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学校《家长学校》之“双减来了”

玲儿~~

<p class="ql-block">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见”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双减政策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长们对于“双减”政策的讨论,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有撒花欢呼的</b>,孩子终于可以摆脱课外班的席卷,家长也不用在孩子的学习上砸那么多真金白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nbsp;有焦虑加倍的</b>,课外培训机构不让上,孩子想补课找不到地方,提高学习成绩更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更多的家长是客观理性看待</b>,他们认为这项政策有利于给白热化的课外培训降温,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寄托在课外班,作为家长也有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都很现实,但是我们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培训机构上,事实上,这份文件的举措很实、很全面,是从整个教育生态的方方面面去改变的,不仅仅是围追堵截某一个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很明确的说,这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非常重大的教育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场教育变革指向的地方很明确——教育均衡,改变教育生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减”政策的推行,可总结为:减轻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b>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而是要增值提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身处变革的中心,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方向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双减”带来了哪些新变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家长要知道“双减”给新学期带来了哪些新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书面作业将大量减少政策</b>: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p><p class="ql-block"><b>课后服务增多政策</b>: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p><p class="ql-block"><b>学生补课时间变少政策</b>: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p><p class="ql-block"><b>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政策</b>: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p><p class="ql-block"><b>加强体育锻炼政策</b>: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p><p class="ql-block"><b>有偿补课将被严格监控政策</b>: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p><p class="ql-block"><b>初中生可以在校上晚自习政策</b>: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个“看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家长要“看懂”3个点。</p><p class="ql-block"><b>第一,要看懂政策的变化,看懂教育导向的转型——教育均衡一定会到来。</b></p><p class="ql-block"><b></b>2018年3月,上海发布了一份关于中考录取改革的文件,里面就提到了“名额分配”,从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也就是2022年参加中考的那一届。但当时因为离具体实施还有几年时间,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家长还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往优质生源里扎堆。结果去年,上海开始实施公民同招和民办摇号,这可能是家长第一次感知到了变化。紧接着,今年3月,名额到校详细方案公布:上海的市重点高中,要把65%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其中20%的名额,又要随机分配给区里不择生源的初中;而区重点,这个名额比例是“50%到65%”和70%。这样一来,扎堆到好学校里,竞争就非常激烈,但是在薄弱初中,反而可能拿到名额。回头看,这是忽略了政策导向的改变。引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的话来说:“&nbsp;本世纪初,教育领域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下一步的目标,<b>一个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个就是确保均衡和公平</b>。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现在大势是这样,非要拧着来,可能占点便宜,但大概率是要砸在手里的。”名额分配其实也是为了撬动教育均衡。<b>北京近期发布的教师轮岗制,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国家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决心。</b>以前,差一点的学校老师是很没有动力的,现在有好学生来,有名额,老师就有动力了,那些“好学生”家长也会反过来促进校风的变化。所以,对于马上面临小升初、中考的孩子,确实处于漩涡中心,家长可能是比较焦虑的。但是离小升初还远的,把焦虑放下,想清楚,不要恶性竞争了,不要超前学、超难学了,也不要只奔着择优掐尖去,除非是不管怎样都能是前5%的天才孩子。能上好学校可以上,但不要拼了老命、孤注一掷地去上,未来家门口的学校可能也挺好的,也能上好高中。我们心里要有杆秤,孩子能不能培养自信,能不能心理健康,能不能有热爱、有兴趣、有内驱力,家庭能不能放松舒适,提供积极良好的氛围,这是要放在更前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第二,要看懂考试评价的改革方向——要的是新,是理解的深度,不是超前超难了。</b></p><p class="ql-block">今年的高考和中考题目大家也看到了,不超纲,但是“新”。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杨振峰就说:“如果用老题目考,再难学生操练过也能做对,这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学生为了高分就会反复操练。考试评价正在改革,第一要创新,第二要真正从能力导向命题。”他举了个例子:3+2=5,在学校学的是十进制的题目。但是考试可能出个8进制题目,63+36等于几?这就是正在进行的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考思维,让孩子深度思考。你让孩子背公式刷奥数,没有用;你让孩子超前学,没有用;你让孩子反复做同样的题目,刷一万道,没有用。但是,如果能真正理解概念,学会正确思考的方法,从一道题举一反三,就能轻松突围。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并不需要为普职分流焦虑。现在想赢,就赢在信息差,赢在对政策的理解差。</p><p class="ql-block"><b>第三,看懂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他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有更多智慧去解决矛盾;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让他有智慧和谐地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最近我看到杨东平说的一段话,也很有感触,和你们分享:“&nbsp;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你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并且把它变成你的职业。你喜欢做的事,你8小时都在做,当然很幸福——8小时之内就幸福了。还有第二个方面,找到一个你喜欢的人,跟他(她)一块生活,那你8小时以外也幸福了,24小时都是幸福的。”我们,能不能满足于孩子做一个24小时都幸福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个“增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看懂政策外,父母也要会自己做“加法”。</p><p class="ql-block"><b>一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b></p><p class="ql-block">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就是对话。高质量的对话,需要亲密度高的伙伴关系。孩子的学习伙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二是身边的同学、玩伴。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父母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b>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b>。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b>“</p><p class="ql-block">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阅读,但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b>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b>父母不热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无数事实表明,童书曾经改变过许多错过了阅读关键期的成年人。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家庭教育的密码被打开了。</p><p class="ql-block"><b>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b></p><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b>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b>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关心学会学习上,学校更多地去操学会生活的心,显然是本末倒置。当下孩子成长中的不少问题,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混淆、颠倒有关。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让孩子回到生活,不仅是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中高考的需要。浙江省宁波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这样的: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四个栏目:(1)家乡风味。如宁波汤圆、红膏咸蟹……(2)家乡风光。如四明山、东钱湖……(3)家乡风俗。如闹元宵、过端午……(4)家乡风尚。如全民健身、垃圾分类……请自拟题目,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投稿。这道作文题主要就是在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程度,只有亲身尝过、看过、玩过的学生,才能写得出生动的画面和深切的感受。“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b>体验生活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四增: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b></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山东省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这些年,不少父母也认识到了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也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培训。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开始与艺术类的培训、体验活动渐行渐远。新教育认为,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 ,“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朱光潜先生在《音乐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 。”父母要明白,“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作为家长,我们始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b></p> <p class="ql-block">(红星学校德育处宣)</p>

孩子

教育

家长

双减

父母

学校

阅读

学生

政策

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