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潇君,你认真的么?     ——我看《康熙王朝》的败笔

韩小二

<p class="ql-block">  偶然间,看到朋友圈里一篇比较有意思的文章:“《我看:&lt;康熙王朝&gt;剧的最大败笔》”,作者陶贵彬,笔名子潇君,身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新余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新余市演讲家协会常务理事······光环比较多,这里不加多说。</p><p class="ql-block"> 倘若只从作者这么多的名头儿来看,这篇文章内容的合理性似乎率先占据了那么一些优势,再细读几遍,也会被其中应景的图片与总总分分的观点所说服,可是······可是总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内容:</p><p class="ql-block"> “好人不得报,敢说真话实话者有罪,一生为君为国者有罪,下场可悲可惨。老实人吃亏,小人得志,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善钻营者扶摇直上?!我就想弱弱地问一句,《康熙王朝》剧究竟在宣扬什么主旋律,倡导什么正能量?难道这不算败笔么。”</p><p class="ql-block"> 如果联系现如今社会弘扬的价值观来讲,这部剧确实没有那么的正能量,但要说它是《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我不仅不能苟同,甚至觉得这样的理由出自一位文学精英之口实属可笑至极!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有三,你且听我一一道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反驳理由一:《康熙王朝》的背景是清朝,不是当代。</b></p> <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六五四年,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他七岁登基,六十九岁辞世,总结其一生就是八个大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后世根据他的文治武功,称其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 “千古一帝”,指得即是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历朝历代中最为出色的帝王,其社会是封建社会,其制度是封建制度。这个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是君王独裁、君为臣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君而死,是忠君,是报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荣耀,身为臣子,你可以失落,可以郁闷,亦可以在心中发牢骚,但你就是不能违抗君命,不能在封建社会“忠君”的这条道路上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君权至高。</p> <p class="ql-block">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里,即使周培公因“功高震主”被康熙冷落,即使容妃被康熙“抛弃”,也是主流价值观能“正视”的部分,说其不能传播正能量,那是以如今之价值观绑架当年之价值观的看法,是一种时代道德上的刁难,是一种时空思维上的错乱,难道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衣不裹体,袒胸露乳的生活方式也该被我们这些穿着光鲜亮丽的当代人所批判吗?</p><p class="ql-block"> 这样说,不是在为封建体制辩驳什么,而是想告诉大家,想批判一个东西,你得承认、联系、并且尊重人家的出身,没有这个大前提,你的观点,很有可能就是个笑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反驳理由二:《康熙王朝》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艺术作品,作品之美,有完美,更有残缺。</b></p> <p class="ql-block">  听过歌儿吧?有些歌儿特别棒,从头爽到尾,但有些歌儿它就是那么不讨好,正当你听得入迷,人家突然戛然而止,你虽一脸发懵,却仍陶醉其中不愿出来,慢慢地,你甚至喜欢上了这种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再拿美术作品来说,有些画,你一看就觉得它漂亮,无论布局、线条,还是色彩,都堪称完美,你置身其中,无比舒畅,但有些画,你乍一看上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布局显得“交错杂乱”,那线条与色彩是那么得“奇奇怪怪”,你看起来全身紧张甚至是不舒服,但仍然不影响人家成为当世名作,比如梵高的《星空》,再比如爱德华·蒙克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影视剧《康熙王朝》,子潇君以康熙冷落抛弃容妃一段为整部剧最大的败笔理由之一,他用好几大段落的文字叙述了一遍康熙与容妃的剧情,并列出了影视剧中的戏剧性冲突,洋洋洒洒的文字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康熙把容妃和蓝齐儿当棋子,他爱江山胜于爱妻女,他有吞吐天地之豪气,却无人性温暖之光辉。呵呵,请允许我先笑两声儿。</p><p class="ql-block"> 我想问问子潇君,是否康熙帝从头至尾都能做到兄友弟恭、爱妻护子、包容大臣、视民如己,才算对得起“千古一帝”的称谓?是否整部剧从头到尾都是一团和气、结局完美,才算得上是一部没有败笔或小有败笔的影视剧作?</p><p class="ql-block">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超乎于生活,它需要尊重现实,更需要认真细究现实,生活与现实,本身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调料瓶子,我倒是觉得,本剧设置康熙抛弃容妃一段不仅不是败笔,反而像极了断臂维纳斯,它更有艺术感,更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反驳理由三:康熙一生的成就,正取决于他复杂丰满的人物性格,面对不同的境遇,他就要拿出不同的性格。</b></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康熙更不例外,他的仁慈来源于孔孟地教化,他的多疑来源于“斗鳌拜”、“平衡党争”的政治经验,他的隐忍与帝王权变之术来源于祖母孝庄地影响,他的残忍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自保意识······</p><p class="ql-block"> 不错的,要解决各种内忧外患,康熙必须“成神”,他三头六臂,面对不同的时局拿出不同的性格,以点对点,对症下药,身为一国之君,他高兴的时候,也许在哭,他难过的时候,也许在偷着乐,他残忍的时候,内心或许在滴血,他仁慈的时候,刀剑也许已备在手中。也正是康熙能做到这一点,才使得他在风起云涌、激流突变的时局中游刃有余,未尝一败。</p><p class="ql-block">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看康熙“抛弃”容妃这一段,子潇君以此为根据,说康熙绝情,他认为康熙地很多做法,使得小人得意(心如蛇蝎的慧妃),善良之人没有好结果,这对当代社会没有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我以为子潇君在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只考虑到了现如今社会对正能量地需求,完全脱离了康熙本人,脱离了康熙这位“千古一帝”复杂丰满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康熙是一位重江山胜于重小家的帝王,不像唐后主李煜这样的帝王,他满眼都是大清王朝,其格局之大,大于儿女情长,大于先祖们地要求,他爱容妃么?答案是肯定的,但容妃一再坚持孝庄“万不可废太子”的懿旨,在康熙看来是这些人在越权,在动摇国本,这是连他自己都不能触碰的底线!剧中康熙与容妃这一戏剧性冲突,解决办法有且只有两个:要么容妃看清形势,为康熙以及他的大清考虑,要么坚持孝庄“不能废太子”的懿旨,用生命与康熙抗争到底。</p><p class="ql-block"> 试问子潇君,换做是你,你会为了你所谓的“正能量”而选择遵守懿旨,再次扶起不成气候的二阿哥吗?俗话讲得好,“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不是康熙,你所处的时代和位置完全支撑不起你“论《康熙王朝》最大败笔”的理由,再说直白点,你在论这部剧的败笔之时,已经否认了康熙复杂丰满的人物性格。</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请大家再细细想想,若将子潇君的“败笔”标准放入我们现有的历史剧中,你们是否会发现,所看皆是败笔?</p> <p class="ql-block">  要我来说,《康熙王朝》这部剧,还是特别精良的,一方面,它比较贴切史实,为大众科普了康熙的一生,另一方面,康熙身上不服输的性格,顽强向上的精神品质倒也不失为一种“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它确实有些小瑕疵,例如影视剧对魏东亭地虚设,魏承谟与范承谟人物角色地互换,再例如该剧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没那么严谨,孝庄太后在除鳌拜一段中曾自称“我孝庄······”(“孝庄”这一称呼是其死后才有的谥号)。但这些瑕疵,丝毫不影响它在史剧中的地位和品质。</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要挑点“败笔”出来,我认为“九子夺嫡”的内容在剧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着实有些遗憾,《康熙王朝》既然讲述康熙的一生,那他末期儿子们围绕他皇位地争斗,实在不该仅以大阿哥与二阿哥两人之间地争斗粗略带过,要知道,康熙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对儿子们地教化。</p><p class="ql-block"> 只言成功,不言失败,不知是否有些偏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