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在备课、施教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想要体现“儿童立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来组织课堂教学, 现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包括作文在内,已经完全结束,我想用文字给自己来个单元教学的“结业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何落实儿童立场或者说学生立场呢?如何以学为基点来组织教学呢?我想到,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立有层次、有梯度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顺着这样的台阶来达成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可以清晰地看见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而且这些学习活动应该是有内在关联的、逐步提升的。</p> 一、单元整体预习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带领学生先对整个单元进行了整体预习。学生先独立完成如下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通读本单元课文,画出生字词,课后生字组词,第一个词语是课文中所出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结合单元导读、四篇课文、单元习作、交流平台,明确本单元阅读、写作的训练点分别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把四篇课文的课后题/课前导读放到一起观察分析,发现它们与单元导读的对应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这些问题学生无法通过预习获得清晰的印象,因此,我专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工作充分,后续的学习会轻松且高效,来组织班级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班学生基础不算好,因此生字组词我也进行了对照,安排同桌互查生字词,要求组词正确、书写正确;并把每篇课文里带拼音的词语领读、检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分析了单元要素和课后题、习作、交流平台的对应关系,得出如下结论:</p> <p class="ql-block"> 阅读和表达的目标高度融合:要素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是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要素2,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这是想象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看课后题,第一课《草原》课后题1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三题是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第二课《丁香结》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联结自己的生活,教参上也提到可以训练学生由丁香思考自己从什么植物受到的人生启发,这也是一种联想和想象;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第二题、第三题都涉及到想象画面;第四课明确告诉我们要体会作者想象的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文和交流平台与单元要素的对应关系更加明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发现这些后,我们觉得自己和编者的距离更近了一步。</p> 二、各课有明确的学习活动 《草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想象画面,先说说作者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再连起来说说自己看到的完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再进行第三步——感受写作方法:有景物、有感受,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先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谁和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分别的时候在干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双方感情深厚、不忍分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步非常重要,学生大多数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大体含义,如果不经过辨析,这种知识只是 “拿来”,距离唤醒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更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是不是有过感情深厚、不忍心分别的时候呢?和谁、在哪里、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br></p> 《丁香结》 <p class="ql-block"> 《丁香结》中,赏花容易学,悟花难以品,联想更要以悟花为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悟花的时候,学生先理清作者的思路,丁香结象征愁怨,丁香花为什么称为结?丁香结年年都有人生的问题也是年年都有,我们该如何看待?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开联想:丁香结人人都能看得见,象征愁怨人人都知道,但是悟出人生道理这就是作者的独特思考了,你在生活中从那些常见的植物悟出人生道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景物和道理之间有关联就好。</p><p class="ql-block"><br></p> 《古诗词三首》 <p class="ql-block"> 我把第一首《宿建德江》和第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放到一起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这样的:首先,结合注释,自己读两首诗词,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每首诗词里作者的情感;第二,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找出每首诗词里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的;第三,结合教师扩展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第四、读读两首诗词,用朗读明确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层次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先解题,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醉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想想画面:有人说,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其实这些诗句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幅“动图”,一幅变化着的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圈出每个句子里的景物+动词,再用上动词,说说这几幅画面分别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体会作者感情: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你会如何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读出你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花之歌》 <p class="ql-block"> 第四课以自学交流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整体把握课文,第1——4段与5——6段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分别在讲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从哪里看出来“我”是花,在作者眼里,花具有怎样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理解难点“而这些道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阅读链接里的杨柳与水莲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两篇文章想象奇特的共同点在哪里?</p> 三、单元习作 <p class="ql-block"> 单元习作我仍旧按照理论课、指导课、讲评课、交流课的四步来走,我预备把《变形记》做一个专题进行记录,这里不再记述。</p> 四、交流平台 <p class="ql-block"> 交流平台的学习活动是这样进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为围绕教材谈谈自己“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是复习,总结为可以想画面、想自己、想阅读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扩展开去,讲讲自己课外阅读时“想开去”的经历,进行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环节小结,把这种方法推广到自己日常的阅读中去,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活跃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p> “毕业礼”感言 <p class="ql-block">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展开就是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只负责提出指令、给出建议、适当的时候点拨引导,使得活动顺利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理论似乎毫不新鲜,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毕竟拥有儿童立场需要教师转换关注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周的教学,我感到异常兴奋,我备课很辛苦,但是上课很轻松,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老师”,什么叫“教是为了不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