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敦煌过中秋节

树下读书

<b>我在敦煌过中秋节</b><br><br>听着窗外雨声淅淅沥沥,低涡和气旋带来横扫半个中国的降雨,看来这个中秋节无法赏月了。我本来计划,中秋之夜去燕窝岭的连心亭看海上生明月的。想一想留在记忆中的几次赏月,一次是1974年的中秋夜,在老虎滩东山观看一枚特别凄清的月亮。一次是2001年,中秋夜和“十一”国庆节同时。我在普兰店同益乡一家乡间客舍住宿,夜晚在山林中漫步,领会“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的奇异景色。再有一次是在敦煌,望见沙漠中升起一轮金黄色巨大无双的明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唉唉,唐诗中的意境,在这个时候才能真切的领会啊。找出在敦煌过中秋节的日记,只为了纪念那一轮独属于我的中秋明月。<br><br> <b>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晴 中秋节<br><br>一<br><br><br>今天凌晨2点半,在嘉峪关车站检票、上“敦煌号”列车。我的下铺被人占了,这家伙睡得挺香。找来列车员将其赶走,我立即睡倒,车开了我也睡着了。睡梦中我变成了一只飞天,飘飘欲仙。<br><br>早晨6点40分,到达敦煌,天还没亮。我出站很快,直接去车站售票大厅,只有一位售票员在工作。我买明天晚上去兰州的敦煌号硬卧,特别提到要下铺。售票员在电脑上查询,告诉我全车只剩下最后一张上铺票了,要吗?哈哈,如果我晚来一会儿——事实上我身后已经排起一个小队——就意味着要在敦煌多住一个毫无意义的晚上了。当即买下这张票,244元;晚上8点开车,早晨7点到兰州,时间正好,还省下了一夜宿费。<br><br>买完票出来,车站前面乱哄哄的出租车在拉客往敦煌市内去。我并不着急,先去车站旁边的小餐厅吃饭。餐厅里只有几个特警小伙子在吃饭,吃油饼喝粥。我告诉老板,我也要吃油饼喝粥,再来一个鸡蛋。老板说,油饼不外卖,是我们职工的工作餐。我说,嘿嘿嘿就当我是你们的职工不就完了吗,当然我是付钱的职工。两张油饼一碗粥一个鸡蛋7块钱,还行。<br><br>吃完饭出来,天已经亮了,西北的太阳升上了树梢,一个苍凉的大太阳。敦煌号上下来的旅客都散去了,出租车还趴了一堆。见到我旅行者的装束,立刻有数名司机冲过来拽着我走。到市内多少钱?40元。太贵了,不坐。等一会儿公交车就来了,3块钱。这时后排一个穿着短袖衫的司机说,老哥走吧,10块钱我送你。嗯,10块钱就走吧。上车以后我问,你为什么只要10块钱?短袖衫说,我冻得受不了了。这个司机与人约好早晨来送站,结果起床晚了,从家里急匆匆跑出来、没顾得上穿外衣!敦煌今天清晨气温10摄氏度。</b><br> 敦煌的火斑鸠 二<br><br>我住在“沙洲市场”旁边一家小客栈,标准间80元,条件还不错。沙洲,敦煌的古地名,敦煌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洲。入住以后即乘公交车去莫高窟。朴素的旅行者一般不会随意打车,公交车既不舒适又很方便,3块钱。敦煌市内去往莫高窟的公交车很多,在我所住的小客栈前面就有一个乘降站。<br><br><b>三<br><br>在以往的旅行中,我几乎从来不听讲解员或者导游的讲解。在了解基本背景的前提下,都是自己提着相机去摄影。不过在莫高窟不听讲解是不行的。一是你必须跟着临时组合的一个小团队走,否则你自己进不去洞窟(都锁的门);即便能偷偷溜进去,洞窟里面没有灯光什么都看不见。二是每一个洞窟的壁画雕塑,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含义特点,这是必须听罢讲解才能知道的。开始参观之前,每一个人领取一个耳机,与讲解员对好频道。我跟随的这位讲解员是一名中年男子,声音死板板毫无激情,但是在我听来却非常悦耳;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讲解更能使你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br><br>莫高窟共有700余洞窟,其中接近500个存有雕塑或者壁画,对游客开放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每一个团队又仅能看其中几个。除非你存有特别强烈的兴趣,而且既有钱又任性,在敦煌住上一个月每天都来。那么或许对于莫高窟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不如去买一本画册了。<br><br>我今天上午看了8个洞窟,属于莫高窟的精华部分,如反弹琵琶、妙手飞天(和我的梦境一模一样)、卧佛、大佛等。原来卧佛相当于涅槃的佛,包括洞窟的穹顶和布局都不一样。听讲解、仔细看,在黑暗的洞窟中,耳机里传来男导游沉郁的讲解词,导游手中的手电筒一道细细的光束,为你指明壁画的细节。“看,这就是反弹琵琶。”“请看,天宇中那位祥云缭绕的飞天。”其他的游客好像都不存在了,洞窟外面明亮的阳光也不见了,尘世好像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只有这一幅幅古老的壁画,一千多年以前的画师站在脚手架上,虔敬、精心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圣境。多么奇妙,多么美好,多么壮观。<br><br>现在就写下这一段文字也许稍早,因为我的旅行才走了不到一半。呼市的青冢算是开了一个好头;额济纳旗的胡杨林极为精彩;嘉峪关可以说是过渡,新建的关城略微逊色一点。那么游览莫高窟堪称一个高潮,虽然我只看了8个洞窟。历史真迹、艺术之光;真美,太珍贵了。难怪莫高窟能够吸引游人从全国、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赶过来。<br><br>旅行结束以后,我还会长远地回想起莫高窟,一定。</b><br> 莫高窟外景。莫高窟禁止拍照,无法用图片表示反弹琵琶和飞天夜叉了。 汉代小方盘城遗址 沙漠雅丹地貌 汉长城 敦煌火车站 <b>四<br><br>下午去鸣沙山和月牙泉。在住地旁边坐3路公交车到终点。我是第一次抵近、走进这样的大沙山。沙山,细沙如面的沙子山,风吹会移却亘古不变的沙子大山,真奇妙啊。不过最神奇的当属月牙泉,沙山环抱中的一泓清泉,太了不起了,又极漂亮。一个自然景观,一个人文景观,孰优孰劣?本来二者是不可比的,不在同样的比较范畴之内。如果非要衡量,我觉得莫高窟的价值(只于我而言的游览价值)确实要胜过大沙滩。有说月牙泉是沙漠中的一滴泪,那么莫高窟应该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珍珠,钻石就算了。<br><br>天很热,没有爬到山上;对沙子望而生畏。围着月牙泉走了一圈,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应该在夕阳西下之时拍摄最好。委托其他游客为我照了几张到此一游照,照的都不好。神采拍不出来,只有晒得黑黝黝一张脸~~,没办法了。<br></b><br> 月牙泉 <b>五<br><br>从鸣沙山和月牙泉出来,坐车回到市内。昨天晚上没怎么睡觉,今天又顶着烈日走了一天,下午回来先洗澡并洗衣服和袜子,洗出很多细沙来。<br><br>鸿英发来短信,祝我中秋节快乐,嘱咐我自己买点好吃的,呵呵。敦煌的特色饮料是“杏皮水”,塑料杯子密封的。我问饮料摊老板,为什么叫杏皮水?老板用很奇怪的眼光看我,说“应该是”用杏皮煮的水吧。看来他也不知其所以然。我想再问敦煌产杏吗?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不就是3块钱一杯水嘛,用吸管瞬间就吸完了。在市场买了葡萄和西红柿。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是骗人的,敦煌的西红柿真好吃,葡萄尤佳。晚上在夜市吃了一盘“驴肉黄面”,据说是敦煌特产独一份。面条上放了几片驴肉,面条柔软、滑腻,是黄颜色的,不知道里面添加了什么成分。要了一盘凉菜,喝了一瓶啤酒,为莫高窟和月牙泉。<br><br>回到旅店,正是酒意微醺。忽然看见窗外升起一轮金黄色的圆月。这就是传说中的戈壁之月吧,仿佛夜空中的一块硕大而晶莹的玉璧,如此旁若无人,大模大样升起在大西北碧蓝色的天穹。这不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江南弯月;也不是“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西湖之月。这是气势磅礴的边陲之月、塞上之月;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大漠边关之月。哎,月光之一瞥,却让我生出莫名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得是有多深刻的体验和艺术才华,才可能用两句话十个字,写出游子思乡的心理活动而流传千古呢!<br><br>今天的活动结束,明天去玉门关遗址、雅丹地貌、西千佛洞等地游览,下午5点回来,晚上去兰州。<br></b><br> <b>这篇日记写的挺多,但是还忽略了一点。在莫高窟参观,导游带着进入一个小洞,告知这就是王道士发现经书的藏经洞。王道士,藏经洞,在这个很破烂的洞窟里,让我立即兴奋起来。1900年,曾在甘军当兵的王道士王元禄,来到敦煌担任古迹守护的志愿者,在清理16号洞窟的流沙的时候,发现了隐蔽的门,破门而入(是在半夜里偷偷进去的),看到装满洞窟的经书、帛画、佛像……王道士的是非功过后人众说纷纭,以咀咒和谩骂为主;这个不去说他了。我喜欢的是这个过程,浪迹四海的王道士,荒凉破败的莫高窟(光绪二十六年时的莫高窟什么样你懂的),月黑风高之夜在藏经洞,福赛斯和云中岳都无法描绘的场景,一个黑魅魅的人影擎着一盏煤油灯出现了……王道士的墓地就在莫高窟旁边的山坡上,流沙之中。后来的历史学家说这是“耻辱柱”,怒火燃烧啊。大概王道士应该比西太后更聪明,比李鸿章更勇敢,比和珅更有钱,有很多银两把经书帛画珍藏到秘无人知之处,二百年后再取出来从而成为民族英雄。王道士可以去矣!<br><br>日记中写到,在敦煌的第二天,去玉门关遗址、雅丹地貌“魔鬼城”等处。其实玉门关遗址就是我在“逝者与存者”中写到的“小方盘”,汉代都尉驻地。当天还去了汉长城遗址,同样写在上一篇文章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雅丹地貌,很奇特的地质形态,与台湾的野柳相类似,但是比野柳要雄浑、阔大、粗悍的多。死去的胡杨林是一种形态,矗立于沙漠之中的魔鬼城又是一种形态,但是都是西部地区独有的形态。发一组雅丹地貌照片,看看魔鬼城是何种模样。<br><br>驱车去魔鬼城,路途相当远,一直在戈壁滩上行驶。沿线没有什么特别别致的景观,不过到处可见“柳塚”。柳塚,顾名思义,柳树之塚也。有趣的是,在百度上搜一下,都没有“柳塚”的解释。还是我来说吧。在银川西夏王陵博物馆,买了一本《徐旭生西游日记》。作者徐旭生,1927年时任北大教务长,参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组织的考察团,自北京出发,经包头到额济纳黑水城一路前行,最终达到新疆。徐书第74页,讲述巴丹吉林沙漠中所见景物,有这样一段描绘:“最奇者则为柽柳塚(柽音cheng称)累累——沙漠中间生植物,根连土结,不能飞走(指不能被大风吹走,树下读书注),时久遂成巨堆。此类植物以柽柳为最多,故戏名之曰柽柳塚。”徐书下一段话也很精彩,一并引用过来:“远望若咸阳北塬上的古坟;内间有沙岭横亘,又若功臣从葬,环列帝陵。真耶假耶,色随目迷。”这位徐先生的文采还是很好的。顺便说一句,我收藏有一部斯文赫定氏1924年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上海书店印行,我买于1986年。而斯氏著作的序言作者即为徐旭生,斯氏的原序则写于额济纳河畔的帐篷之中。时空交错,我们曾在同一片沙漠中行走,又因为西夏王陵而结一书缘,而斯人皆往矣。</b><br>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这一句明月之问,道出千百年来尘世凡人的苦恼与期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们终究还是在人间,在红尘中挣扎。但只要心存一轮明月,不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吗?<br><br>2021年9月19日阴历八月十三,六必居灯下漫笔<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