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 </span>天龙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2021年春晚的C位,不是大明星,也不是小鲜肉,而是一尊出自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佛首,第八窟是天龙山石窟最大的一个洞窟,建成于隋代,以其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而著称。此次亮相春晚的佛首是第一尊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首。这尊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实物标本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山徒步线路是太原最美的一条驴线。早七点在旧晋祠路公交站集合,然后包车从旧晋祠路转太古公路直行,过店头村约五百米,有一条蜿蜒的山路向西南方大山深处延伸。前行不久就是晋源区程家峪村,一个建在悬崖边上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老村落,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前些年,随着村民整体搬迁到山外居住,村子日渐败落。</p> <p class="ql-block"> 出村沿山间土路向佛宫寺方向出发。</p> <p class="ql-block"> 路边火炬树,果穗鲜红色如同一支支点燃的火炬。秋后树叶会变红,那就更加壮观了。</p> <p class="ql-block"> 徒步中不时能看到土路两侧大大小小的杏树。</p> <p class="ql-block"> 由于阳光充足,水土保持较好,这里的杏远比其它地方的早熟。</p> <p class="ql-block"> 到了此行线路中唯一山路崎岖险峻的路段,但相对来说还算好走。</p> <p class="ql-block"> 途经佛回寺下寺,该寺建于清道光年间,有几口窑洞,几尊泥塑的佛像,但破损的十分严重。但是站在寺前的平台上,放眼望去满目苍翠,风景十分秀丽。</p> <p class="ql-block"> 北坡程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在一个倾斜的巨石上凿有3龛,中为主龛雕有观音坐像,左右两龛雕侍像,各龛两辟均雕有小石像,风化严重,且佛头被盗走。因受到晋源当地的口音影响“福慧寺”现在被称为“佛回寺”。</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是先有佛回寺才有的天龙寺,当年在修建佛回寺时一阵大风将佛回寺的台架吹到了天龙寺那边,于是天龙寺便建了起来,后人不甘心于是在原地建起了佛回寺,盼望着佛祖能够早日回来。</p> <p class="ql-block"> 途经这棵网红打卡松树,驴友一定要拍照留念的。褐色的主杆直径过米,在距地面不远处便分为两枝,其一枝干挺拔向上、另一只树干纡曲盘绕三尺后亦向生长,两枝干并行直插云霄。</p> <p class="ql-block"> 穿出林海,视野顿时开阔,已到天龙山北坡顶,刚才还是林木茂盛的松林转瞬就变成了的一片“云顶草原”。</p> <p class="ql-block"> 真是平台盖顶,四围环松,一片迷人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种植被变化的山脉景区,风景都是极好的,随着海拔的提升,可以欣赏山间植被的变化,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这种松林中的亚高山草原。</p> <p class="ql-block"> “天龙胜境”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山北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 自北门沿天龙山路至南门“云起慈航”石牌坊。此次徒步不进入天龙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2020.6曾与同事一起游览天龙山景区。此处采用2020年6月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景区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由东峰、西峰、南峰(香炉峰)和柳子沟组成。东峰名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山势雄奇,林木茂密。</p> <p class="ql-block"> 高欢行宫(中央最高处建筑)、漫山阁(西峰石窑窟)及东峰石窟。</p> <p class="ql-block"> 圣寿寺古名天龙寺,560年(皇建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创建。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4年),天龙寺毁于兵火。其后,金、元、明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古潭法师的主持下,天龙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奠定了寺院的总体布局。据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维修碑记载,圣寿寺为一座三进院落的寺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前院有伽蓝殿、祖师殿,中院配殿各5间,法堂两侧各有厢房5间,钟楼建于山门左侧。寺院左侧为僧人活动区。从总体布局上看是典型的禅宗寺院布局。以后历有修建,但基本格局未变。1947年(民国36年)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20世纪80年代,依明代风格重建。</p> <p class="ql-block"> 山门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一座精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中设板门一列,前廊下塑金刚力士,门后两侧为四大天王。门前设有八字影壁,中嵌五彩琉璃团龙一方,制作精细,色泽艳丽,团龙张牙舞爪,生动劲健。</p> <p class="ql-block"> 八字影壁中镶嵌的五彩琉璃团龙。</p> <p class="ql-block"> 前廊下的金刚力士。</p> <p class="ql-block"> 门后两侧的四大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 东西配殿均为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式建筑。前构辟廊,檐柱、金柱均为八角石柱。</p> <p class="ql-block"> 主殿内正面为宽达三间的佛坛,正中奉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佛像慈眉善目,面相端庄,具有显著的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漫山阁位于天龙山西峰。始建于明代,是庇护唐代所凿第9窟石佛的大阁,原称重檐阁,毁于兵火。现名漫山阁,为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天龙八景之一“层阁停云”即指此。每逢雨过天晴,万谷空幽的时候,白云缭绕于阁前,虚无缥缈,慑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9号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面相方圆,丰润雍容,体态端庄,表情威严,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下层主像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脚,强调了谦虚而自然的立意;璎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加强了本体的性格。雕像极富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写实技法可与西方雕刻媲美。</p> <p class="ql-block"> 左侧文殊菩萨,骑坐青狮。</p> <p class="ql-block"> 右侧为骑坐白象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圣寿寺至天龙山石窟步道。</p> <p class="ql-block"> 东峰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东峰第一窟.北齐。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山佛首为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佛首,建于隋代,该佛首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该佛首是第一尊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首。这尊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实物标本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窑造像(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山有多处摩崖石刻,在白龙洞西之石壁上有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80年(明万历八年)夏日所</span>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览胜留题”四字,字大70厘米。</span></p> <p class="ql-block"> 冯玉祥于1920年(民国9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为隶书,大如拳,共6行,每行4字,无标点。</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题词“推爱济众”。</p> <p class="ql-block"> 白龙祠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的交汇处。因此处有一眼清泉。古人便在一块巨石上凿石为洞,洞中开池,泉水自池中涌出,水深约2米,清澈见底,天旱不涸,雨涝不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被古人视为“灵泽”,列为天龙山又一景“龙潭灵泽”。因传说池中匿有白龙,故在池旁修建了白龙祠祀之。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天龙八景之高欢行宫。</p> <p class="ql-block"> 七松坪。七株油松,由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树木高大挺拔,玉树临风,按北斗七星排列。七松坪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如诗似画。</p> <p class="ql-block"> 树下平地中间原有一座3米高的舍利塔,现塔己不存。</p> <p class="ql-block"> 蟠龙松位于圣寿寺山门前,它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盘龙,绿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仿佛一把巨伞,又像一个天然凉棚,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前人有诗咏叹:“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天工蜿蜒多奇异,云雨空山疑化龙。”这就是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p> <p class="ql-block"> 景区南门至柳子沟本有步道相连,因只顾欣赏沿途的美景,竟不觉间错过。不愿返回走步道的驴友直接顺着护坡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 柳子沟内开始路餐。</p> <p class="ql-block"> 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石窟,己前数次途经,未曾发现欣赏,今日早早用完午餐,约有兴趣的两位驴友同赏这处石窟。这处石窟位于西崖峭壁上。因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石窟上穹窿而下宽敞,洞中雕凿佛像甚多。</p> <p class="ql-block"> 天龙八景之一“石洞栈道”便是指此景观。1903年(清光绪三十九年),岩崖崩裂,石洞被埋,栈道被毁,现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 石窟的南侧是天龙山南峰,海拔1350米,山势险峻,层峦叠翠,远望仿佛是一幅连绵不断的卷轴画。</p> <p class="ql-block"> 刘大鹏有“独峙姻林无笑语,争妍竞媚是苍松”的诗句,说的就是南峰的松林景观。在香炉峰北部阴坡上,有一片天然油松林,其树形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有若探身捞月,有若躬身拜佛,有若鹰击长空,有若双龙比武,它们聚在一起,好似各怀绝技的游龙,云集于此。</p> <p class="ql-block"> 峰顶耸立有一块高约10米、宽约7米的巨石,因常有薄雾在石上飘游,远远看去宛如青烟自炉鼎中冉冉升起,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趣,故名香炉峰。巨石之上有一凹槽,传说是春秋时期率领奴隶起义的柳下跖插旗所留遗物,故称柳跖旗石,亦为天龙山一景。柳下跖,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不满奴隶主的压榨,率众起义,聚集数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被“圣人”孔子斥为“盗跖”。相传柳下跖先在柳跖洞(极乐峰二三里处)聚众起义,后投奔者增多,便迁到天龙山。“插旗石”是柳下跖当时召集战士的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 立于南峰的“柳跖旗石”。</p> <p class="ql-block"> 南峰东侧绿林之下有一片片或金黄或紫红的沙滩。大漠之情,林海之意,尽储其中,让人在咫尺间领略了大自然不同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柳子峪景区由柳子峪与天龙山南山组成。后人为纪念柳下跖的功绩,将这条沟命名为柳子峪。俗称“柳子沟”、“柳跖沟”。</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山瀑布位于柳子沟崖上,面宽8米,落差5米,雨季飞流直下,银瀑飞溅,旱季则为珠帘倒挂。</p> <p class="ql-block"> 冬季又形成冰瀑,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映衬下,宛如玉带一般,景观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 柳子峪景区口新建的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最新消息天龙山景区窑头村游客服务中心八月份正式建成开始收费啦。</p> <p class="ql-block"> 徒步终点窑头村。</p> <p class="ql-block"> 附徒步轨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