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h3>  回到家,望着窗外皎洁的月亮,想,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要好好庆祝一下!<br>   ——题记<br>今夜,千里之外的家人会好的,是的,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谢苏东坡的豪迈和洒脱!我们沐浴在共同月色里,即使在切里之外。自古以来,因为这种光亮的存在,心灵的夜色变得清秀无比,思绪的灵气会浮动,打湿过多少游子们的心情。<br>千山万水可以隔去一切,可是那游子的心,那朋友亲切的问候,家人温暖的关怀,在这个季节弥漫整个空间,笼罩着所有的思念,就像大家从来都没有离开,一直呆在你的身边,静静的观察着,默默的祝福着。<br>秋笛送过重阳去,冬萧又迎霜娘来,暮暮西风淡淡山,碧水一色溪边寒,归雁勾月小栏杆。一叶扁舟烟波里,霜意晚秋夜阑珊。<br>风送萧音,雨送笛声,风雨声中笛声轻轻萧音细细,消得这夜醉人儿醉,无端惹得思绪随风起,困人天气不忍眠,怕错过香谢,户怕冷落红飞,不甘锦笺空留相思泪。<br>秋来八月,楼下桂花树.上的桂花相继开放;一时间满树飘香,叫人往返留恋。欢喜下忙着折枝留香,采花泡酒;却不料一场秋雨,把桂花打落了一地;满树的灿烂瞬间变成了一地的金黄。失望之余,想想若是多情的林黛玉在此,岂不又是一场泪洒心伤?<br>起源<br>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br>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br>发展<br>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br>“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br>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br>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br>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br>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br>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同时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