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我们自驾前往中山市大涌镇圣安堂村游玩。该村是中山市8大古村落之一,于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涌镇的涌字怎么读?这还真会考倒一些人。涌 : [yǒng],指水或云气冒出。 [chōng]:河汊(多用于地名)。所以这里应该读: [chōng]。 安堂村建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至今已有约650余年历史,被纳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面积约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6000人。悠久的历史不仅赋予安堂古朴雅致的村落风貌,还有流传百年的宗族故事。 <p class="ql-block">安堂村现在居民17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皆姓林,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有近5000人。据安堂村《林氏族谱》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安堂先祖林玄兴从龙眼都林边塘村迁居于此,因村建于龙眼田边,且寓意兴旺发达,初名龙兴村。</p>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新会大儒陈白沙游历到此,应村民求赐村名。陈白沙见村边“明堂浩广”,遂改村名为“安堂”, 寓意村民生活安定。 安堂社区里零星分布的20多间祠堂就是这些故事的最佳“载体”,但因为之前保护不到位,不少祠堂破旧不堪、处于荒废状态。2017年,安堂社区入选全市特色精品村创建示范点,老旧祠堂也迎来了“第二春”。 村就统一规划,将村里的祠堂全部收回来,一间一间地修葺,盘活它做文化馆、做武术馆或者做其它功能室。”居委会首先做好清理工作,扫除祠堂内杂物污垢,清洗蒙尘的墙壁,再现雕刻和壁画的往日样貌。 社区每年还会请专业公司,对所有祠堂进行白蚁检测和防治。安堂社区升级改造以祠堂和石板街建筑群为中心的“一纵两横十景”,不仅提升古村落文化底蕴,也借此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发展特色古村旅游奠定基础。 安堂村村落结构保存完整,清朝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较多,主要分布在石板街、林氏宗祠一带,连片而建,颇具规模。 <p class="ql-block">据了解,村子现存600多座,多为灰砖木结构,雕工精细,从上空俯瞰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古朴别致,仿若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其中建于明朝的林氏宗祠(双桂堂)、大觉古寺、百岁流芳牌枋均已被评为文物。</p> 漫步在安堂村的古石板街上,两边像上图这样的老建筑有很多,牌匾已看不太清楚,不过雕梁画栋依然精美,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古韵犹存。 广善医局建于民国时代,分为二楼,建筑面积196平方米,由住在檀香山的村民和村民共同捐赠建设。 这个小洋楼有着强烈的南洋风情,是堂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证人场所。 曾经大涌名医高灵石、林德康为村民座诊。 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顺治2年(1645年)扩建为三进三间,带左右偏旁,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76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抬梁木架构,蚝壳墙,前座为砖墙,2009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内的很多元素,都与林氏先祖有着莫大的关联。 据族谱记载,战国时期林氏先祖林皋在赵国担任宰相,其进谏赵王贤明治国时提出十德,即“仁,智、义、礼、和、忠、信、天、地、德”,其家族也称为“十德堂”,而最早的林氏大宗祠便是十德堂(处于双桂大街东,与南文交界处),惜后来因火灾烧毁,已被拆除。但十德也从此成为安堂林氏族人信奉的修身戒条。 唐朝后期,安堂林氏高祖林披公生有九子一女。九个儿子才华横溢,参加科举考试均中举,后来,连他的女婿也考中举人,因此便传为“九子十登科”的佳话,而林氏宗祠对面那幅“十德图”便是后人描绘九子十登科的故事。 林氏先祖林皋不仅身居高位,且9个儿子全部在赵国为官,世称“九龙世胄”;而唐朝林披公不但九子十登科,其中三子和六子,更同时高中状元,被称为“双桂”。如今的安堂林氏,便是林披六子林蕴的后代。 祠堂正厅供奉着比干雕像,据说商纣时,比干被剖心后,周武王寻其子,赐姓林,以彰忠良,故把比干作为“林氏之祖”。 祠堂门口,一般只有4根柱子,而“双桂堂”却是6根,其中4根是石柱,余下2根为木柱,有双木成“林”之意。 林氏宗祠里面的正堂悬挂着一幅十德图,记载了安堂村先祖事迹以及“十德”修身警言。唐代林氏九牧衍派始祖林披,出身显赫官宦之家,先后娶夫人郑、陈、朱氏共生九子一女,此九子与一个女婿都高中科举,被誉为“ 九子十登科”。 他们任官期间都十分贤明,具有十种美德: 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安堂村民以“十德图”典故为典范,代代相传以教导子孙后代为人处世之道。 或许正是在“十德”家风的熏陶下,安堂村林氏族人屡出忠直正义之辈。清代有进士、贡生、监生以上者15人,民国时期任中山县县长职务者3人。 <p class="ql-block">另有三元里抗英战将林福祥(1814—1864),是中国提出收复被英军强占的香港岛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先驱林君复(1879—1942),中山先生曾为其题赠“毁家纾难,功成身退”的条幅;民国成立后首任香山县县长林寿图、讨袁(世凯)伐龙(济光)勇士林警魂、抗日志士林伟干(1921—2002)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涌现出岭南派画家林介如(1905—1987)、林再圆、地球物理学家林庆澜、全国首届中华慈善家林东等杰出人物。虽然听起来算不上有多显赫,但是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常住人口仅有1000多人(侨胞则有近5000人)的村子而已,这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啦,用人杰地灵来形容也不为过。 大觉古寺,始建于明朝,当时叫独觉庵,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改建为寺,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8平方米。 该寺三进三间,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梁架。它就在双桂大街,从双桂堂往西走,介于四公纪念祠与正已公祠之间。 <p class="ql-block">从外表来看,感觉它更像一座祠堂,在内地,一般不会有人坐在庙门口,因为庙就是供佛像的,人们都有敬畏之心。而在这里,感觉人们又有另一番解读,他们喜欢在寺庙里休息,聊天,和神主如朋友般相处。</p> 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其时卓旗山处于香山岛西北侧。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大涌。大涌镇东隔石岐河与南区相望,西隔西江磨刀水道与江门市新会区相眺。河涌有17条,河涌等水面面积为6平方公里。这“大”涌,到底指的是哪一条呢?还是说河涌数量大,所以叫大涌呢? <p class="ql-block">走了一趟,对安堂村有较为清晰的印象。离开村子时,看到民居窗台上方,一一些很独特的装饰。上一张图,那个趴在雕花上着的小动物,是不是特别的呆萌呢?究竟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会在哪里?还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它这一趴就一百几十年,真可爱之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