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宝”饺子(散文)</p><p class="ql-block"> 文/王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仙逝,已逾五载。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曾多次在梦境中见到她老人家,遗憾地是每次都隔着老远,就像小时候她上课时,我从后门溜进教室里,躲在后排的书桌前,伸出半拉脑袋,偷偷地瞅着站在讲台上的她。无论怎么挣扎,我也到不了她近前,于是就扯着嗓子使劲地叫喊:“妈!妈——”,喊着喊着把自个给惊醒了,始知方才在做梦。醒来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里老是嘀咕着:母亲为何不对我说点什么呢?做过这样的梦,会连着好几天心里都憋得慌……</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是母亲的祭日。驾鹤那年,她老人家高寿九十有五,按习俗称之为“喜丧”,孝子贤孙们不忍心遵循她留下的“厚养薄葬”的遗训,把后事办的很是体面、隆重。母亲生前在县城里人缘极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闻讯噩耗前来吊唁者整日不息,其中不少人是她的学生。搭在县委“四合院”里的灵棚前,纸钱时时燃起,青烟袅袅不绝……</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难以解释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当年日寇铁蹄犯晋,国共两党联手阻击的忻口战役失利,我将士血流成河、战旗体无完肤。省城太原于1937年11月8日沦陷前夜,母亲随一家老少仓惶逃难,那年她十四岁。谁知逃离乡梓之时,便是她再无归程之日。母亲驾鹤西去那天,正好是日本战败投降的日子。从此,“8.15”在我家儿孙们心头,既是悲欢离合的交织,更是勿忘国耻与感恩慈母的重合…… </p><p class="ql-block"> “8.15”一大早,我请出装着她老人家彩色遗照的镜框,把它端端正正地置于靠墙的书桌中央,先斟上一杯好酒,再摆上水果、糕点等。</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前是滴酒不沾的,还时常苦口婆心地规劝好喝几口酒的父亲,把酒瘾给戒了。父亲虽听任母亲“数落”,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收效甚微。想不到的是父亲走后,每逢除夕家祭、清明上坟,母亲总会老早就提醒在姊妹中最受父亲宠爱的我,别忘了买好烟、打好酒……</p><p class="ql-block"> 临近正午,女儿、女婿携一对“龙凤”过来吃饺子。早上,按老伴“指令”,我将一大块肥瘦相间、粉白略胜于鲜红的大肉,一刀刀切成碎碎的肉丁。待调好馅后,照旧是老伴擀皮,我来包。</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包那几十年如一日的“元宝”饺子。打母亲离世后,每回包饺子,我总是觉得母亲就像往日一样坐在我对面,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随单位东移到西安后,每次回兰州,进家门后母亲总是这样,从头到脚将我细看个遍,生怕儿子身上少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母亲辛劳一生,却不善茶饭,到现在我都想不起来她烧的最拿手的菜是那一道。可我们姊妹六个,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母亲做的饭菜不可口,顿顿“盘光”、餐餐“碗净”。长在贫寒人家的孩子就这点好,懂事早,“槽口”粗、不挑食……</p><p class="ql-block"> 可母亲终有一样“厨艺”令我叫绝,不亚于她那笔浸润着颜筋柳骨的字,无论黑板板书还是毛笔纵横。这就是她的饺子包的很好看,像工艺品似的。那是山西老家的“元宝”饺子(姥姥活着时就这样唤它),皮子擀得薄、馅字塞得多,“身子”瓷愣愣地两面鼓着,往案板上一放,就像“元宝”矗在那里,一枚枚、一排排……</p><p class="ql-block"> 我包饺子是母亲当年手把手教会的,那是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上小学三年级。从打那时起,凡遇到吃饺子,我总是包“元宝”样式的多,包其它花色的少。而母亲走后,我就只包“元宝”样的,因为能“见到”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天包的是“大肉酸菜馅”的饺子。可包着包着,就止不住鼻腔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手下不由地笨拙起来。</p><p class="ql-block"> 头锅饺子煮好,唤大孙子拿过碟子,盛好后,小家伙恭恭敬敬,双手端着呈到灵前。然后,他拉着妹妹,两人爬在木地板上,一起正对着太太的遗像磕起头来。重孙子太太生前见过几面,十分疼爱,可重孙女襁褓里由亲家两口照看着,太太至临终未能见到,这也铸成我与妻子心底遗憾。看着孙子磕头的憨态,泪珠一下子断了线,滚落一地……</p><p class="ql-block"> 对家祭,我从来没有淡化过仪式感,总是觉得孝心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人在做、天在看,做儿女的一不可负圣灵、二不可愧先人。尽孝须恪守言行一致,这是父母生前对我们的训诫,他们重言教,更重身教。同理,如今做了长辈的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把孝道原原本本地传承给晚辈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晚初稿</p><p class="ql-block"> 9月18日晚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