义渠戎王正式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在宁县焦村西沟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国。公元前724年义渠戎国建国不久,就随即出兵向四面扩张,其疆域不断扩大,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陇东,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建立城池25座,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从此,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了“义渠戎国”这个名称。而整个周王朝也随着义渠戎国的建立而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义渠戎国的建立和强大,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637年,义渠王就曾发动过对东周的两次大规模讨伐,也曾帮秦国出兵伐郑,并和楚国、齐国各发生大的战争一次。而义渠同秦国总是时战时合,恩怨难断。义渠戎不仅伐秦,也多次出兵帮秦,在义渠铁骑的帮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得到了巩固与提高,再次积聚了向西扩张的力量。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发生内乱,秦国乘机派兵进入义渠腹地,义渠戎国的重要城郭郁郅被秦军占领。秦军将占领的地方按商鞅在秦国境内设立县、乡、里的行政制度,设立了义渠县。从此秦国正式称雄西北,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从而推动了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 秦平定义渠内乱后,义渠王再次臣服于秦国。义渠王虽然臣服于秦国,但一直没放弃复国的愿望,并将这个希望的接力棒传给了年轻的义渠戎王。公元前318年,魏、赵、楚、燕、韩五国结成联盟攻打秦国,秦王为了专心对付来自东边的联军,便对义渠戎国采取安抚政策,送给年轻的义渠国王“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但义渠国戎王却并不买账,而从背后发动对秦人的袭击,秦人战败。然而就在义渠精兵可以一鼓作气完成复国大业的关键时期,风华绝代的宣太后却用一出美人计让年轻的义渠王放松了对秦国的警戒,最后被诱杀于甘泉宫内。义渠戎国从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从以上的史实可以看出,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国是最为活跃,最具战斗力的一个国家。而整个义渠戎的活动范围,也己经发展到北到山西西北地区,南到泾渭水之间,西到陇西,东到河北、山东西部地区,整个疆域横跨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当时疆域最大、势力雄厚的一个国家。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既是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帮手,也是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义渠戎国的建立和强大不仅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大幕,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从而开创了我历史上潮流涌动,文艺复兴,百家争鸣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9月30日,市委专题召开“挖掘庆阳文化内涵提升庆阳文化影响力”座谈会,邀请省内外文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挖掘庆阳文化思想内涵、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科学谋划庆阳特色文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庆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庆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p><p class="ql-block">黄泽元说,庆阳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和最鲜明的特色,具有足够的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具有强大的创新禀赋和发展动力,但也存在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化遗存不多、多元色彩不浓和价值挖掘不深、融合发展不够等短板。全市上下要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挖掘庆阳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庆阳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黄泽元指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与灵魂。我们要彰显庆阳文化价值,依托陇东文化、关中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学术研究、文化活动、文学艺术作品等方式,用最鲜活、最闪亮的成果展现庆阳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不断放大庆阳文化价值,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要扩大庆阳文化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水平和文化创作出精品两个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创作更多高水平专著,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把庆阳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要丰富庆阳文化载体,真正发挥学术机构、文化设施和网络平台作用,加快补齐文化事业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造就庆阳文化大师,按照尊才有律、引才有道,立足本土、放眼全国,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厚植基础、激发活力的思路,引名家、聚人才,切实提升庆阳文化层次和水平。</p><p class="ql-block">黄泽元强调,文化部门要系统梳理庆阳文化资源、总结文化发展得失、规划文化大市建设,全市广大专家学者要围绕如何提升庆阳文化影响力、促进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多提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共同推动新时代庆阳文化事业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p><p class="ql-block">张煜琛设计的香包产品。受访者供图</p><p class="ql-block">香包,是甘肃庆阳一带盛产的一种民俗物品,是按照图纸在丝绸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并填充上丝棉、香料等缝制成不同的造型,佩戴在身上或者挂在家中,有祛灾辟邪保平安之意。</p><p class="ql-block">2006年,庆阳香包因其造型立体、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很多庆阳农村妇女带来了新的机遇。</p><p class="ql-block">除了端午节佩戴,香包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庆阳95后小伙儿张煜琛和母亲刘兰芳,结合香包绣制技艺开发了胸针、耳环、生肖挂件,让当地流传千年的民俗技艺,走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八岁学针线,十二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刘兰芳的成长写照。今年56岁的她,8岁就跟着外婆、母亲学习绣香包,也做枕头、鞋子、帽子等。</p><p class="ql-block">刘兰芳的外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幼擅长女红,母亲刘巧珍也深得所传。在姨母、舅母及众乡邻等一批老艺人的熏陶下,刘兰芳对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能力。</p><p class="ql-block">1997年,机缘巧合,刘兰芳结识了甘肃民间艺术代言人王光普,跟随他学习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保护、研发。近20年,她收集了大量传统刺绣品、文案图样,系统研究整理出了十几种刺绣针法,深刻挖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p><p class="ql-block">刘兰芳制作的香包既传承了前辈们的丰富样式,又保留了民间手工艺的稚拙朴实,寄情于物,以物传情。她的香包用料考究,从配色、结构到造型、内蕴,保留了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以实用性为主体的技艺特征。经过不懈努力,其作品屡屡在各种节会上获奖,刘兰芳逐渐成长为庆阳香包绣制的集大成者,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p><p class="ql-block">2002年,刘兰芳带着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包参加了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时,大受欢迎。不久后,她去上海参加民间文化博览会,香包同样销售一空。回来后,她立即注册了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p><p class="ql-block">为了拓展市场,她拖着大皮箱,乘火车天南地北跑展会。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拜访当地的民俗专家,或者找当地老人聊天,问一些“每个人从出生到结婚需要有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一路下来,她沉淀出一套有关色彩与造型的市场标准。创业近20年,刘兰芳设计了300个香包系列,极大丰富了庆阳香包的产品形态。</p><p class="ql-block">刘兰芳经常外出参加各种交流和展销活动,一年得跑十几个城市,深受奔波之苦,“有了互联网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搭上这班车,不能被它淘汰了”。2010年,刘兰芳花大价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可惜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很快,电商的崛起吸引了刘兰芳的注意,她随即转战电商平台。“庆阳香包”店铺开张之后,她下大力气投入运营,花5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懂运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对产品和背后的文化十分了解。</p><p class="ql-block">刘兰芳在电商领域深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非遗手艺人也加入了电商领域——2021年7月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仅淘宝上非遗类活跃手工艺店铺数量已超过2.5万家;截至6月底,有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上年成交过亿。</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小儿子张煜琛则负责网店经营。张煜琛是95后,毕业于非遗管理与保护专业,接手经营管理后,一方面积极探索非遗产品经营的路径和技巧,一方面积极从销售中找灵感,致力于产品创新。</p><p class="ql-block">传统庆阳香包个头大,造型古朴,对年轻人而言,不方便在日常中佩戴和使用。为此,张煜琛和刺绣师傅一块改良,将大个头的螃蟹香包按比例缩小,设计成胸针,一上架就售罄了。结合近年来的汉服热,他们还开发了便携香囊、刺绣耳坠,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心头爱……“未来,我希望年轻人能像佩戴潮流饰品那样,佩戴我们的庆阳香包。”张煜琛相信,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p><p class="ql-block">小小的香包店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包爱好者:一位定居北京20多年的庆阳人,一口气买了2000元的香包;一位英国老年华裔,下单了香包、虎头鞋、虎头帽,要送给家族里新生的小宝宝……“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天,一位做旅游行业的淘宝买家,专门开辟了成都-庆阳路线,带游客来我们庆阳体验香包制作。”如今,在张煜琛的精心经营下,网上店铺每月销售额在10万元左右。</p><p class="ql-block">刘兰芳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香包走出了庆阳,卖到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借着甘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他们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宣传推介庆阳香包,赢得国际市场的一致好评。刘兰芳还在耶鲁、哈佛等大学举行讲座、展演,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庆阳,在刘兰芳的带动和影响下,有一大批农村妇女投身香包产业,传承香包文化,依靠香包增收致富;同时借助互联网翅膀,更多的庆阳香包飞入了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青年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