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华Ⅱ非遗沃土开新花——写在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上演之际

六月荷花

<p class="ql-block">  由国家一级编剧孔凡燕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杨君导演,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先生作曲并唱腔设计,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和京剧团着力打造的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经过精心打磨后即将在青海大剧院精彩上演。</p><p class="ql-block"> 《绣河湟》依托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时代背景,将青海平弦、花儿、青绣这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博大精深的河湟文化当中,通过年轻有为的驻村第一书记夏兰的主线与她带领众绣娘勇于开拓创新,拼搏奋进的新时代年轻人形象,打破村中老人的固执与偏见,坚持办绣坊、走市场、转观念、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经济。她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用双手绣出了壮美河湟的幸福远景,树立了新生代青海人朴实平和、坚忍不拔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 笔者两次走访排练现场,对话剧组与朱老以及青海曲艺界前辈、老师,参加座谈会,对《绣河湟》中青海平弦的坐唱部分特别感兴趣,因此有了以下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这次《绣河湟》请来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先生担纲音乐创作与唱腔设计。朱绍玉先生是中国著名戏曲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60年来创作戏曲音乐作品百余部。在青海工作的30多年中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高原文化的熏陶,不仅让青海的山川地理、人文风貌镌刻在他心中,更是浩若烟海的民间音乐深深根植于心,成了他一直以来创作的源泉。因此,对于这次的《绣河湟》音乐与唱腔设计,朱老师强忍身体的病痛仍然坚持工作,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令所有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著名电视片编导、词作家刘郎曾说:融西部苍凉之美,除了我兄(绍玉)还有谁?此次在《绣河湟》的音乐创作中,朱老怀着对青海的这份情怀,携同雷春膏先生和平弦剧团老一辈艺术家李义安、李彦福及省演艺集团平弦创作研究室青年作曲屈金轩一同讨论该剧的音乐唱腔,为寻找音乐创作的突破点,在朱老和雷老的感召下,青海地方曲艺传承人、民间艺人也一同参与到了该剧的修改提升当中,屈金轩通过朱老的言传身教也是受益匪浅。刘郎说:“青海的文化特色有两块,一是牧野文化,二是庄廓文化,能兼具二者于一地,在全国并不多见,可以说,这两点也是青海的精髓。”《绣河湟》正是基于青海独特的文化,将平行的近景与纵深的远景高度结合,将青海平弦、花儿、小调、贤孝甚至秦腔等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变奏成一曲辉煌的河湟山水人文交响曲,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作品的现实意义不容置疑,而它划时代的意义将会给青海文艺界注射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启迪、鼓励、包容人们去守正创新,自强自信,播撒希望,收获耕耘,使青海平弦戏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用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让平弦戏蝶变为新的里程碑,给子孙后代留下不朽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八岁高龄的雷春膏先生,在演艺界摔打五十余年,从艺、经商、推广、传播无所不能,本来已经定居美国的他由于思乡心切,于三年前退了绿卡举家回国,一回来便着力于青海平弦的传承、普及、推动、传播工作,先后举办了其父——已故著名青海平弦艺术家“雷少云先生作品演唱会”,“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平弦)传承保护座谈会”,“ 2020新年青海平弦演唱会”,“全省青海平弦展演”,“大黑沟青海平弦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出版了《河湟雅韵》——雷少云平弦艺术纪念文集,为推动青海平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雷老经常自豪地说:“我是青海平弦的志愿者”,每一次大小型活动多半都是他出资举办,他的这种平弦情怀实际上就是一种乡土文化情怀,是一片炽热的赤子之情,其情感人,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朱绍玉先生在《绣河湟》中倾注的心血其实都是当年高原生活的延续和深情的爱恋。《绣河湟》当中有平弦音乐的柔美抒情,有花儿音乐的高亢明亮,有秦腔元素的铿锵有力,还有青海民间小调的诙谐欢快以及贤孝如泣如诉的悲悯咏叹。尤其是朱绍玉、雷春膏二位先生不辞辛苦,经过实地走访、现场聆听后选出具有扎实演唱功底,又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并且经常同台演唱、配合默契的老搭档冯德录、韩生辉、卢吉儒、张学义、张英邦等民间曲艺坐唱艺术家演绎原汁原味的青海平弦,这是青海平弦演唱史上一次巨大的突破,不亚于当年将坐唱曲艺青海平弦搬上戏剧舞台的轰动效应,其现实意义巨大,历史意义深远,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土生土长的青海民间艺术结晶。</p> <p class="ql-block">  青海苦寒,青海悲凉;青海辽阔,青海坚韧。</p><p class="ql-block"> 《绣河湟》,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时代感,展现了大美青海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彰显了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团结包容、乐观向上的河湟精神。请看青海平弦在第一章节中冯德录的演唱:</p><p class="ql-block">[赋子]</p><p class="ql-block">霞光照在(啊)小路上,</p><p class="ql-block">小路上走来了美绣娘。</p><p class="ql-block">看她们说说笑笑去绣坊,</p><p class="ql-block">笑声传遍了小村庄。</p><p class="ql-block">[大莲花]</p><p class="ql-block">小路上走来了美绣娘,</p><p class="ql-block">霞光照在她们身上。</p><p class="ql-block"> 一股清新无比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赋子”腔的抒情平缓与剧情的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青海平弦名家张永清先生的弟子,冯老师优美的唱腔如大唐不夜城般煌煌在上,使人如徜徉在曲江之畔而流连忘返。人们的情绪跟着剧情紧张、揪心、感叹、落泪;忽而“大莲花”明亮的一转如柳暗花明的开阔,让观众耳目一新,期待故事情节的展开,产生了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再看青海平弦第二章节韩生辉的演唱:</p><p class="ql-block">[花音凤阳]</p><p class="ql-block">为提升绣娘的敬业思想,</p><p class="ql-block">夏书记带她们走遍河湟,</p><p class="ql-block">去过了土回蒙藏各族绣坊,</p><p class="ql-block">看到了青绣的发展景象。</p><p class="ql-block">[掐菜薹]</p><p class="ql-block">今日到撒拉族公司走访,</p><p class="ql-block">决心把好经验记在心房。</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剧情进行到阵痛后的苏醒,固守中的奋进。青海平弦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钧先生的大弟子韩生辉日臻成熟的演唱将“花音凤阳”娓娓道来的叙述表现得恰到好处,给剧情的延展增光添彩,令人精神振奋;而“掐菜薹”以欢快明朗、诙谐幽默的唱腔以及轻松活泼的拉梢子(帮腔)使观众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精神得以放松,似乎长舒了一口气般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节已经到了剧情高潮后的回落平缓期,它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请看卢吉儒的演唱:</p><p class="ql-block"> [剪靛花]</p><p class="ql-block"> 指间一根银针亮,</p><p class="ql-block"> 七彩丝线绣河湟,</p><p class="ql-block"> 高原赛天堂。</p><p class="ql-block"> 丝线绵长情意长,</p><p class="ql-block"> 绽放世界舞台上,</p><p class="ql-block"> 青海美名扬。</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卢吉儒是曲艺、戏剧舞台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他的扮相清新洒脱、双目如炬,唱腔音色明亮,华美清丽,将“剪靛花”演绎的风生水起,如行云流水般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想。在他饱满的情绪和优美的拉梢子(帮腔)呼应下,人们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仿佛进入了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完美诠释了“七彩丝线绣河湟,丝线绵长情意长”的浓郁的乡土情怀。</p><p class="ql-block"> 冯德录的唱腔优雅,韵味十足,突出了其师傅张永清先生的演唱特点;韩生辉的演唱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正是刘钧先生的风格;在全国比赛中曾获大奖的卢吉儒的演唱发挥自如,融入了较多青海民间艺术的特色,三位民间艺术家演唱风格迥异却又浑然天成,将青海平弦的精华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四幕剧中间贯穿的三个章节的平弦坐唱为该剧的轴心,从整个舞台效果来看,虽然是传统意义上原汁原味的曲牌唱腔,但一改往日自娱自乐式四平八稳的沉闷气氛,演员在舞台上形象靓丽,演唱者与伴奏者配合高度默契,互动环节亲切活泼,尤其是著名服装设计师蓝玲团队专门为平弦演唱者量身定制的长款演出服将会以更加高雅的艺术形象端坐在美轮美奂的舞台中央,与古朴浑厚的平弦音乐交相辉映,使整台演出如黄钟大吕,气势恢宏,流光溢彩。这是导演的功底与魅力,也是所有演职人员辛勤付出的汗水所浇灌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  《绣河湟》剧组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值得一说,演员中有父子三人同台演出的,也有兄妹饰演夫妻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女一号“夏兰”的扮演者董媛媛是一位京剧演员,但她刻苦训练,为了剧情学说西宁方言,真是下了不少苦功。演艺集团下设的平弦剧团与京剧团强强联手,将这样一台艺术精品奉献给青海观众,或许还能走上全国的舞台,真值得大书特书。青海平弦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演唱的曲目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叙事见长,故能寓教于乐,是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曲种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绣河湟》以老壶装新酒的方式将青海平弦戏推陈出新,在音乐与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巨大改革与创新,内容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它的意义将会是深远和持久的。</p> <p class="ql-block"> 笔者观剧有感而发,填得一阕“醉红妆”词献给剧组和三十万青海绣娘:“湟川两岸好风光。绣河湟,美绣娘。手中丝线诉衷肠。桃花雨,柳花黄。春风潜入绣花坊。绣娘醉,美名扬。振兴乡村当自强,青绣里,闻花香。”诚然,笔者这样粗浅的文字难以将《绣河湟》这样一部艺术珍品完美呈现给读者,旨在传递一种讯息,呼唤热爱青海高大陆的人们还请走进青海大剧院,现场感受《绣河湟》无限的艺术魅力,领略非遗沃土蕴育的这朵无比艳丽的艺术奇葩的神韵和风采。</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12日</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青海省演艺集团,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