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涯漫话(12)悠远的回声

牛头

<p class="ql-block">厦大校歌的词作者郑贞文先生是厦大首任教务长、代校长,其孙女郑星是厦大中文系77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时光似水,岁月如歌,许许多多遥远记忆都深存在时代的旋律中。</p> <p class="ql-block">上左,厦大中文77吴立平在校使用的熊猫牌中波半导体。</p><p class="ql-block">上右,厦大生物78潘亮的凯歌牌台式收音机。</p><p class="ql-block">下左,厦大中文77王元生1983年添置的夏普双卡立体声三用机。</p><p class="ql-block">下右,厦大中文77许加在校用过的三洋单卡收录机(同款)。</p> <p class="ql-block">遥想50~80年代,烙着时代印痕的歌声常常是伴随着广播电台电波广泛传播,无线电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洋气十足的收录机,加之公共场合的高音大喇叭、进家入户的木匣“扩大器”,歌声嘹亮,旋律飞扬,火红时代的脚步声一年年远去……</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厦大7701同学黄启章(左)、郑鹰厦暑假在漳州串门,身边就是一架当时算贵重物品的台式收音机,当年如此摆拍够“高大上”了。</p> 80年代,在校大学生能自有一台半导体收听广播节目、英语讲座,就算很潮了。而厦大7701二班四组的寝室里,不但有台式收音机,也有半导体,阔多了。 <p class="ql-block">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p class="ql-block">“春去春又回,花落花再开……”且随依稀歌声穿越,看厦大歌声蕴藏几多岁月波光、时代风云。旧刊主要从网上旧书店搜罗,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碰上一册是一册。</p> <p class="ql-block">最早出现的一册,由校学生会选编的革命歌曲选。1950年代初是中苏关系友好时期,第一首即选“苏联国歌”,也有“斯大林颂”这类歌曲,可见正处于中苏关系“牢不可破”之际。十几首歌选约有三分之一涉及朝鲜,显然为响应抗美援朝热潮,其编印时间估计于1950~1951年间吧。</p> <p class="ql-block">黄脆纸张,薄薄一册,十多首新歌,建国初期,新时代感很鲜明,但基本上都没听过。唯有这曲赞歌相当熟悉,因为小学三年级音乐课教唱过,记得牢,至今耳熟能详。</p> 1955年4月《厦大歌选》创刊号,设计也有点苏式风格。论岁月沧桑,它问世比我还早些。 时任校长王亚南题词,显然对群众歌咏的精神作用非常重视。 时任校党委书记陆维特的题词,也是一首赞美诗。 <p class="ql-block">左:校长王亚南,大名鼎鼎;右:校党委书记陆维特(龙岩人),较陌生,他既是第二任校党委书记,自然也是一代俊杰。</p> <p class="ql-block">封三《发刊词》,既真诚实在又热情奔放,这样的文风文情现在基本绝种了。</p> 创刊号整本算来只有《青年友谊圆舞曲》旋律熟悉,“索哆哆、咪啦啦……”,欢快而热烈,70年代末80年代初,回荡在五老峰山下、白城海滩之滨……当时以为是新潮新创,哪知却是50年代风行的旧曲。<br>1979年,厦大7701二班团支部动员团员积极学跳青年圆舞,团支书张健(前左1)、副书记黄启章(前右)带头参与。<br> <p class="ql-block">时代渐进,时尚流转,青春之歌却永葆活力和热腾。</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31日,厦大7701举行毕业暨迎1982年元旦联欢晚会,同学们踏着青年圆舞曲节奏翩翩起舞。<br></p> <p class="ql-block">1955年《厦大歌选》第3期,封面构图与创刊号一致,只是印刷用色不同。虽至今没有见到第2期庐山真面目,但推理应该封面构图与前两期是一模一样的,区别只在印刷用色不同,不知是蓝是绿是紫。</p> <p class="ql-block">从4月到10月,连着选编了三期,不但显示编辑出版干劲足,也反映校园中群体性歌咏热情的蓬勃高涨。</p><p class="ql-block">这一期歌曲只会《码头工人歌》,只因是小学四年级歌咏比赛,我所在班级参赛的歌曲,话说中间一句慷慨激昂的道白还是敝人出列振臂一呼的。<br></p> <p class="ql-block">不知何故,隔了一年,1957年才编印了第4期。封面封底风格变化了,以学生歌舞表演图片为主,题名“厦大之春”。刊名字体也变化了,未知谁的题字。</p><p class="ql-block">买到这本歌选别有戏剧性,遇上有缘分。据知情者、漳州老乡郑美凤学长(化学系55级)告知,她一直保存着这册歌选,只是后来搬家不知搁哪了。</p> 郑学长认识封面影像的大学生,后排两位穿新疆舞服装的是漳州籍的女大学生汪莹和蔡华敏(物理系55级)。 <p class="ql-block">这期应该是为纪念“五四青年节”而编辑,选取的歌曲中,印尼民歌《哎哟妈妈》也是80年代风靡一时的校园歌曲,厦大7701歌手们曾在建南大会堂登台演出,男声小合唱这首老歌。</p> 厦大7701六条汉子男声小合唱舞台照,唱的是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风靡一时的《啊!朋友再见》。 <p class="ql-block">郑学长介绍,封底剧照,上方表演新疆舞的女学生就是漳州籍55级大学生汪莹和蔡华敏。</p><p class="ql-block">抒情配词:感谢你,春风,捎来了天山牧场的芬芳!<br></p> 封底下方,抒情配词:深深的吸口气,唱只歌……<br>拉手风琴女生和中间男生是华侨生。右1就是化学系55级郑美凤学长,当时她是校学生会文娱部部长,校园文体活动活跃的组织者、表演者。 <p class="ql-block">郑学长珍藏的原照片,对比封底人物服饰、情景,非常吻合。想来是为设计《歌选》特邀他们拍文娱活动场景,留下洋溢青春气息的大学校园生活镜头,难得一见,特别珍贵。</p> 郑学长提供的化学系55级女生表演的民族风格舞蹈节目《十大姐》剧照,50年代大学生多才多艺,舞台表演特有朝气蓬勃的时代感。 化学系55级又一出歌舞节目《荷花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此舞只应天上有,如今能去何处寻? <p class="ql-block">右二舞蹈者就是化学系55级郑美凤学长,时年18岁,青春年华,才艺洋溢,翩翩起舞,飘若天仙。</p> <p class="ql-block">还是这批55级才艺女大学生在厦大操场上,倾情投入彩排伞舞。</p> <p class="ql-block">郑学长介绍此图:移居美国的厦大校友翻出1959年我们宣传队到同安县城演出照片,我忘记了。我手里还拿歌篇吧?我是学生会文娱部长,辫子长长的。</p><p class="ql-block">我和照片中同班林沁瑛都怎么也想不起来有这个事!彻底忘了!</p> <p class="ql-block">活跃的文宣活动,青春似火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郑美凤学长珍存60余年的在校戏装手工上彩照(《七仙女》舞蹈,1958年),衣袂飘飘,楚楚动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不可多得的青春精彩留影。</p> <p class="ql-block">如今八旬高龄犹神采奕奕、爱好多多,漳州老乡郑学长与老伴幸福、温馨、充实的晚年生活。</p> 1955年厦大学生文艺演出中一景。 1955年“五四青年节”联欢活动,厦大学生激情奔放的大合唱场面。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第5期。这期没有到手,书商要价狮子大开口,280元,一口价,只能望洋兴叹。而且最后不见出售,想是继续囤货等待水涨船高。只能下载张网络图看看封面。</p><p class="ql-block">封面或许是厦大学生在公园的荡舟图,让人联想起至今犹历久不衰的时代之声“让我们荡起双桨……”背面隐约可见“新同学,欢迎您!”字样,应该是1957年秋季开学时编印的。<br></p> <p class="ql-block">1958年出的第6期、1959年出的第7期也是缺货,旧书店曾经上书,各仅见一册,而且早已经被捷足先登者以白菜价收入囊中。只能找两张模糊的封面图看个印象。刊名又有变化,以美术字体代替了原刊名手书字体。</p> <p class="ql-block">1962年5月编印的第8期,刊名恢复了手书字体,美工设计突出表现厦大位于海岛、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自这期开始,刊名改为《厦大歌声》。</p> <p class="ql-block">1963年4月编印第9期,美术设计的海岛、海疆风格更浓郁,同时体现了位居对敌前线的特点,抒情和敌情观念兼而有之,融为一体。刊名字体似乎是集鲁迅字迹,声字则采用简化字。</p> <p class="ql-block">这一期歌选是作为向厦大校庆42周年的献礼,艺术形式和选择范围较宽,题材丰富多彩,古今雅俗共赏,各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编印的第10期又换了刊名字体,从美工设计和选入的歌曲主旋律看,讲政治、革命化色彩更突出了。</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编印的第11期,封面设计和配色很漂亮、很醒目,突出展示厦大校园的依山傍海特色。而选编的歌曲则倾向于呈现政治性,基调更为革命化、战斗化。</p> <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编印的第12期,是“文革”前选编的最后一期,校门图案仍是50年代的苏式建筑风格,而大红色封面显出那时的大兴革命化的时代特色。此期收入的都是厦大师生自己创作歌词、谱曲的新歌,其中有讴歌厦大民兵战斗生活的组歌《厦大战歌》。</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厦大笔记本插页的厦大学生民兵师戎装雄风。</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初,厦大中文系飒爽英姿的女学生民兵。</p> “文革”期间,《厦大歌声》自然销声匿迹,估计另外形式的红卫兵、造反派战歌之类少不了。<br>后来工农兵大学生入校,文艺活动逐渐活跃。这是中文系76级学生在上弦场放歌。 <p class="ql-block">直到“文革”结束,恢复全国高考,厦大77级、78级相继进校后,仍然没见有固定的校学生会歌曲选集。1978年3月庆祝两会召开的文艺集、1979年5月的文艺演出专集是特刊性质的。</p> 1980年5月的油印本《厦大歌声》则是复刊的先声,连刊名字体都预设了。 1981年元月复刊的《厦大歌声》,铅印本,延续了“文革”前的期数号,排列第13期。 1981年底的第14期,这是77级毕业后才印好、分送的,在校时未见。封面设计与第13期一样,只是配色不同。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桥》词作者郑健是厦大7701学生。显然这是一首学生自创的新歌。</p> <p class="ql-block">目录页,编入的那几首电影插曲是当年很红火的,处处传,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第14期也是目前见到的《厦大歌声》最末一册。再往后是停刊还是改刊尚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当年厦大学生都深刻记得校广播台每日清晨的播音序曲《白兰鸽》和时时更新的新歌。</p> 历史系78级陈雪根是义务广播员之一。这段特殊的历练给他留下丰富、别致的校园生活体验和感受。 <p class="ql-block">每系、每年级都有几名学生参加校广播台的义务工作。逢毕业季,广播台照例欢送毕业的学长们,合影留念难忘的共事时光。</p> 厦大广播台每周选印一期新歌,蜡纸刻写,油印。这合订本古董已被爱好者先购走。经辨认,厦大7701温再兴确认是他的手迹。想当初,为赚些辛苦费补贴生活,他业余没日没夜的刻钢板,留下一份份不可复制的校园文物。 一首首流行歌曲,伴随着晨钟暮鼓,充实着校园生活的精神享受。而今,它们早已被称为“老歌”…… 大学生精力充沛,在歌曲来源匮乏的时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各系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这是几本学生自己搜集、刻写、油印的歌曲选。 厦大中文系77级编印的油印本歌曲选。 厦大哲学系77级油印歌曲选(左)和中文系78级油印歌曲选。<br> 厦大哲学系77级油印歌曲选内页。 <p class="ql-block">厦大中文系78级第二本油印歌曲选,比较精致,封面和许多歌曲都精心加配题头图,插图作者是该班行吟诗人林双川。</p> 厦大中文系78级歌曲选配图欣赏。 同时,校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也会不定期的刻印新歌分给同学,带动歌咏风气,活跃文化氛围。 <p class="ql-block">《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关》《青春啊青春》《乡间的小路》《四季歌》《军港之夜》……这些都是80年代大学生极为熟悉、甚是亲切的流行歌曲,早已融入那一代人的情怀深深处。</p><p class="ql-block">当年厦大7701私下有“八大怪”之戏称,他们各坚守自我行状,“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不过也会些绝活。像这几份歌单,字迹便是“八大怪”之一、雅号“谢老六”的谢如意义务刻写。他是南安人,喜舞文弄墨,兼谈“我的同乡”郑成功、叶飞、刘再复……</p> 弹奏吉他成了80年代大学生潇洒形象的标志。厦大7701才子伍林伟在赴福州市参加大学生文艺节目汇演中,与同学泛舟榕城西湖,兴之所至,凌风弹奏一曲。 中文系学生会组织的学生业余小乐队,高手云集,才艺大有用武之地。 每逢重要纪念日、节庆日,便是众多文娱爱好者、技艺特长生大显身手、才情横溢的高光时刻。 60周年校庆舞台上,厦大7701张健(左)、李萍声情并茂的诗朗诵。 厦大7701王岚岚(左)、李萍女高音二重唱《深深的海洋》。 外文系77级女生清新优雅的现代舞,清水出芙蓉,胜似羽衣霓裳舞。 优美动人的双人舞节目《追鱼》是厦大学生业余艺术团的保留节目之一,表演者为中文系78级王幸东(左)、经济系77级赵蓓。 别具一格的独舞节目《敦煌彩塑》也是厦大学生业余艺术团精彩节目之一,表演者为外文系78级梁华。 校学生业余艺术团梁华(右3)、王幸东(右2)等四对演员在建南大礼堂外排练印尼《伞舞》,这一舞蹈节目一出场,顿时好评如潮,艺术魅力大放异彩。 40年后,《伞舞》原班人马汇聚在厦大,为返校纪念高考入学40周年的中文系77、78级友情出演。 时光仿佛倒流,舞乐款款,舞姿翩翩,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岁月不减风华,艺术魅力依然出神入化,真可谓艺术常青树,令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尤其右一银丝似雪的张复雄(物理系77级)是从海外专程赶来,这一年他已年届七旬,犹然宝刀未老,身手不凡,真个教人击节赞叹,肃然起敬。</p> 张复雄(左)与梁华(右)这对40余年的老搭档舞伴配合默契,舞姿依然娴熟从容,青春不再,风采更胜。 当年厦大77、78、79级藏龙卧虎,高手如云,文体活动方兴未艾,精彩纷呈,引人入胜。<br> 学生改编、自创的独幕话剧《辫子》的演出阵容以中文系77级学生为主,主题深刻,情节生动,场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演出效果非常成功。 <p class="ql-block">当年许多歌唱家的优秀歌曲在校园也很受热捧,广泛流传,入耳入心。诸如王昆、郭兰英、耿莲凤+张振富、马玉涛、才旦卓玛、刘秉义、杨洪基、李光羲、胡松华、蒋大为、朱逢博、叶佩英、罗天婵、李谷一、谢莉斯+王洁实、关贵敏、郑绪岚、关牧村、朱明瑛、殷秀梅、苏小明、程琳……以及一位位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词作者……星汉灿烂,不可胜数。他们的歌声自50年代影响到80年代,传播久远,与时代精神共鸣,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回味,余韵绵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而各种新老故事片、中外影视片带来的风格异彩纷呈、情切切意绵绵的插曲,使人耳目一新,扣人心弦,往往一夕大受青睐,不胫而走,风靡既久,凝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位于海防最前线的厦大,还有一种最奇特的“音乐欣赏会”。夜幕低垂,海潮起落,夏季的阵阵海风送来南面若隐若现的高音喇叭声,“台湾歌后”邓丽君的柔婉歌声随风而至,飘进了学生宿舍楼每一个窗口——“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p> <p class="ql-block">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涌,港台金曲、台湾闽南歌、校园歌曲、港味粤语歌……纷至沓来,渐次流传,悄吟浅唱于民间。随之潮水般掩至的,更有五花八门、引领消费新时髦的港台“水货”,像尼龙布料、尼龙丝袜、T恤衫、喇叭裤、蛤蟆镜、电子表、折叠阳伞、“万宝路”“三五”“箭”牌洋烟……更少不了诸般家用小电器,尤其各型号收录机甚是抢手,独领风骚,连带走俏的是各种流行歌曲盒式磁带、电子音乐盒式磁带、空白磁带盒……这都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变,潮流也在变。8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厦大年轻学子不乏后起之秀,一时间但见后浪滚滚,标新立异,引领潮流,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念似水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p> “各庄的地道都有高招”。50年代以来的高校、中学,也都时兴选编歌曲集。比如与厦大系出同源的集美中学,所编印的《集美歌声》,风格大同小异。 厦门人文荟萃,素称“音乐之岛”,群众性歌咏活动也是很火热的,经久不衰。 顺便介绍福州的两家高校,对新歌曲的汇集、推广如出一辙。福建师范学院(现为福建师大)的《师院歌声》精心设计,不遑多让。 福州大学的《福大歌声》,铆足劲头,异曲同工,并驾齐驱。 <p class="ql-block">时代在歌声中前进,歌声在时代中积淀,天长日久,如一层层沉积岩,深深蕴藏着丰富矿藏;如一坛坛窖藏老酒,醇厚的回味经久愈浓郁悠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