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中秋节

龙凤呈祥

<p class="ql-block">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明月,冷眼看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生离死别、孤独和幽欢。无论我走到哪里,每逢中秋节,脑海中总是情不自禁浮现出在老家过中秋节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农村,农村的中秋节恰逢农忙时节。田野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忙碌的农民要将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收获后,颗粒归仓;要把庭院里树上的柿子、梨等水果,收获后拿到集市上去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时节早就开始拾掇棉花了。大大的笆篓、长长的背带,斜挎在肩头,隐没在高高的棉杆中。地里直接采大花,或者将棉花桃摘下来带回家晚上剥,取决于妈妈的统筹安排。多半时候,我的夜晚都需要棉桃的陪伴,从初秋到初冬,从单衣到棉衣。棉花也不断的从棉桃变成棉花,再变成糖块,糖块由棉站的分钱兑换而来。棉站离我家很近,所以几乎每隔两天我们就有糖吃。简单的糖纸,半透明的乳黄色糖块,不管是慢慢化了吃,还是性起嘎达一声咬碎一个角,都有无法言喻的甜。能跟水果糖媲美的,就是红薯了。那些紫皮的、弯的直的、粗细不一的红薯,黄心的最馋人。先一口咬掉红薯把儿,再冲着黄白色的瓤儿咬,既脆又甜。很快,红薯的白汁儿就顺着嘴角淌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的大人们往往顾不得过中秋节,说是过节,其实是忙里偷闲的一种愉悦。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中秋节却是翘首企盼的节日。意味着不再去学校念书,孩子心里倒可以没有诗词,只想那圆圆的、甜甜的月饼,可以跟随大人们到田野里撒欢。中秋的田野,一派诗情画意。火红的高粱叶子和玉米叶子上洒满金色的露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溢出母性之美的丰满,高粱杆和玉米杆像红色的卫士,把秋色绿意的美记在心底,鸟儿在晴朗的天空盘旋,好像向人们遥祝节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乡的中秋习俗,也就只有望月了。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着那种掉渣的美味月饼。月饼用一小方油纸包着,油纸正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情感、意境、希冀皆具,惹人爱怜。剥开油纸,一块圆饼露出笑脸,芝麻和花生仁的香味立时在空气中酝酿。咬上一口,冰糖的清甜在喉间氤氲开来。饼皮干脆,层层滑落……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纯洁,那么迷离,那么美丽,那么洁白……门前、树上、墙头上挂满了花生秧子,空院地上到处堆满了玉米、花生、豆子等庄稼,场上树起一丛一丛的芝麻杆,一派丰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团圆,离别,思念——这些月色承载的美好,小时候不懂。如今,这点念想如同草丛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留存在心底。 </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进到城里上学读书,乃至工作。离开了家乡,虽然近在咫尺,相距不过四十余里,但中秋节再也没有回老家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心中的牵挂,家乡的月饼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家乡的田野总是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牵引着我,魂里,梦里,一刻也不曾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