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着的光阴

扬弃

睡着的光阴<br>——抄舒丹丹的《未打扰的时光》<br><br>《未打扰的时光》/舒丹丹<br><br>推开院门就是棉花田。<br>起初,棉桃是沉甸甸的青色,<br>不知什么时候,棉田里飘出了白云。<br>午后,烟囱准时升起炊烟。<br>穿府绸褂子的外婆从菜园转到灶屋,<br>有时她站上井台,压动水泵的长柄,<br>把水从清凉的地底抽上来。<br>石榴树下,外公推着刨子,细细刨一块木头,<br>或者用墨斗,在木板上弹出一条黑线——<br>刨花轻轻落了一地。<br>而我站在篱笆下,为一朵打碗碗花纠结不休:<br>想摘,又怕被打碗碗的花神诅咒。<br>那时候,空气很慢,<br>成长很慢,<br>外公外婆的衰老也慢。 <br>我以为,小院里的光阴是睡着的,<br>永远不会被我们的忙碌打扰。<br><br> 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称赞他的画 “画中有诗”。<br>“推开院门就是棉花田。”我们就看到了画面。语言很神奇,如果没有推开院门的动作,直接讲,棉花田像是一幅画,脑海中可能反而没有画面。<br>所以,朱光潜讲,画只宜描写静物,诗只宜叙述动作。<br><br>我们经常被瞬间所感染、感动,在瞬间感怀、感悟。即便是激烈变化中的行进,即便有若干的铺陈,动人心的往往是一瞬。一个眼神的流露、一个句话语的尾音、一扇打开的窗户、一双伸开来的手、一只冒着热汽的碗(写到这里,早餐来了)……<br>给予强烈的刺激,从此“定格”成一幅画,成为心灵的永恒。想起来容易,如果有画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画出来;但说出来,难。<br>其实,画出来也难。<br>脑海里所有的画面,其实是流动的。<br><br>在未被打扰的时光里,大片棉花田是流动的,像天上舒卷自如的白云;外婆是走动的,灶台的午饭,香味似乎和炊烟一起升起;外公是劳动的,推刨子、弹墨斗,墨线反弹回来的颤抖,都清晰;花朵也是动的,打碗碗花神正在凝视着小女孩……<br>这些描述,注定是失败的。<br>我们“看到”了未被打扰的时光,我们感受到,然后也成为了我们的记忆。但我们不能像“画”画一样,写出来。<br>舒丹丹做到了,用诗。<br><br>“那时候,空气很慢,/成长很慢,/外公外婆的衰老也慢。”<br>“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从前慢》)<br>慢的,是时光,是追忆而不可重来的过去。<br>那时候,心有所安、心无旁骛、心身合一,一切可以慢慢来。那样的时光,像是睡着了一样。——在一个小院子里,有睡着了的时光。<br>我们仿佛穿梭了时光,我们仿佛进入了神话。<br><br>然后,被“永远不会被我们的忙碌打扰”拉了回来。<br>那时候的“画面”更显珍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