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名刹大钟寺内,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寺庙山门上方的“敕建觉生寺”匾额,由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因寺内悬有明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钟俗称“大钟寺”。 大钟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8公顷,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设坛祈雨和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觉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2月,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大钟寺文物保管所。1984年11月,批准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1996年12月大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自建立以来,利用古钟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成为开展旅游、展览、收藏、研究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大钟寺山门前一对威武大气的石狮子。 穿过山门进入大钟寺。 大钟寺第一进院落天王殿,东西墙壁上用中英文总结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钟文化。 东西两侧鼓楼和钟楼。 第二进院落大雄宝殿,殿内陈列着一整套曾侯乙编钟仿制品。 西配殿“敕建觉生寺”展厅,介绍“觉生寺”作为皇家寺庙的兴衰历史。 东配殿“阅古钟林”展厅,介绍中国古钟的起源和演进历史。 第三进院落观音殿,“质器庄严”展厅,主要从古钟分类的角度,展示古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西厢房,“金火流光”展厅,介绍中国古钟铸造技术、演变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果。 第四进院落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藏经楼,一层“妙境梵音”展厅,集中展示了北京地区的寺庙古钟,其中柏林寺钟、永泰寺钟、潭柘寺钟、鹤纹钟、石灯庵、智化寺钟等。 东配殿“外国钟铃”展厅,陈列来自亚洲和欧洲的钟铃文物,了解东西方钟铃文化的异同。 第五进院落也是最后一进院落,寺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筑大钟楼,立于巨大青石台基之上,两层,上层顶为圆形,下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大钟楼上方的“华严觉海”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大钟楼东西翼楼。 著名的明代永乐大钟悬挂在楼内,大钟通高6.94米,钟口直径3.3米,钟唇厚度220毫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总计二十二万七千多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每逢新年来临之际,都要敲响永乐大钟,鸣钟108响,鸣钟祈福已成为人们迎接美好生活,辞旧迎新的一种祝愿方式。为何为108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响,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 走出大钟寺展区东面是一座庭院,建有亭子和钟廊,里面陈列着各朝代古钟,钟廊墙壁书写歌咏古钟的诗篇。钟在古代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乐器,又是礼器,还是法器。在古人的心目中,钟有着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