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饮冰室》原创 澜意

蝶恋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我崇尚的教育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澜意是我的笔名,取自"</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以文寻友,找到心有灵犀的人。</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三进《饮冰室》</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澜意</b></h1><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 爱好读书的人总是喜欢将自己的书斋起上一个别致的名字,以表达自己的性情。饮冰室,从字面理解可以为:进入这个房间你便会消除一切烦恼,清凉一身,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呼吸自由之清新的空气。这是饮冰室主人源于他的故居书斋,而之所以这样命名,则是因为“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可以理解当时先生内心之忧虑,只有饮冰于心,才可静心。“饮冰室”是梁启超先生晚年开展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地方,在这里梁启超先生完成《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辛稼轩年谱》等著名多部著作。</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nbsp;(&nbsp;百日维新&nbsp;)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三进《饮冰室》,感受先生的人身经历,体会先生的变法的思想,领悟先生的教育理念,每去一次,感受都有所不同。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喜欢看当地的人文,了解当地的生活,感受不同的人生。来天津三次,我三进饮冰室,以净化内心的焦虑和烦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人生每走一步,若你能与智者共行,看百年历史,岂不也会活过百年,丰富人生。梁启超先生在《儒家思想》一文述:“大同者,宇宙间一大人格完全实现时之圆满相也。”“然宇宙固永无圆满之时,圆满则不复成为宇宙。”“吾人常以心力所能逮者向上一步,使吾侪所向往之人格实现宇宙圆满的理想稍进一着、稍增一分而已。”前人的“大同”已往矣,未来的“大同”不可及,然而我们依然要前行,要生活,在浩淼的时空里完成实有的人生;在无限的宇宙里,完成有限的生命意义。</p><p class="ql-block"> &nbsp;</p> <p class="ql-block"><b>一进《饮冰室》</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原因,我第一次来到《饮冰室》是利用下午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参观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在院里的另一个楼,建于1924年,浅灰色的两层洋楼,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别致典雅,设计极富有个性。据说是意大利人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有949.50平方米。饮冰室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悬于门上,你要仰视它,不觉被之震撼。1919年至1929年,梁启超先生晚年的政治活动和写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意味着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饮冰室合集》。先生又号“饮冰室主人”。</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我的知识储备里,只知道先生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参与“百日维新”,失败流日,后来又一起保皇,又分道扬镳。既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又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保皇派。这次来,时间有限,一定要先了解他的生平,以观全貌。看到介绍后不禁惊异,先生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成文,九岁亦能缀千言,17岁中举。这岂不是神童?</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文学造诣颇深,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极具影响。《饮冰室诗话》就是以“新意境”论诗,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nbsp;“诗界革命”,具有开中国白话之先河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先生在《夏威夷游记》中这样写到,诗歌“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三者具备, 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 。他强调“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摒弃明清以来以才子佳人、男欢女爱的故事为古典小说的重头。先生认为小说是开启民智最有力的武器,一方面创作要变成了一种大众能参与的事业,“以详尽之笔,写已知之理”。另一方面,倡导新文学、新小说之路,这让无数知识分子找到了表达情感与谋生的道路,一时间上海文坛异军突起。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就是典范。</p><p class="ql-block"> 维新变法前,先生从师于康有为&nbsp;,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p><p class="ql-block"> 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 公车上书 ”运动,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nbsp;《强学会》&nbsp;,与黄遵宪一起办《&nbsp;时务报&nbsp;》,并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著《&nbsp;变法通议&nbsp;》为变法做宣传。先生在创办《新小说》杂志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将变法失败的症结归为“民智不开”,并认为中国要完成维新大业,必须改良群治,即让老百姓了解“身外之身,世界之外世界”,是可谓让国人大开眼界。但是由于所处年代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他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虽然一定程度启迪了新文化运动,但又被淹灭于新文化运动中。不过在当时有这样的思想境界,不愧堪称为思想家。我对先生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对其在文学上的造诣深感敬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二进《饮冰室》</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进“饮冰室”是时隔两年后,这次我有的放矢,重点了解先生一生的政治报复。进入大厅,我望着左边墙上挂着一米高的蔡锷画像,好奇为什么会有有蔡锷将军的画像,我仿佛穿越回到讨袁护国的年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为了探索民族富强的道理一生著书立说和参与政治,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目标却始终不变。可谓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他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终不敌清政府的顽固腐化,但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已是真正的觉醒者。他曾经有过成立国会、实行三权分立、议会制等一系列想法,并希望能通过袁世凯来实现。可是袁世凯称帝复辟,根本无法完成他的政治设想。蔡锷将军是他的学生,是打响讨袁护国第一枪的人,梁启超先生在天津策划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活动失败后,蔡锷将军去世,先生非常喜欢和敬重蔡锷,因此在饮冰室里就只挂一张大照片,那就是蔡锷。为了纪念蔡锷将军,先生在北平图书馆的旁边还建立了松坡图书馆。按照他的遗愿,自己的一些书桌、文房四宝以及很多收藏的书籍,捐给了松坡图书馆和北平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五四的期间,中国作为战胜国,山东的主权理应归还中国,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又把山东划分给了日本。先生当时正好身在国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到十分气愤,写信给林长民,慨书中国要亡国灭种。于是林长民写了一篇揭露巴黎和会的文章传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那里,由此北大的学生组织起来抗议巴黎和会,形成了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先生在那个时期不停地为了抵抗国家的屈辱而呐喊。他永远没有办法离开政治,也永远无法改变中国现状,但是以一己之力,助推中国的改变,可谓近代政坛上的马前卒。</p><p class="ql-block"> 纵有一腔热血,依然报国无门,从先生十年流亡生活回国后的一首诗中体会到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无奈:“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p><p class="ql-block"> &nbsp;&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进《饮冰室》</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来到饮冰室,我的重点在了解先生教育上的成就。我详细看着每一个解说板上的内容,重要的东西记下拍下。在饮冰室徜徉了近4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敬仰的是梁启超先生对教育的经典论断和培养下一代成才的教育方法,留下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九个孩子个个是精英,出色无比,人才辈出。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是西点军校毕业曾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五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先生&nbsp;少时受梁母的教育影响深刻,同时又深深影响下一代。先生一生爱国,九个孩子中有七个人在国外学习,学成后又全部回来参加国家的建设。&nbsp;</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先生曾给清华大学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今矗立在清华大学的主广场上,激励无数学子刻苦学习,砥砺前行。&nbsp;&nbsp;</p><p class="ql-block"> 先生提出的教育观是: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为学与做人》)。教育有知育、情育、意育,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论教育当定宗旨》)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人,最主要的是要人有判断力,社会在不断变革,变革中又鱼龙混杂,没有了判断力,就会迷失人生方向。他一生的变化,正是基于他对时局的判断能力。梁启超非常反感“填鸭式教育”,信奉“趣味主义”教学,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读书有三步法:鸟瞰,解剖,会通。他强调:“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主张要中国要有女学,可谓是很早主张妇女解放求知识的人。</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先生处于动荡时代,一生多变,以他的智慧对抗社会,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可谓是是“与时俱进”的急先锋。时代在变,所以他才“不惜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p><p class="ql-block"> 看着书房里悬挂的“思无邪”三个字,我深刻领会了先生的思想,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站在时代的脚步上,思考社会进步改革之良方,真情流露,毫不虚假,坦坦荡荡度人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当下的教育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