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鼠疫又称黑死病,在世界上曾流行过一千多年,死亡人数达一亿七千多万人;在我省也流行了六、七十年,死亡人数也达七十多万人,有的地方一家几代人都遭其害。</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顿和加强了鼠疫防治专业队伍,创造性地应用鼠防科学技术,发动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在全体鼠防工作者艰苦奋斗下,依靠群众,仅以三年时间,于1953年控制了人间鼠疫。此后,在后继鼠防工作者的努力下,五十年过去了,全省安然无恙。这是一个辉煌的奇迹,值得纪念。</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庆祝福建省鼠疫控制五十周年,我省老鼠防工作者组织编写了“回忆录”。记载了鼠疫在我省猖獗流行史,新中国建立后的鼠防队伍建制,防疫设施方针策略,防治工作经验和体会,如何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鼠疫作斗争过程,还记载如何在下乡中与土匪搏斗的壮烈经历,在恶劣环境下创造条件抢救危急病人事迹,以及如何深入山区查源灭源、检鼠检蚤,杀鼠灭蚤科学实验……等等。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科学论著,也不同于日常工作总结,它是以老鼠防工作者个人角度,发自自身的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经验、体会、感慨等写实作品。有论文、述评、诗歌、散文、随笔、日记等以及在与鼠疫搏斗三年大会战中,庆功、创模大会照片、查源灭源、支援兄弟省份,以及苏联专家考察等工作纪实照片。全书真实、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全书瞻顾过去,展望未来,激励自已,对于教育后人,培养跨世纪人才,起着积极和促进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回顾在那场与瘟魔作斗争中有许多同志创造出丰功伟绩,有的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九死一生,劫后余生又继续奋勇工作,绝大部份同志则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了一生……。随着时间的迁移,如今有的已谢世人间,活到今天的大部份同志都已步入或越过古稀之年。让我们借此机会向健在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对鼠防工作中牺牲的同志和在工作中积劳成疾已逝世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b> 最后,祝老鼠防前辈们,健康、快乐、安度晚年!</b></p><p class="ql-block"><b>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站长许龙善</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9月10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消灭鼠疫控制乙脑看非典防治 左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6月,我随解放军南下解放福建,8月17日省城福州解放,我被调任福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卫生处长,负责接管卫生机构。后在省卫生厅任领导,直到1970年返回故乡上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初,福建是个疾病丛生的贫困省,鼠疫、乙脑等多种烈性传染病长期流行。我们在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作斗争中,深感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党、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神圣天职,过去我们战胜鼠疫和控制乙脑的经验,使我深信在当前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只要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发现规律消灭鼠疫,福建的鼠疫,自1884年由经商者从香港传入,由南向北,遍及全国57个省、县、市。发病总人数达825510例,死亡712474人,病死率高达86.31%其中肺鼠疫毒性烈,100%死亡,腺鼠疫可用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病死率高达37.42%。1949年前,大多数流行年份病死率在70%一90%。 解放后,我们组织专业队伍积极防治,患病者逐渐减少1950年病死率下降到43.4%,1951年降到36.66%,1952年降到12.4%,1953年消灭了人间鼠疫的发生,1956年消灭了鼠间鼠疫,之后经30一40年的监测,未再发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后,我们在短短3年里消灭了流行68年的鼠疫疫源,主要经验是重视摸清流行规律充分运用专家的科研成果,指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当时的省鼠疫防治所所长翁文渊和流行病学、人畜共患病著名专家于恩庶经多年探索查明福建鼠疫杆菌的动物宿主是各种家鼠,昆虫媒介是跳蚤,流行季节在6一8月,弄清了鼠类的生存、繁殖规律。在此基础上,打进攻战,立足预防,捕鼠灭蚤并举。消灭传染源。卫生战线的专家、防疫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党中央反对细菌战、“除四害、讲卫生”的号召下,1951一1953年,共捕杀家鼠11189434只,疫区灭蚤面积109926390平方米,活菌疫苗注射2459133人次,1953年人间鼠疫消灭后,转向对鼠间鼠疫的斗争,每年捕鼠仍在数百万到上千万只,直到1956年消灭了鼠间鼠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查找宿主,控制乙脑:1954、1955年,福建龙溪地区(现漳州市)、晋江地区(现泉州市)爆发疫病,患者10同志,深入疫区,调查研究,1954年从死亡儿童脑及其它器官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肯定了乙型脑炎的爆发流行,又从当地各种蚊类,台湾蝶中找到了乙脑病毒。这提示我们,地处亚热带的龙溪地区,炎热季节,儿童常在河溪中嬉水,在荔枝树下采食歇息,被蚊蠓叮咬染病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选择一些村庄,进行试点消灭蚊螺,请家长严格管好儿童,防蚊蠓叮咬,发病人数有所减少,但仍有发生,且次年又爆发流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去泉、漳等地,请教名老中医,他们异口同声讲是“暑瘟”,小暑前夕发病,立秋后下降,并推荐用紫雪丹、至宝丹等中药治疗。这开阔了我们的思路。我们请专家们研究了乙脑流行和气候,温度、湿度的关系,特别是人体内病毒消长和天气冷热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继后吴所长等在寻找动物宿主时,在健康的猪、牛、羊、马、野鼠、鸡、鸭、麻雀、翠鸟、白头翁、乌鸦等鸟兽的血液中分离出了乙脑病毒,而且它们带毒的消长和人是一致的:5一6月上升,7一8月达顶峰,9一10月下降消失,到来年5月又产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住院患者来看,住在光照长、室温高、通风好的朝西病房患者,病死率高于住在通风好、凉爽病房的。从死亡儿童脑组织分离出的强毒株。在高热41一42摄氏度时能繁殖,接种小白鼠24小时内死亡。这使人们懂得,有自然界烈日高温下,许多飞禽走兽、昆虫、人都会携带乙型脑炎隐性病毒。而集中在儿童中发病,是因为自身抵抗力低。专家们在此病非流行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测定的抗体阳性率,3一5岁为31.4%,6一15岁为53.3%,16岁以上94.1%,50岁以上96.7%。儿童易以发病显而易见,也证实了“暑瘟”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疫区组织夏季灭蚊蠓,加强儿童个人卫生,注射疫苗外,同时发动群众,就地取材,采摘辣蓼草、马齿苋、牛屯草、竹叶等单味煮汤以代茶,小暑前喝到立秋后,清热解毒,减少儿童体内病毒积聚,不使它从量变到质变而发病,达到了控制流行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群防群治,战胜非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有效的措施,并已经开始收到明显成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很快从患者身上分离出致病的冠状病毒,并测出了基因序列,正在集中精力,研制早期诊断试剂、疫苗和治疗药物。但疫苗的制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治疗降低病死率还不足控制疫情。今年控制住了,明年会不会再发生?结合过去防治鼠疫、乙脑的经验,我对非典防治工作提几点建议,供卫生部门和专家参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建议组织流行病学、病毒学专家,抓紧在疫病流行季节前,对南方首发疫区内与人有接触的各种家禽、家畜野生动物,以及这些野生动物的饲养者、宰杀者、贩卖者,作一次冠状病毒分离测定,以进一步寻找病源。越南报道他们把非典病人放在阴凉处会降低死亡率,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季节温差和病毒消长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进一步研究是蚊、蝇、蠓等昆虫媒介,还是人食用了带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使人体感染,病毒积聚致病,再由飞沫排泄物等传给他人。只有真正弄清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才能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控制疫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北方疫区,是由南向北的人流,输入性非典患者传染扩散,还是当地气候变暖等因素,适合冠状病毒复制繁殖?大雪纷飞的冬季,门窗紧闭,体弱易感者致病,成为病源体,也有可能。对患病者作流行病学调查,弄清情况,也有必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抓紧时间研制特效药外,要筛选中草药,有报道称,非典致死原因是病毒侵袭肺部细胞,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奋起抵抗,肺泡细胞大量死亡造成呼吸衰竭,尚未到全身毒血病状出现就病故了,用康复者血清治疗肯定有效,但不可多得。中医药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的疗法,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不致两败俱伤。这我们在治疗乙脑病中,已充分证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加强群体预防工作。在接触者中,有隐性感染者尚未发病,通过实验,筛选一、二味清热解毒、不伤胃的中草药,在流行期口服,作为群体预防措施之一,也是可以的,但不应盲目服用。通过这次全民动员,提高全民个人和公共卫生道德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陋习,人人讲文明,讲卫生使坏事变成好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机制。解放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省、地、县建立卫生防疫站,专管卫生宣传、防病灭病工作,乡、镇卫生院也有专人预防,国家在经费上给予部分补贴支持,消灭了许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烈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让乡、镇基层卫生院自负盈亏,只治不防,有的将卫生院出售或承包给私人,县里只管收税费,这样难免产生“棺材店老板”的思想,病人越多越赚钱,重治轻防,使有些已经消灭或得到控制的疾病死灰复燃,也加重了农民负担,患病不能早防早治,甚至小病变大病,因病致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另外,从传染病流行的一般规律来看,明年非典有可能再度发生,所以建议卫生部门和专家应积极控制非典流行的客观规律,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并给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以科学的指导,以赢得这场对非典斗争的彻底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对福建鼠防工作的体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昱</b></p><p class="ql-block"><b> 福建鼠疫、历史悠久,自1884年由香港传入厦门开始,蔓延了当时全省68个市县中的57个,累计发病人数达82万余;病死率高达86%,其中以1895—1902年间流行最为猖厥,每年发病达4一5万例之间,是整个流行期中的第一级高峰;抗日战争末期,每年病例亦达1.5—一2.5万之间,直到解放前夕,病情稍较缓和,可这也是整个流行阶段中的第二级高峰。全省疫情最严重的县市是莆田县,流行了65个年次,病区遍及全县的94.45%村,病例累计达18万多,是该县历年最大的灾难。流行最猖厥乡村,出现三天内死亡三代人;经常出现今天去抬鼠疫病尸掩埋,莫不知自己已染疫,明日要别人来掩埋自己。所以当地群众“谈鼠色变“一旦发现“鼠疫”,诚惶诚恐,相约纷纷背乡离境,躲避灾难,由于这个群众的“无知”行动,使疫区扩散,再加每到流行末期,染病未死的鼠和蚤,带菌越冬,翌年春暖花开季节,疫势复燃,如此延绵不断,使疫区县、市萧条,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是旧社会福建最大灾难之一,也是使社会一厥不振主要原因之一,而历代官僚政府,置若罔闻。</b></p><p class="ql-block"><b> 福建鼠疫的防治经过</b></p><p class="ql-block"><b> 一、萌芽时期: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龙岩城区鼠疫流行,殃及一个国民党少将军官,才引起当时中央政府重视,指令当时卫生主管机构一卫生署,派防疫检验系主任杨永年带领外国防疫专家等一行去龙岩开展工作(本人也随行)。疫势静止后,防疫机构扩大,在泉州市成立全省防疫总所,由杨永年负责。下设闽西、闽南、闽北等三个分所,分掌各所属区域鼠防工作(本人分配主持闽北所)。抗战结束时,南方、闽、粤、浙、赣各省、疫势复炽,中央卫生署组建“东南鼠疫防治处”,任命左吉、查良钟为正、副处长,鼠防工作秉承既往的被动措施。现在检查:“措施不力,于事无补”。1949年全国解放后,福建成立省鼠疫防治所,由翁文渊任所长,张荣彩任副所长,本人留任防疫设施组主任,鼠防工作一改过去的“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展开以科学技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各项措施。</b></p><p class="ql-block"><b> 二、鼠防工作的转变过程和具体措施,首先扩大和增设机构,由原来的一个“省鼠防所”,在重点疫区县又组建了14个鼠防站,扩大了编制,增加工作人员和设备等。工作上重点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晓以鼠防知识,唤起群众主动向鼠疫作斗争。具体的是加强了发现疫鼠和疑似病人的疫情报告,藉以抑制疫情萌芽时期的及早采取措施;</b></p><p class="ql-block"><b> 其次是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以春耕积肥运动,家家户户进行室内外清洁大扫除。藉以消除蚤类及其它媒介昆虫的孳生地。另方面开展捕鼠保粮运动,大力捕杀鼠类。由于党政领导重视,在结合生产同时,布置各项鼠防措施,并深入持久,自1950年开始,连续几年,统计每年群众杀鼠数百万只,搜集鼠尾上交各县鼠防站其数量堆积成山。并持之以恒,对整个鼠防工作做出莫大贡献。省鼠防所把库存杀鼠、灭蚕药剂,加工后分发到各疫区县供开展使杀鼠、灭蚤工作顺利进行。毒鼠药有“1080”、“红海葱”、“安妥”等,熏蒸鼠洞的有氰化钙和DDT(毒鼠灭蚤兼用)等。1951年开始几年间把库存上述药剂分发到基层使用;原库存数百吨100%DDT所部设厂加工,配制成5%的粉剂或油剂,分别在重点疫区百万多户的住房数千万平方米面积及七、八千万个鼠洞反复喷洒,使鼠体和鼠洞的蚤指数接近于“”,有效的消灭了传布鼠疫的媒介。通过群众捕鼠和药物毒鼠,使鼠、蚤密度也大大下降。</b></p><p class="ql-block"><b> 组织捕鼠、集蚤进行细菌培养的检测工作组,由省所细菌病理组派员会同疫区县工作人员,在各县重点疫区,定点、定量捕鼠集蚤进行细菌培养,凡检出疫情,立即灭蚤以及系列的鼠防补课。由于上述措施得力,1954年开始,数年内从未检出疫情,说明本省鼠疫已经完全、彻底消灭。宣布鼠防工作告一段落,省鼠防所也改为其它功能组织。但为环顾国内其它省份的疫情情况,以及避免再感染的可能;所以对来自疫区的海、陆、空交通港口机场的疫情检测,仍由相应的单位继续执行。</b></p><p class="ql-block"><b> 综合以上的写真,说明烈性传染病的鼠疫的扑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技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完全能达到消灭目的,本省鼠防工作就是一个典范。本省鼠防工作科学技术重点表现在:</b></p><p class="ql-block"> 1、鼠洞是蚤类孳生繁殖的重点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 2、以5%的DDT粉剂或油剂,进行鼠洞灭蚤;配合对鼠跑道及阴暗角落、畜栏猪舍等目标明确的面上灭蚤,是控制鼠疫的好办法。</b></p><p class="ql-block"><b> 3、捕鼠、集蚤的培养检验,是发现、控制疫情的正确指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庆祝1953年元旦暨1952年度工作模仿大会留影照片说明:</b></p><p class="ql-block"><b>出席全省鼠防模范大会模范名单:所本部:黄松光,陈朝定,林嘉煊,方依旺</b></p><p class="ql-block">第一(浦城)鼠防队,洪震藩,郑世璜,祝松有,陈性懋,高振才</p><p class="ql-block">第二(建阳)鼠防队,林本无,钟音,汤克树,</p><p class="ql-block">第三(建瓯)鼠防队:郑祥开,高恩泽,赵思进</p><p class="ql-block">第四(古田)鼠防队:蔡文清,白禧贞</p><p class="ql-block">,连求忠,陈维良,陈金松</p><p class="ql-block">第五(福清)鼠防队:陈仲湛,杨钟海,郑守贤,刘学思</p><p class="ql-block">第六(莆田)鼠防队:李娟英,廖海南,邓育奎,周开铭</p><p class="ql-block">第七(惠安)鼠防队:刘景熙,张维枢许接,陈加节,郭庆祥</p><p class="ql-block">第八(同安)鼠防队:陈寿善,黄连官</p><p class="ql-block">第九(龙溪)鼠防队:周天柱,王廷选,陈鹏飞,张豪 </p><p class="ql-block">第十(永定)鼠防队:沈石磊,陈介眉,刘金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参加大会的领导:卫生厅厅长:黄开云,省鼠防所长:翁文渊,主任:张昱、于恩庶、陈建华、杨新史、马斯献、汪乃仁及各鼠防队队长:沈石磊、乔忠政、江敦高、徐震、苏学忠、杨香清、于波以及所部工作人员等计200多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医务工会福州市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委员会成立黄爱桦同志被无记名投票选任工会主席1953年9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谈消灭传染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郑祥开</b></p><p class="ql-block"><b> 回顾我省人间流行的瘟疫巳被消灭和控制如: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痢疾、脑炎,寄生虫病等。历史上成立有专责扑灭机构的有鼠疫(鼠防所、站),血丝虫、血吸虫病(血防所、站),疟疾(抗疟队、站)等。经过这些专责的所、站、队等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奋斗,近年来这些传染病绝大部分是被控制和消灭下去了,有的经中央卫生部、省卫生厅鉴定验收并开大会庆贺宣布消灭了。但唯有鼠疫,时过五十三年都没有再发生的疾病,至今一些专业人员的口头上还是个“死缓”,只能说是「控制」不能说是「消灭」有“谈虎色变”的表现,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确是难以使人理解的心态。</b></p><p class="ql-block"><b> 对于各灭病专业的许多离退休的防疫人员一般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休了还管它干什么,说控制也好,说消灭也好与已无关。不独有偶,而唯有离退休的鼠工作者对自己专业格外的关心,他们离退休后每年都举行一次聚会、互访,关心本专的发展信息,召开1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事鼠疫防治工作的追忆 方依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福州解放后,我从省立医院食堂被调到福建东南鼠疫防治所工作,福建省是中国鼠疫流行的重疫区。当时的国民政府在福州成立了东南鼠疫防治处,负责中国东南四省的鼠疫病防治工作。我的老领导于恩庶在1948年秋到福州东南鼠疫防治处工作,任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南鼠疫防治处改为福建省鼠疫防治所,我在于恩庶实验室细菌病理组当工友,负责准备实验室器具、洗涤实验器具等工作。于恩庶任细菌病理组主任。1949年末,闽中的古田、莆田,闽南的安溪、龙海等地,鼠疫流行严重。迅速扑灭鼠疫,成为当时福建省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我方依旺跟随于恩庶,沈石磊等鼠防专业人员,研制鼠疫死菌苗和活菌苗,供应人民解放军部队和地方上使用,为控制福建省鼠疫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闽中莆田县鼠疫大流行,我又跟随于恩庶等鼠防专业人员,投入控制鼠疫流行的工作中,于恩庶等专业人员在福建省内首次从病原学上确定的动物储存宿主和传染媒介。于恩庶还发现古田县的家兔中有鼠疫流行,这是中国首次发现鼠疫波及家兔。但于恩庶等在对野外鼠类调查中,普遍未发现病菌。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福建省鼠疫流行的特征,为制定防疫灭病计划及其相关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防疫措施针对性强,到1952年9月,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福建省就消灭了曾经流行69年,波及全省84%的县、市,累计死亡达71万多人的鼠疫。这是全省防疫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于恩庶作为鼠疫防治技术专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东南鼠疫防治处,一位老护士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淑敏(潘亮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 1945一1946年间,福建发生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年发病约2万多例,病死率80%以上,患者以腺鼠疫最为多见,占9上。福州街头常可遇见欲求医的鼠疫病人,民众畏之如虎,有些贫困病人死在医院门囗。先夫潘麟士1945年从福建医学院第三班毕业,先在榕开业行医,诊所内常有鼠前来求诊,医患双方都高度恐惧和紧张。我当时刚由福州柴井教会护士学校毕业,经考试进入于1946年7月刚成立的“东南鼠疫防治处”</b></p><p class="ql-block"><b> 当卫生护士,当时全省同批由民国省府正式登记在册并发给临时执照的护士为158名为左吉,副处长有鼠疫防治专家翁文渊、查良钟,全处约有各类人员10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随卫生工作队出外为群众注射,!由防治处自制的鼠疫菌苗及参加对患者的护理及社区调查登记等工作。工作不久,有一位英国商人患病,高热不退,疑似鼠疫,经诊治后予以排除,但本人要求立即返国。上级派我将其护送至香港,由马尾为一外籍货轮,但船上搭载不少中外乘客,船上仅供应西餐,我极不习惯,加上晕船厉害,多次将西餐与船上华工交换大米稀饭,到港交结完∴毕即乘船返榕。</b></p><p class="ql-block"><b> 从香港返回不久,我即随夫赴台湾淡水开业行医,办一诊所,我仍当护士,夫妇两被当局聘为兼任当地海港检疫员,鼠疫检疫是当时最主要项目,在东南鼠疫防治处短期,所学专业知识派上很大用场。解放前夕,我们又从台湾返榕,老潘在省立医院小儿内科任职,我则在柴井医院五宫科当护士。解放前夕,国民党联勤总部将老潘列为随军赴台人员,因刚从台湾回来,不愿再去,老潘并非国民党员,但因“不服从命令”,被开除,并有特务到家骚拢,随后自已开业。</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迎耒福州解放,解放后,老潘参加联合诊所,1953年进入福州市第一医院内科(由柴井医院改组而建,地点在三角井,现省公安厅,现省机关医院及省卫厅前部为鼠疫医院病房,解放初期鼠疫仍然猖蹶。人民政府在东南鼠疫防治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鼠防治所,由鼠防专家翁文渊任所长,一大批专业人员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广泛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灭鼠灭蚤,积极防治,至1953年,福建鼠疫得以彻底控制,迄今没死灰复燃,真不容易。对于我们这一辈子从事护理工作并曾在海峡两岸都从事过鼠疫防治与海港检疫工作的老护士而言,更是别有一番特殊感慨。</b></p><p class="ql-block"><b> 我现已八十多岁,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儿子现在新组建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从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50多年来专业机构始终保持对鼠疫等多种传染病进行有效的监测、调查与防治,我衷心期望年青一辈卫生工作者不要轻忘旧中国痃病肆虐,国困民穷,民不聊生的悲痛年月,秉承老一辈卫生工作者爱国敬业奉献的高尚点质,努力工作,大胆创新,当今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与当年旧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SARS与禽流感爆发,敲了警钟,“没有健康,便无小康”,希望努力、再努力,为福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1月于福州市第一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b> 纪念福建省控制人间鼠疫50周年的回忆录征文,承蒙老鼠防工作者热烈的积极响应,历时半年,来稿近百篇照片96幅,内容丰富多样,从中筛选64篇,照片54幅,现已编印成册。作者均系耄耋老人,他们根据自己记忆和有关资料读写当年在党的领导下消灭鼠疫的辉煌战果和他们奉献一生的艰苦战斗历程,工作体会;回思往事,追念战友;也对鼠疫流行概况和发展进行探讨。纵限于当年科技能力和物质条件,工作方法比较原始,看法或有偏颜,总的精神是极难能可贵的。</b></p><p class="ql-block"><b> 回忆录的刊出、福建省控制鼠疫50周年纪念会的召开,承蒙福建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的资助,疾控中心许龙善书记等有关同志的支持,敬致谢忆。</b></p><p class="ql-block"><b> 一编者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