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明月几时有

郑萍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皎洁的月亮就是美好、纯洁和团圆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拨动心弦,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仿若寄情月亮便能一泻千里,成为千年亘古之绝唱。</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2px;">  赏析</u></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乐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袭旧的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u></p><p class="ql-block"> 《静夜思》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u></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自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u></p><p class="ql-block">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景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u></p><p class="ql-block"> 当年苏轼因为以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可这愿望仍然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之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话故事体现了我们先民有着浪漫的想象力与旺盛的创造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和灿烂文化的精神气度。</p> <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人类智慧的光芒。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此次阅读教学目标以“中秋节的传说”为主线,以“明月”为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古人寄情明月、抒发情感的古诗词,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流利诵读的能力,做到观史知今。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不理解。2、背诵过程有一定的难度。3、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不集中。4、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不甚了解。5、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差。</p> <p class="ql-block">  明月千里寄相思。在这金秋时节,愿皎洁的月光播洒大地,照亮你我、温暖心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