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p><p class="ql-block">虽然贵州不是我的故园,但是三十二年后再次踏入贵州,那个曾经贫穷闭塞的西南山区,已经在时代河流的淘洗之下焕然一新。让我想起那个带领中国人站起来的伟人所写的《七律 到韶山》。</p><p class="ql-block">作为广州市教育局的援黔项目,广州大学2014年开始对口贵州开展校长培训。其中一期的班主任杜老师是我的大学同学,这一次退休三人组联系了几个曾经参与培训的校长,以便在游玩之余去他们的学校看看,杜老师是做回访,我呢,对学校的兴趣也不亚于山水名胜,张姐也是退休教师,到了学校也绝对不会无聊。</p><p class="ql-block">校长们给我们带来了长顺的小米核桃,荔波的黄金百香果和红提子。而最让我们好奇的物产,是“米”!因为每一个校长,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到他们周末要“回老家收米打米”。所以最让我们跃跃欲试的活动,就是“收米打米”!</p><p class="ql-block">从都匀到荔波,从荔波到平塘,走过掌布、克度到清水村,一路稻田金黄,乡村秀美。我们在高速公路抓拍一闪而过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参观了平塘特大桥和天眼,感受了江山秀丽豪情满怀之后,布依族老杨校长把我们带到了他的老家——清水河边的布依族村子清水村。</p><p class="ql-block">甫进屋子,早已等候在家的他的“老侄”,也是一名小学校长,立马把我们带到一桶米跟前:“刚晒干的谷子,刚打的米,还热乎着呢!”我们都伸手探进米桶里,感受那种清香温热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杨校长对面的邻居,屋前还晒着稻谷。他过去跟几个坐在门前的妇女聊了几句,就回来让我们上车,说是还有一片稻田没有收完,要带我们去看看。</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到的时候,收割机已经完成收割正准备撤出,但是我们在收割过的稻田里发现了很多遗落遗漏的稻穗,因为我们当时有一篇《拾稻穗》的课文,所以她们两个城市里长大的竟然也对拾稻穗颇为熟悉。</p><p class="ql-block">随后杨校长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无法用机器收割的小块梯田上方。他的叔叔正蹲在田里拾掇已经倒伏的黑糯稻,“微笑在脸上闪烁”!</p><p class="ql-block">我们拿起镰刀,摆拍了一下“收米”(割稻子),又致敬袁隆平,和稻谷稻田合影。</p><p class="ql-block">当天晚饭就吃新打的米,用电饭锅煮好的米饭又香又软,还有新收的青皮黄豆做的一桶豆花,甜豆花咸豆花酸辣豆花还有豆花鸡。远山连绵,晚霞壮丽,亲戚围坐,喝酒唱歌,鸡犬相安,家家灯火…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中午我们也在杨校长家里吃饭,这次杨校长蒸了一锅白米饭还有一木桶的加了玉米粒的稻米饭!</p><p class="ql-block">稻田之外,玉米已经收完了,挺立的秸秆都已经枯黄,还有一些依然翠绿的作物,有黄豆、红薯、圣女果、百香果和各种蔬菜,还有一种搭着棚子的“大瓜”,当地大姐说是“取瓜子的瓜”… …</p><p class="ql-block">对比三十二年前,很显然,贵州农村的作物种类特别是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多了,耕种也更加因地制宜了。清水村的村道是水泥路面,可以开着车子去下地乃至去串门,房前屋后种着瓜豆和花草… …而田野上的土地,各种作物呈现出不同的自然色块,仿佛一个一无所有的赤子被人精心地照拂着打扮着,看着就很有爱!</p><p class="ql-block">杨校长说他今年打了差不多两千斤稻谷,要送我们每人二十斤新米!盛情难却,我们最后分别从他的米桶里装了两斤左右带回家。</p><p class="ql-block">校长们对于“收米打米”这种既有热情又很平常心的态度触动了我。对于这种出力流汗的热情和平常心,在已经脱离了贫困乃至踏入小康水平的校长们身上,是多么可贵可爱!也让我意识到所谓丰收,所谓美好生活,不能仅仅靠别人的帮助和扶持。</p><p class="ql-block">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片良田已被荒废,说到复耕的时候,那些土地的主人们也是没有几个乐意接受了。</p><p class="ql-block">稻菽千重,正在呼唤遍地英雄下夕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过平塘特大桥</p> <p class="ql-block">回来换了手机,发觉往美篇上传图片时,相册不按时间排序,选得我眼花缭乱。慢慢再补充和调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