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川省,专门去拍了五样传统的手工制品作坊,它们或是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或是国家文保重点单位,或是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收获颇丰,长了不少见识。 <p class="ql-block"> 第一样是荥经砂器。荥经是雅安一个古老的县,战国时置县,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砂器从那时起就有了。</p> 砂器是陶器的一种,感觉上比陶器要进一步,更加粗朴耐用。 <p class="ql-block"> 现代的砂器多做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看起来有金属的光泽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 做得拙稚古雅,观之令人开怀。</p> <p class="ql-block"> 茶壶、茶杯、茶碗等茶具,做得厚实温润,精巧美观。坊间传“东有宜兴紫砂,西见荥经砂器”的说法,其烧制工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烧制砂器先要制坯,坯是用当地的黏土掺入未烧尽的煤渣粉碎,再用手工制成。 制成的坯要放在棚中晾干。 晾干到合适程度就装窑焙烧,这是荥经砂器烧制过程中摄影人最爱拍摄的时机。 影友们围了过来,支起三脚架,等着拍下喜爱的镜头。 烧制荥经砂器的炉窑老百姓叫“馒头窑”,这种窑是在地面挖个坑,下面放柴草煤炭等燃料,隔着一层瓦片上面放坯件。 再用馒头状的石棉制的窑盖扣住。 <p class="ql-block"> 然后通过管道往里面鼓风,点上火焙烧。</p> 这时候掺在坯件中的煤渣就起作用了,也一起燃烧。 燃烧时的温度迅速达到1200度。 烧制一小时,就可以开窑了。 只见窑工戴着斗笠,披上防火隔热的披风,手执长长的钢钎。 <p class="ql-block"> 把烧得通红的窑件,一个一个地挑出来。</p> 窑边上有个深坑,里面放了杉树枝和锯末木屑。 挑起窑件慢慢地放进去,顿时火光冲天。 <p class="ql-block"> 盖住深坑焖一小时,温度退了,完成了“上釉”,烧制工艺就完成了。</p> 烧制砂器已发展为荥经六合乡古城村的招牌产业,形成了砂器一条街。 许多艺术院校的师生都在研究怎样传承这一古老技艺。 第二样是泸州制伞。它在泸州市江阳区的分水岭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油纸伞现在不多见了,记得小时候家家必备,那时候这是唯一的雨具,下雨天全靠它遮风挡雨。 制作油纸伞先要做伞骨。 伞骨是用竹子劈成枝条做的。 <p class="ql-block"> 要保证伞具能打得开,收得拢,开合自如,还能抵御风雨,</p> <p class="ql-block"> 全得靠伞骨做得灵活结实。</p> 伞骨做好了再往上粘贴伞纸。 伞纸是绵纸和桐油做的,粘一层纸刷一层油, 层层叠叠粘在一起就成了油纸伞。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油纸伞用于遮风挡雨的少,</p> <p class="ql-block"> 用于观赏装饰的多。</p> <p class="ql-block"> 每把伞都做成了工艺品,五颜六色十分漂亮。</p> 当地政府把手工制伞的各家企业集中起来, 搞了个“中国伞乡景区”, 来欣赏参观的游客络绎不断。 <p class="ql-block"> 第三样是大龙酿酒。在乐山市犍为县孝姑镇上有个彭大龙酒厂,已是百多年的历史,县里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用传统的老法子酿制造酒。</p> <p class="ql-block"> 说是个厂,实际并不大,职工人数屈指可数,只能算是个酿酒作坊,其基本设施都是有年头的。这是入口。</p> <p class="ql-block"> 彭大龙是官方非正式任命的酒厂厂长,他发须扎煞,白髯飘飘,很有些仙风道骨。</p> <p class="ql-block"> 他领着几个徒弟用颇有年头的设备,酿制出高粱、玉米、小麦作原料的粮食白酒,品尝者说味道还不错。</p> 传统方法酿酒不需要任何机械, 除了有几盏电灯用于照明外,全部是手工作业。 当厂长的彭大龙先生, <p class="ql-block"> 特别善于运用酿酒动作吸引拍客,</p> 那姿势,那动作,那表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p class="ql-block"> 一动一式力争符合摄影人的要求。</p> 有些动作,如抛洒酒料时, <p class="ql-block"> 刚劲有力优美舒展,像舞蹈一般。</p> <p class="ql-block"> 同时,他对酒的质量把关严格,不时地抽出温度计查看酒料发酵的温度。</p> 所有这些都被围着他团团转的影友摄入镜头,现场的快门声响个不停。 他还会停下来指点一番,告诉说从哪个角度拍比较好,看来是“久经沙场”,富有经验。 这些动作是颇费力气的,不一会儿就累了,累了他就坐下来,喘口气,缓缓劲。 倒是他的那些徒弟, <p class="ql-block"> 对摄影人见怪不怪,该干啥就干啥,</p> <p class="ql-block"> 只要不碍着操作就一声不吭。</p> 许是这样的操作日复一日, 所有的工艺都纯熟于心, 操作起来不需要指点, 有板有眼地干好自己的活就行。 酿酒的活儿挺“遭罪”的,搬弄酒料就是重体力劳动。 <p class="ql-block"> 作坊蒸汽缭绕,开锅时温度高涨,</p> 一般人受不了那种浑身出油汗流浃背的感觉。 所以他们都是短衣打扮,甚至是赤膊上阵。 一锅酿造的粮食白酒出锅了。 <p class="ql-block"> 品尝一下,再来个潇洒的甩酒动作,</p> 大呼一声“好酒啊!”<br> 第四样是先市酱油。先市是合江县的一个镇子,先市酱油是这个镇远近闻名的特产,在川南黔北以及重庆一带很有名气。 “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威海的“甲午战争纪念地”属同一个保护层次。 酱油是常用的调味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先市的酱油为什么有如此名气,我觉得是沾了赤水河的光。 四川的合江与贵州的赤水毗邻,赤水河流经川黔两省,先市酱油的酿造作坊就在这河水岸边。 用赤水河的河水酿造的著名酱香型白酒——茅台酒,远涉重洋到巴拿马夺得金奖,人称之为国酒。 用同一条河水酿造的先市酱油,带着酱香“鹤立鸡群”,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当然,赤水河仅仅是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p class="ql-block"> 最重要是有独此一家的酿造工艺。</p> 先市酱油的原料是大豆,靠天然发酵滋生的露汁酿造而成。 <p class="ql-block"> 它有9000平米建于清光绪末年的室外晒场,</p> <p class="ql-block"> 6000多口发酵的大缸,</p> 还有百多年前就建成的老厂房。 紧挨河边,日晒夜露, 整整发酵了三年, 在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滋养下, 这才酿造出独一份的先市酱油。 一般的酱油就卖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 先市酱油动辄卖到百元,成了酱油中的奢侈品。 而且买的人很多是回头客,他们用了纷纷说好。 央视媒体对先市酱油作过多次报道,港台报社也做过采访。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被称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br> 第五样是古蔺面条。古蔺县也隶属四川泸州市。 在县政府大门正对面的小街上,挂满了在晾干的面条。 这里家家户户都在制作面条。 面条先是手工揉制面团,再用一种简单的机器轧出来。 然后拿到街上的架子上晾干。 <p class="ql-block"> 据说古蔺气候干燥,空气质量好,</p> <p class="ql-block"> 再加上揉制面团时“多有不可外传的经验”和“加进了神秘元素”,因之面条耐煮有劲道口味独特。</p> 做面条的原料主要是优质小麦粉,也有加入了豆面和玉米面的,并且宽窄厚薄样样都有。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工艺造就古蔺面条独特的名声,在整个四川都享有盛誉。</p> 每天装箱外销的有好几千斤。团友们多多少少都买了点,有人甚至买了好几十斤。 不用说,面条也是做面条的主食。 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的古蔺手工面,看不到有资金等等方面的扶持,却做成颇受消费者喜好的一门生意。 央视在《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等节目中拍摄了许多古蔺面条的镜头,做过宣传报道。 <p class="ql-block"> 川省民众吃苦耐劳从小事做起不追求“高大洋”的淳朴民风,从古蔺面条行销四方上就能看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