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說到名校,已不再是我們這個年齡段的追逐和念想。孩子們早已都圓了高校夢。此趟原本沒有計畫要重遊校園,是因為剛好走到查爾斯河邊、又剛好有個城際火車站在附近,於是便上車過橋去看看那裡的變化。</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學劍橋校園原本就像是一個溫馨的小城鎮中心。二十多年後再重游劍橋,印象已有些模糊。記憶中純碎自然的校園如今修繕保護得更加精緻了。散落在市中心範圍不算大的「哈佛園」(Harvard Yard)多棟歷史建築和教學樓亦維護得十分工整上鏡。但怎麽看都覺得有點觀光打卡景點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公認的哈佛大學創辦者,清教徒牧師約翰.哈佛的銅像依舊如定海神針般端坐在校園的老地方,四周被裝修棚架框住了,只露出大半個身影。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游客拍照的興致。有人攀上棚架高處,去觸摸哈佛先生那早已被每日路過的學生和游客撫得錚亮的左脚(据説摸了就能好運、考試順利)。流連在這裏的游客基本上也都是帶著高中孩子來作「校園考察」的家長和子女。正放暑假的校園清净得可聽見林子裏鳥兒的啾鳴。</p><p class="ql-block">創建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其實還有位「老大哥」——美國最古老且仍「健在」的公立中學。「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比哈佛大學早一年創建。當年由約翰.科頓牧師以分享古希臘文化「只有美好的事物才是靈魂財富」的信念倡建、地方公共資金撥款支持的第一所公立學校,開啓了公辦學校的先河。在當時沒有土地資源的狀況下,「波士頓拉丁學校」的第一堂課就在首任校長普莫特(Philemon Purmort)家中開講,往後八年一直是由公資津貼屋主和支付大師薪酬直至有了正式的校園。厲害的是,這間老大哥學校出產了四位哈佛校長、八位州長和五位美國建國獨立宣言簽署人。那天我們在哈佛大學校園輻射的圓環内徜徉時,偶遇了一座希臘風格的百年石雕門楣,上面也刻著「拉丁學校」,一旁石碑則是:創建於1838年。這間遲了兩百多年的公立「劍橋林奇拉丁學校」應屬於「後生晚輩了」。「正牌」的「波士頓拉丁學校」在對岸波士頓市中心。與哈佛醫學院比鄰。</p><p class="ql-block">民居、校舍、學術機構,在這裏不着痕跡地和諧共處。這個不到四分之一香港島面積的劍橋鎮,卻擁有五所正規大學,周邊輻射的八十公里範圍内遍佈著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和同樣多的生物科技相關單位。因而有人將馬薩諸塞和波士頓稱爲「美國教育和精神文化的燈塔」。</p><p class="ql-block">當你正欣賞某個小巧可愛的民宅小樓房時,冷不丁會發現門前立著一小塊「哈佛大學政府及外國學生中心」或某某研究所的牌子。大學藝術博物館和醫學研究所也隱身在一大片藤曼覆蓋,開著鮮花的小院落周圍。</p><p class="ql-block">選擇再次穿過有多個校門的哈佛園返回劍橋中心。北面的約翰斯頓校門外有一個三叉路口,Y型的三角地坐落著美國内戰期間反奴隸制度力量領袖查爾斯.薩姆納(Charles Sumner)銅像。出生在波士頓的薩姆納早年在「波士頓拉丁學校」受教育,是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執法律師、政治家和參議員。薩姆納認為,道德法對政府和個人同樣重要,而抑制個人成長能力的法律制度(如奴隸制和種族隔離)是邪惡的。終其一生,薩姆納都在為這一信念勞心勞力,是波士頓乃至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波士頓到處可見薩姆納的雕像,也有許多學校、公共場地或機構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波士頓共地公園的主要大道和盡頭的那條河也都叫「查爾斯街、河」,甚至遠在十萬八千里外的華盛頓州也有一個由民衆投票命名的「薩姆納鎮」。</p><p class="ql-block">橫過查爾斯.薩姆納銅像所處的三角草坪,對面街口有一座不太起眼的簡樸小教堂。教堂旁側有一處覆蓋著茂密綠蔭的小墳場吸引了我們。步入其中,一排排不太齊整且佈滿青苔的墓碑模糊了主人的名字,已難於知曉有任何名人貴冑埋身於此… …墳地的入口處一塊小橢圓牌簡單寫著:「舊墳地。早年定居者、保守黨地主、奴隸、士兵、和著名的劍橋人安息之地。1635年。」這些曾經在歷史舞臺上活躍過的百年風雲人物,「名角」也好「龍套」也罷,最終都歸於黃土。唯有他們生前共同締造的文化和精神之光還在繼續閃耀。</p><p class="ql-block">2021/08/26 寫於紐約</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shangbao.com.ph/sspl/2021/09-13/108705.shtml" target="_blank">《菲律賓商報》刊載全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