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文l吴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亲朋好友、各位乡亲、各位来宾:</p><p class="ql-block"> 大家早晨好!</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共同祭悼我敬爱的父亲,为我敬爱的父亲送行!</p><p class="ql-block"> 去年阳历5月28日,农历闰4月初六,我们在我弟弟家一起告别了我敬爱的母亲。今天,我们在我哥哥家,一起告别我敬爱的父亲。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失去父母,我们全家心如刀割,万分悲痛!</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次走的很突然、很意外。父亲去世时的前两天,网市温馨养老院王院长用手机发给我微信视频,养老院在食堂专门给父亲包了蛋饺子吃,还从餐馆买来父亲喜欢吃的卤肉、卤鸡给父亲过早,我看到视频后很高兴,对养老院对我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表达了谢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不到两天,9月20日即农历八月十四曰晚6时,养老院王院长来电说父亲身体有点反常,血压很低,情况蛮不妙,要我们赶紧请假回家。我和家人商量准备回家,但是放下电话不到2个小时,王院长又给我来电话说父亲突然出现心脏猝停,经医生紧急抢救无效,他的生命终止在阳历2021年9月20日(农历8月14日)晚8时2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世长辞,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他和母亲一生生育四子,长子名源,次子名波,三子名刚,四子名泉。次子3岁时夭折。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抚育我们三兄弟长大成人,他和母亲一生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没少操心受累。父亲尽管长年劳苦奔波,但毫无怨言,从我记事起,父亲从未打骂过我们兄弟三个,甚至连重话也未说过。我们弟兄三人享受的是严母慈父般的生活。在父亲身传和母亲严教下,我们三兄弟健康成长,在父母的辛苦劳作和拼命努为下,我们家由一穷二白过上了初步繁荣富强的日子,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我常常为我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高兴自豪。</p> <p class="ql-block"> 如山的父爱使我难以忘怀,对儿孙的舐犊(爱护、疼爱)之情至今历历在目,但父亲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过得很苦。母亲在世时曾对我说过,父亲4岁时丧母,祖父带着4岁的父亲和2岁的姑母在没有人烟的河边搭着一个低矮的草棚住着,每到夏季,时不时有蛇钻到被窝里,吓得兄妹俩人痛苦流涕,从那时起年幼懂事的父亲就开始学会劳动,十岁左右就在田里耕作,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别的男人不会干的家务活,我的父亲都会,如:缝纫、女人会做的针线活,做鞋子,洗衣做饭等等,除此之后,父亲还要带好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即我的姑母)…… 父亲的童年、青少年是在缺衣少食、没有母爱的艰苦环境中成长的。这样苦不堪言的日子到与母亲结婚成家后才得到一些好转。</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务农,秉持勤俭持家的家风。从自立门户与母亲结婚成家,到帮我们成家立业,靠的都是一双勤劳的手。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每到夏天,那时没打稻机,更没收割机,都是把稻谷用肩挑回家,父亲常常是一夜挑到天明,要把整个田的稻把挑完才罢休,挑完以后就把稻把铺在自家门前的晒谷场上,用牛拉石滚打稻。我小时觉得好玩,常常跟父亲一块干。不到一会,我干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呼呼睡着了。醒来时,太阳从东边出来了了,父亲满身露水,还在忙个不停。在那个年代,年年如此。</p><p class="ql-block"> 让我印象深的另一件事是:那时我们种的地灌水不方便,秋天气候干燥,地里稻田需要水,可我们处于下游地区,白天稻田根本灌不到水,父亲舍不得到手的稻苗干枯,几乎每年都要去放稻田水,夜里有时需要我们去打马灯。大多时候,他常常是一个人去,到稻田路途中要经过几座坟墓地,阴森森的,我们白天几个人一块都怕经过那里,可他常常深夜一个人独自经过坟地。我也不知他怎么就不怕呢?母亲由于要在家照看我们,父亲一般都不要她去,但母亲每到父亲去放稻田水时往往是整夜难眠,担心父亲被“鬼"打死,我们也担心父亲出事,直到第二天看见脚穿水鞋,手提马灯,肩扛锄头,头戴草帽到家的父亲,我们才安心。</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不识字,不会像现在的家长那样有文化,会辅导孩子的学习,但父亲宽厚仁慈的度量,不怕苦累、勤劳持家的精神,不服输、有骨气的品质,这些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父亲勤劳的表现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不仅会干各种农活,而且还会做一手好饭,一生为不少行业的人做过饭。成立人民公社搞集体时,父亲为几百人的生产队社员做过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为下到村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100多名的武汉知识青年做过饭;附近的学校老师成立公共食堂时,村校长请他为老师们做过饭;毛主席年代搞集体时,每年冬季,生产队组织每家每户的社员到离村数十里的地方搞水利建设开河做堤也请他做过饭,总之凡是过集体生活,人多的地方,需要集体就餐时,人们总是会想到我的老父亲,让他为大家做饭。大家吃了他做的饭都赞不绝口说他做的老家风味的饭菜好吃。</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会做饭的老父亲真好,他在母亲忙的时候或他休闲的时间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桌子的饭菜,管祖父、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人饱!</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刚刚念初中那几年,老父亲要在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然后做上一顿丰盛的早餐,自己才下地干活去。</p><p class="ql-block"> 以前每次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听到老父亲说快洗洗手吃饭吧,就总是会觉得他不够关心我,不问问我为什么不高兴,也不问问我是不是在外面受了委屈?作为儿女,应该知道,不善言辞的父亲把好多话憋在心里,只是不说而已,其实在他的心里,只要自己的孩子不饿着,那天大的事儿都不是事儿。</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早就该明白这些的,他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我们要怎样出人头地,也从来都不是我们能给他怎样富足的生活。而是我们能时时在他身边围绕着,吃着他用满满的爱意烧出的饭菜,满足地摸着自己的肚子说今天的饭好好吃啊!这样就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我忠厚老实善良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不善言辞,没有读半句书,却能以身作则,用自己忠厚老实的行动教育我们兄弟三个要好好学习,做个好人。父亲和母亲给了我们兄弟三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监利市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肩扛海军上校军衔行政为正团级的军官,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肩扛公安三级警监警衔职级为正处级的警官,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军旅警营作家…… 这么多年,我们三兄弟在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下,个个奋发图强,一人当公务员,两人经商,分别在大城市安了家,并拥有了自己的楼房,我和弟弟家都有小轿车。我们之所以能大踏步的往前走,是因为我们知道父亲和母亲永远在我们身后。</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总是那么勤劳简朴爱干净,母亲手里眼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晚上我都睡了母亲还在灯下做针线活,总是天还没亮我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在洗衣做饭。父亲已经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桌子柜子灶台擦的一尘不染,锅里已经烧好了热水,收拾完又要到地里去干活。从地里回来父母还要给我和哥哥弟弟做饭洗衣。</p><p class="ql-block"> 父亲爱干净是远近闻名的。他老人家在水稻秧苗田里扯秧或插秧,身上一尘不染,不像我们扯秧和插秧浑身一身泥。他经常告诫我们家里不管穷富,不管大小,不管有多简陋都要打扫的干干净净那样才像个家。如今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虽没有爸爸收拾的那么干净一尘不染,可是每到周末我和媳妇都会打扫的干干净净,家具不用多么奢华,只要简单干净整洁,花草不用太杂乱,只要绿意盎然郁郁葱葱就好。</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母亲的爱就像大海一样,温柔宁静,像呼吸一样湿润而亲昵;那父亲的爱犹如大地,宽广辽阔,永远指引我们去远方;如果母亲的爱是把我们揽入怀中,那么父亲的爱就是在我们的脚下,他让我们的生命延伸,他引导我们与世界相连,爱的意义就是行走,再行走。 </p><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是站在我们身后的,这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回转身投入母亲的怀抱;然而父亲永远是远远地走在前面,所以我们总只能看见他的背影,看不见他的脸庞和表情,但是不要以为这不是爱。 </p><p class="ql-block"> 回顾父亲的一生确实平平淡淡的,无什么大起大落,但父亲的勤劳、俭朴、待人接物、忠厚老实等高尚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一夜寒风狂催竹,三更凉露泪湿兰”。父亲,您的离去,在我心里留下的只有永远的痛,永远的恨,永远的悔。父亲,您一路走好!那里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您一路保重。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代表我们全家,再一次向各位亲朋、各位来宾、特别是所有参加丧事的工作人员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该文写于2021年9月20日上海蒲东机场候机室,同年9月23日上午举行父亲追悼会时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作者简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15px;"> 海之蓝:真名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氏,客居山东青岛,自由撰稿人,军旅警营作家。2008年2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授予海军上校军衔,2016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 历任村团支部副书记、新兵连副班长。夜航大队伞勤主任,军、师、团、夜航大队政治部(处)干事。歼击机团、强击机团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海军某高炮团代政委,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解放军报》、《人民海军》特约记者等职。闲暇时喜欢写一些通讯,散文,诗歌,随感。数10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及微信平台。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警营随感》等多部文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