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家

健康珠

<p class="ql-block">  我1973年5月12日在丹东结婚。先生是71年在东北工学院学习的同学。我在赤峰208台工作,他在丹东电视台。我生老大前调入丹东。在电台增音室工作,后去312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73年结婚的照片,没有婚纱,没有礼服,先生托电视台毛玉珍大姐,从上海为我买了一件45元钱的將军呢上衣,24元钱的灰的毛料裤。丈夫则是白的确良内衣,小翻领外套。衣服不奢华,人也没化妆,但看上去,还算眉清目秀,端庄大方。照片都没舍得花钱放大,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1973年婚后,休完探亲假,照个全身相,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73年底,春节前,我从赤峰回丹东省亲。丈夫在农村工作队。我便和他一起在东沟住了几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74年春,单位派我去鞍山。我和刘秋敏,于林声,于艳一起去千山。和秋敏,小艳也都有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调回丹东的日子。74年夏天,我调到丹东,我己怀孕,我们又留了影。请注意,我们的衣服和结婚时的衣服,里外都一样,决不是刻意,能穿的出的衣服,每人仅此一套。且两年拍出的三张照片,几乎相同,姿态,表情。没有喜悦,甚至呆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女儿于姝,出生于1974年12月12日。这是女儿百天。</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自己只身一人,从赤峰到丹东,经沈阳换车,来伺候我做月子,照顾小孩。老人家己经七十岁,一字不识的小脚女人,给我带了一大坛子猪油,(当时物资厂匮乏,猪油比猪肉还金贵)。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力量,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p><p class="ql-block"> 妈妈皮肤白白的,没有老年斑,头发也没全白,端庄秀气,慈祥可敬。</p> <p class="ql-block">大女儿于姝百天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女儿六个月。</p> <p class="ql-block">奢侈一把,一家三口照个相。</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家在老洼岭,平房,17平米。院子坑坑洼洼,小孩车是嫂子给的旧车,买了一块儿劳动布,先生亲手改制。</p><p class="ql-block"> 孩子本是笑的,爸爸打她一下,留个哭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张笑的,多灿烂。</p><p class="ql-block">这是一趟平房,7户。一居,二居,三居不等。我们好歹分到一居一处。背后是乱石和山坡,与山上实验台用铁絲网隔开。似生活在深山古坳里。土路,室外旱厕。煤炉取暖,做饭,有自来水。一直到一九八二年动迁,升级,入住楼房。</p> <p class="ql-block">爸爸和女儿小姝。</p> <p class="ql-block">大女儿于姝。</p> <p class="ql-block">锦江山公园,小姝乐颠颠的向我走来。后面背景是抗美援朝纪念碑。现依然矗立。</p> <p class="ql-block">单位组织旅游,去大孤山,我带着三岁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大孤山顶,小姝很勇敢的跟我爬上去。旅游不给孩子穿长裤,后来把腿磕破了,让人好心疼。</p> <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15日,小女儿于芳出生,百天请电视台祝涛在家拍照</p> <p class="ql-block">小女儿八个月。</p> <p class="ql-block">带上两个女儿,锦江山公园转转。借个相机,留个影,人太小了。大约是80年春天。</p> <p class="ql-block">四口之家的第一张,标准照。小姝上小学了,芳芳三,四岁。</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带两个女儿回赤峰探望母亲,从沈阳换车,臧连英送我上站,一手抱着小女儿芳芳,另只手拎着两个军绿色旅行袋,大女儿扯着我的衣服,春节前,拥拥挤挤同学臧连英好歹把我们送上车。连英还给我带了几斤大米,几斤苹果。我连水都没带,女儿又渴又累,说,再也不上姥姥家了。夜车,坐着硬座,大女儿顺在坐椅上,占着人家点地方,二女儿放在茶桌上,不够长,我用胳膊撑着。一宿,十四个小时。现在,飞机从沈阳到洛杉矶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付出父母的无数辛苦。</p> <p class="ql-block">小姝在姥姥家门口,喜欢那个收音机,拿着不肯放。</p> <p class="ql-block">85年春节,合家欢。四件毛衣,全出自我的一针一线。那些年,不知道织了多少毛衣毛裤。</p> <p class="ql-block">爸爸去北京录制节目,要去一个月。说工作轻松,带上了五岁的芳芳。没走时兴高采烈,火车一开,妈妈没来,哇的一声,就哭起来。第一次离开家,离开妈妈,在北京感冒发烧。恨心的妈妈也没去把孩子接回来。</p> <p class="ql-block">小女芳芳五岁,跟爸爸进京。一套我给做的套装,是邻居小肖裁的,那是我结婚后,认识的,给予我生活中极大帮助的好邻居肖淑清。小个儿不高,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助人为乐。</p> <p class="ql-block">芳芳,五岁,北京之旅。</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和先生刚好一起公出去北京。小姝己上一年级,学习很好,班主任王老师很喜欢她,我为她请假,表示不影响考试,老师同意,一家四口,这是我们最早的北京游。</p> <p class="ql-block">这本是一张双人照片。是先生请电视台祝涛拍的,非常清晰。我当时穿了一件大花棉袄,照片洗出来后,我一看自己土的掉渣,看看丈夫乐呵呵的,把自己剪掉,撕了。那是我家17平米小房。窗帘是付加惠寄给我的。如若不撕,说不定还很珍贵。</p><p class="ql-block"> 家里写字台,炕柜,椅子都是丈夫亲手凑的木料,一创,一凿,一扳,一眼打出来的,倾注了多少心血呀。</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有一年春节,为两个孩子识了件红毛衣,大的十岁,小的六岁,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老洼岭山坡下,孩子们嘻戏,藏猫的地方,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院里的孩子们,在大山底下,玩土玩泥长大了。这是小姐俩第一张彩照?也是出自电视台祝涛。</p> <p class="ql-block">实验小学教小提琴,芳芳想学,报了名,买了琴。请电视台刘玉福做了一个象模象样的谱架,刘师付手巧,比买的还好,在学校,也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后,也没再学,半途而废了。小女儿还学了两年钢琴,仅入门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边那台彩电,是长虹电视,是杨希军从昌黎要的票,老爸取回来的,给全家人乐坏了,这是我家第一台17寸彩电。</p> <p class="ql-block">于姝和她的同学夏雪月,是同事加邻居夏德忱的小女儿,她还有三个姐姐。小名多多。另外两个忘记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了,于姝和闺蜜张卫军,赵群。现依然是最要好的朋友,我的两个干女儿。逢年过节,都来看我们。他们的孩子也都上大学了。</p> <p class="ql-block">小女芳芳,家中</p> <p class="ql-block">于姝和她小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我家两个女儿和二舅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电视台工会组织员工及家属去大孤山旅游。当时,先生是工会主席。因人多,车多,组织难度很大。先生回来嗓子都喊哑了。</p> <p class="ql-block">黑沟水库。老大可以自己骑车了。</p><p class="ql-block">记不清是第几次去黑沟了。</p> <p class="ql-block">  站前交通楼大平台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哪里说不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鞍山?</p> <p class="ql-block">老洼岭3号楼301。那个大衣柜是先生为搬新楼,在电大读书的假期,在我们住的山洞打的。木料不夠,硬着头皮去二哥那里要了一个门边料。一直用到2006年。最后一次搬迁河畔花园,就被遗弃了,罪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沟水库。</p> <p class="ql-block">黑沟划船。</p><p class="ql-block">三嫂一家。</p><p class="ql-block">还有小慧,胡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姐姐姐夫从鞍山带彤彤来丹东。</p><p class="ql-block">锦江山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小妹,一九九三年上大学,在大连财经大学,第一学期,我去学校给她过生日,我俩去大连劳动公园,照了这张照片。记得很清楚,当晚住在她的上铺,室友还没睡,我就打起了呼噜,挺不好意思,为什么不舍得住个招待所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鞍山东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东五龙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东五龙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龙山下,娘仨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龙山正门,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边,2002年,于姝第一次从美国回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江山公园翠微坪。嫂子,三姐经常晨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江山公园后山。踢毽,打羽毛球。</p><p class="ql-block">一家人的休闲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江山公园后山。</p> <p class="ql-block">元宝新村401。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我们己经换了五次房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1974年,生于姝前,几番周折,分到老洼岭17平米平房。</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平房拆前,在山顶彭德怀指挥所住了一年多。1982年,迁居新楼3号楼2单元301室。</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大约是90年,迁居盐库,与三哥一家为前后邻居。。</p><p class="ql-block">第四次,元宝新村。住了近十年。</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全部自费,买下了这个小高层电梯房,137平米。</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于姝大学毕业。最后一个暑假。她倡议抒个小旅游。一家四口去河北昌黎大姐家,又到北戴河,黄金海岸,山海关,外女中凡热情接待。吃住在大姐家。旅游很简单,但很美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外女中凡一家在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芳芳二十岁生日,在照相馆认真的照了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天,拍了合家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小芳20岁生日,</p><p class="ql-block">元宝新村401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绵江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库的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姝第一次从美国回来。</p> <p class="ql-block">小姝2001年,小姝第一次从美国回来,请于氏家族欢聚一堂,与五个哥哥在一起。快二十年了。每个人都意气风发,精神饱满,亲宻无间,快乐幸福,溢于言表。此情此景,再也找不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宝新村40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24日,先生生日,黑沟水库。于姝第二次从美国回国。</p><p class="ql-block"> 说起黑沟,与我们一家有不结之缘。</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大自然的人。80年代初,平民百姓,根本不敢想去外地旅游。黑沟,有山有水,关键是离市内很近,骑自行车即可到达,因此,黑沟成了我们,乃至于氏家族的旅游圣地。八十年代,至90年代初,每年至少一次。开始一家四口,两辆车,约上三嫂一家,后来,大女儿自己骑车,再后来,每人一辆,上大坡,下大岭,也很危险,刺激。路越修越好,困难少了些。三哥办厂后,于氏大家族还开车来玩。九十年代后,孩子们陆续去外地读书,我和先生在结婚纪念日,还去黑沟,寻找往日的综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芳芳在三妈家。</p> <p class="ql-block">  元宝新村401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时何地?芳芳游泳衣,是我买的。其它没记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机会,影楼开业,关河玲送一张免费卡,结婚30周年?不很准确,补了个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我以前总觉自己很丑,但这次整理照片,发现年轻时的我们,不算帅哥靓妹,也是眉清目秀。</p> <p class="ql-block">这组照片,年代己久,很多记忆不请晰。但多数仅次一张,也感觉很珍贵,七十年代,条件都很差,胶片相机,自己还没有。况且36张才能洗。照相馆也没条件总光顾,只是大日子,才走进照相馆,73年到83年,结婚,有两个女儿的十年间,照片屈指可数。其实,我还很重视家庭的变化,孩子的成长。只是无奈,毕竟,民以食为天。添饱肚子都很难。</p><p class="ql-block"> 这是属于我们四口之家的点点回忆,后来,工作了,成家了,又有了新的内容,那是更丰富多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愿我的回忆中,有更多更美的你我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