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悠悠往事……】</h3> <h3>【行路难】</h3> <h3>……几十年前的“老新彊”们如果把当年出行的经历再与今日对比起来恐怕都会觉得是感慨万千!凡是去过南北疆的人几乎都逃不过坐敞篷车在“搓板”路上被颠簸的命运——新彊地域辽阔动辄就是几百公里,疾驶的车轮搅的沙尘漫天飞舞屁股底下坐着自己的“旅行包”一路上摇的是前仰后合有時还被颠起“老高”!我还不只一次在归来的探亲路上见到有人千辛万苦从老家带的“香油”被颠洒,那時候的油质量也真是好弄的滿车都是“香香”的。沙尘呛的人嗓子发干浑身落滿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真的是苦不堪言!探亲假一到大家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有“路子”的人不但能搭上一辆“解放”而且还能坐在“司机楼子”里这能少受很多罪!不过那年头儿也“怪”的很,大家不但穷好象还沒有時间,一般来说出门儿也大多都是因为工作和探亲的需要,否则沒事又有谁願意出去呢?假如真的要去“旅游”也无疑是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想起当年路途上的那些情景如今只简单的用“扬沙”或“扬尘”这样的词汇还真是有点轻描淡写了,这都不足以反映当年的真实场面。公路两边的骆驼刺就象生命早己停止了一样永远都是干枯的土黄色,自顾不暇的人们又有谁会去留意这些从来就沒有“綠”过的植物呢?滿目荒凉的的戈壁滩一眼望去死气沉沉…….</h3> <h3>.但是历史在前进!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几年前去了一次南疆走的都是高速,漂亮的路面上不但沒有半点儿“沙尘”若是稍加注意公路两旁戈壁滩上的骆驼刺竟然也有了些许的“綠色”!虽然与心中的綠还差的很远但对于戈壁滩来说这已经足夠了!因为这简单的一抹綠色不但可以让它改写千年的历史同時也有了“四季”变幻的资本!並且还能给人一种正在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感觉,万物都在变,戈壁滩也不例外……</h3> <h3>《走“近”戈壁》</h3> <h3>60年代末期我曾经有过在戈壁滩上寻找沙石材料的经历算是一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过大自然,凭借着那次机会我对脚下的这片戈壁滩也稍稍有了一些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早先库尔勒东山(大概是如今火车站一带)是一片酷似“雅丹地貌”的戈壁滩,虽说离城区並不太远可却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风化了的沙砾在盐碱和雨水的做用下形成了一层“酥脆”的硬壳儿很象厚厚的饼干不但踩上去会咔咔响而且还留下了一个个塌陷下去的脚印。远古時期由于地壳运动的变化一座座突兀的小山包也如同是露出海平面的“礁石”一样星罗棋布的撒落在戈壁滩上,每个山包大约有十几米高度不等,只是形状上沒有象“魔鬼城”一样风蚀的那么“有模有样”。山包上稀疏的荒草在风中摇曳。稍远些的库鲁克塔格山向着东南方向蜿蜒曲折的一直延伸到罗布泊……</h3> <h3>【神奇的小“山包”】</h3> <h3>这些山包表面都是亿万年来风化的砾石和沙土在雨水长期的冲刷下形成了一层坚硬的“山皮”大约有几十公分厚,揭开这层山皮黄色的砂子便出现在眼前!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体会不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从剖面将山皮揭开看这些沙子一层层的粗细不等,每层的厚度也不尽相同而且里面没有任何杂质!做为建材可以直接使用。此時也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感受到“亲近”大自然原来是个很有趣的事,只要是你的兴趣足夠广泛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现象就会深深的留在记忆之中……</h3> <h3>《搓板儿路上的“养路”工》</h3> <h3>【安上“刮板”套上老牛就能上路的“车”……】</h3> <h3>从库尔勒去往尉犁,若羌等地环塔里木的“搓板”路由东山一直向南,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养路工”手里扬着一根长长的“鞭子”坐在牛车上,拖着一条估计有3米多长铁制的刮路板在过往车辆卷起的沙尘中缓慢的边刮边走……,说是个“养路”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安上两个“轱辘”坐位很低仿佛人就坐在“地上”一样。寒冷的冬天他们都穿着一件长长的“白板儿”皮大衣脚上穿着“毡窩儿”将鞭子紧紧夾在腋下揣着两只手,把头包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来坐在车上任凭着风霜雨雪,识途的老牛低着头“磨磨唧唧”的在前面走着……,每个“道班”都相距很远也从未见到他们停下来休息过因此连吃饭喝水也是个“迷”不知道他们如何解决的。印象中当年的养路工实在是太苦了!可是朋友C大哥六十年前便是养路段的管理员,每当喝酒聊天時他却总是说:能赶着牛车养路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了,毕竟他还有个车(天呐!这也算是个“车”)!尽管说的時候很认真可这话却使人很难理解,不过仅凭这简单的几句话那些养路工人当年的艰苦程度倒是可以略见一斑……</h3> <h3>《美丽的“孔雀河”边》</h3> <h3>在路的西面有一条孔雀河支流,水面大约有七八米宽由于地势有些坡度流速略显湍急水却是深不过一米。河的西岸是“恰尔巴克”公社所属的一个村庄。这一段的河床只略高于水面而且形成了一片只有几十亩地大小的荒滩,地面很平整一眼望去黑乎乎的看着很象是“可耕”地,只有走近才能发现其实这片土地非常贫脊薄薄的一层土壤最多只有一,二公分厚!由于这里与水相邻因此显的很湿润岸边生长着许多青草,每天都有两三头牛尾巴一摇一摇的在水边安详的吃草相衬之下尤如一副极美的风景画!</h3> <h3>《“石灰蘑”——来自大自然的馈赠》</h3> <h3>一天雨后我无意中发现草滩上竟然长着很多白色的蘑菇!于是我摘下两朵拿给大家看,见多识广的工程師老j是湖南华容人。此地处于两湖交界,北倚长江南临洞庭应该湿地很多见过的蘑菇也一定很多!所以他只看了一眼便说道:这磨菇在我们家乡叫做“石灰”蘑,味道极其鲜美可以食用!于是当天中午每个人就增加了一碗蘑菇汤而且味道果然是“极其鲜美”……从此每当雨后我都要去河边碰碰运气有時侯收获却很不理想,好再蘑菇汤里最关健的是“水”少几朵蘑菇倒是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从此知道了蘑菇採摘時一定要注意地上的裂纹最好在尚未“破土”之前,若是露出了地面便要尽量能赶在“开傘”之前……</h3> <h3>《“摸鱼”的乐趣》</h3> <h3>由于这里水面只略低于河床因此社员们灌溉农田十分方便,挖条水渠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在一条老水渠旁边有一废弃的“支汊”面积只有二.三十平米,一天在无意当中发现了里面有鱼!临近中午了天气又很好于是几个人光着脚高挽裤腿先在最窄处筑起了堤坝开始向外淘水准备来个“竭泽而漁”!当時天气十分炎热人一感觉到辛苦便有些懒的动了,当淘到只有小腿一半深的時候水已被搅的象“泥汤”一样了,可能是水中缺氧的缘故仰或是“泥汤”晒的有些发烫?反正是见到很多鱼都将咀巴露出水面大口的呼吸,于是几个人不约而同的说:“干脆下去吧”!这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摸魚经历。理论上是弯腰弓背将手掌相抵于水下贴着底轻轻向前推进,一旦碰到鱼便要“死死”的按住!实际上“浑水摸魚”可沒有这么简单!鱼倒是很容易触碰上可要想死死按住却非易事,不但按不住反倒是被它“吓了一跳”!既然如此干脆还是回去拆下一片儿筛网轻而易举的便收获了有十几斤鱼!</h3> <h3>《花石子》</h3> <h3>在这片湿润的荒滩下面戈壁土中夾杂着很多大小不等的“花石子”。到了三.四十公分以下石子变的越来越多了,而且都是由黑红相间的花岗岩演变而成,这些石子表面有些凹凸一点儿都不光滑摸起来还有些“麻”,可是由于刚挖出来还很湿润也感觉色泽挺好看。估计含量在戈壁土中要占到五.六成以上,经过简单的筛分从规格上看大部分都是在“四.六分”与“寸石”之间,也算是一种能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这么多形状几乎统一的花石子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这里的地质构造除了感觉“奇怪”之外其它什么也说不上来,这说明了知识很重要……</h3> <h3>《沸腾的东山》</h3> <h3>七十年代初库尔勒城区改造,马路两边计划铺设“便道”需要生产大批量的水泥方砖。与此同时文革時期如火如荼的“一D三F”也正在进行之中!于是单位里一部分“GM”职工和那些无故被诬陷为“FGM”的职工都全部开进了东山,几面劳动竞赛的红旗在迎风招展!戈壁滩上也临时建起了职工食堂。人们“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每天都是人欢马叫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抓革命,促生产”新高潮!平靜的东山沸腾起来了!可是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只持续了一个夏天“热度”就慢慢的减了下来,刚刚入秋这些人就都陆续的徹离了。虽然時间不长可东山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本平整的荒滩己经变的面目全非了,到处都是坑坑凹凹的还积了些水不但沒有了“花石子”给当地村民们的出行也带来了隐患。草地日渐荒芜牛不再来了,从此也再沒有见到过那些上天赐予的“石灰蘑”……</h3> <h3>《心中的“伊甸园”》</h3> <h3>50余年过去了,在东山“会战”之前那段短暂的日子里我们心静如水的曾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仿佛生活在不为外人所知的“伊甸园”里,如今回忆起那些“悠悠往事”来,早己离我远去的那些人和事便会重叠的出现在我眼前,由模糊逐渐变的清淅起来了!一切都好象是发生在“昨天”……</h3> <h3>这正是:“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h3> <h3>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是美好或是悲哀都会随着時间的流失而慢慢的被遗忘……</h3> <h3>我会努力的记住曾经发生在我身边那些在别人看来如同“白开水”一样的人和事……</h3> <h3>2021.9.21.(中秋)</h3> <h3>海南.陵水.椰林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