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中秋,今又中秋

燕子

<p>中秋之夜,轻扬笔墨,望着多情的月亮一瞬间的审美感受和心灵的幻影,如朦胧粉,黛映繁华。于是写下这杂乱无章的些许感受……</p> <p>小的时候,我曾在姥姥家无数次领略过中秋月夜的美妙,姥姥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四面是怪石林立的山,山底一片白亮亮的小溪。他们家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院落围着两间正房,两间厢房,几层台阶上去,还有两间房,独成一个世外桃源的小院。晚上,看着人们吃罢饭,习惯的聚集在柳丛边。月儿已经停在树梢,洒了满院的银辉。擦拭的乌亮的漆盘里,盛着各色小吃,水果、还有各色自家做的月饼。但是姥姥总不让我先吃,说是要先让月亮婆婆品尝。看着姥姥燃起几支香走到院中,面向南面,揖了又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铁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心里虽然觉得好笑,但不得不听姥姥的话,虔诚的向着月亮磕个头。</p><p><br></p> <p>和大人们不同,我那时关注的就是敢紧供完了,我好马上吃月饼。其实,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对中秋的记忆大概就是吃月饼了。</p> <p>记得生平写的第一篇日记。便是三年级中秋节时写的那篇《打月饼》了。说来也奇怪。随着年岁的渐长。记忆力越来越差。昨天的事,甚至前几秒发生的事,都有可能忘记了。但小时候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尤其是那天的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记得我们当时住的矿务局机关大院里,有一个机关食堂。条件还相当不错,那时候就有烤箱了。那年的八月十五前夕,大人们就拿着各家准备好的打月饼的配料,到食堂打月饼。大家七手八脚的用食堂的模具打好月饼,再用烤箱烤出来后,便你掰一块儿,我尝一口,讨论一下谁家的月饼好吃,又接着开始打下一家的月饼。只记得那天食堂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满屋飘着都是月饼的香味儿。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竟睡着了,走的时候,还是妈妈把我摇醒的。正好,三年级开始写日记,于是,就把它写成了日记。日记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和妈妈谢过食堂的叔叔阿姨,端着月饼,和月亮相跟着回家了。这篇日记打了个大大的优字,还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读了一下。我自己也颇洋洋得意了很久。</p> <p>我接触的第一首中秋节的歌是《爷爷给我打月饼》。那是看电影《啊,摇篮》时听到的童声合唱。音乐想起,觉得好听极了。很快就学会了。至今,还能记得歌词: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教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啊。爷爷待我亲又亲啊。我为爷爷打月饼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啊……</p><p><br></p><p> </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从书本中,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月亮寄托了中国人的相思,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走过唐诗,春风吹暖了她的妩媚;走过宋词,秋雨淋湿了她的愁思。而她却始终守侯着一个信念,执著而坚贞,纯粹而干净,从容地走着自己的路,留一份孤独给自己,送一份明亮给别人。</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中秋,举头望明月,却感到格外的不寻常。经历了今年的种种磨难。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温暖。这团圆节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儿子上大学后几乎每年都不在家中过中秋。昨天,儿子的电话打来。一个多小时的聊天,几乎都是他在说,讲他的学习情况,让我们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今后他来扛起家庭重担……儿子的懂事,让我既欣慰又心疼。但心里明白。其实这样的日子会越来越多,我能做到的只能是适应,和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想不管身处何方,不管心系何处,在这月圆之夜,都会遥望夜空,在那朗朗的圆月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诗行,在那圆圆的明月里寻找来自千里之外的慰藉。中秋的月啊,在圆着人们的相思梦,一年又一年。</p> <p>今夜,月上柳梢头。我已将早已准备好的水果,月饼摆在阳台上,燃起几支从寺院里请回来的香,面对月亮作揖,磕头。想起小时候,每见到姥姥,妈妈这样做,觉得好笑,心里暗笑她们的迂,当了母亲后,特别是儿子上大学后,每年的中秋祭月,便当成了一个庄严的仪式。虔诚地希望月神能保佑出门在外的孩子平平安安,希望年已古稀的父母健健康康!现在想想,人牵挂越多,敬畏就越多吧。</p> <h3>蓦然回望夜空,中秋的月少了些许清愁,多了几许温馨。人生心情有如这月,阴晴圆缺,轻轻流来,静谧的月夜飘动着如梦的心愿:祝福天下有爱的人心中,载着幸福树,流着忘忧泉,开着浪漫花,还有一座承载着往事的小桥……</h3> <p>月上中天,一袭广袖长舞,千朵桂花飘逸,在酒香四溢的天宇,用一束束银色的思念,为我写成一行行清丽的诗篇,为我谱成一曲曲悠扬的乐章,我明白了,圆满是生活的天堂,幸福是心灵的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