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忆芳华

红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忆芳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芳华要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那一年我们18岁、19岁、20岁,风华正茂;那一年我们进厂两年,都是厂宣传队成员;那一年厂宣传队根据党中央大力推广学演革命样板戏的号召,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排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剧。二汽是国家重点三线企业,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属鄂西北山区,职工的文化生活及其贫乏。为丰富三线建设者的业余生活,二汽有多个专业厂已经排演了革命样板戏,我们决定冲击难度最高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学习排演革命样板戏如一股潮流在全国兴起,我们便成了这股潮流中的一朵小浪花。这个决定一宣布,立刻得到厂革委会和军代表的大力支持,就此开启了我们这群年轻人最骄傲,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人生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芭蕾舞谈何容易,我们已经步入青年,并且我们根本没有舞蹈基础,排演一些小歌舞节目还可以,排演高难度芭蕾舞剧的难度可想而知。明知困难重重,我们这些初生牛犊偏要迎着困难向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0月,宣传队二十几位队员,在队长陆根发,指导员程敦安的带领下从湖北十堰奔赴武汉,向武汉市华师一附中的同学们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剧的演员阵容相当庞大,除了主要演员的独舞双人舞,大量的群舞难度极高。二十几个人要学成整场《红》剧,看似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要角色落实到位,其他队员,不分正面,反面角色,听从队长陆根发的指挥,安排谁学哪一段舞蹈,必须从动作到队形变化一丝不差的学到手。从练基本功开始,到舞蹈动作,道具使用,音乐配合,可以说我们这群音乐舞蹈小白,硬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整部《红》剧完整的学到了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三张黑白照片,是我们留下的唯一剧照,虽不能与中芭的《红》剧相比,却也留下了我们自己的青春芳华,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美好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练 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在武汉湖北大学的大院里(当年的二汽驻汉办事处),随处可见我们这些已经不年轻的芭蕾舞初学者苦练基本功的身影。从到武汉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刻苦的练功模式。每天早起晚睡,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苦练基本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我们就根据舞剧的动作要求练。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动作,为的是完美的把《红》剧带回家。由于基础差,年纪大,练的猛,每个人都是浑身疼痛,上下楼困难,就连上厕所都蹲不下。几位主要演员练的更苦,除了踢腿弯腰,练踮脚尖那叫一个难,她们每个人的脚指都磨破出血,为了学好《红》剧,咬着牙,忍着痛,买来纱布,把脚包了一层又一层,继续刻苦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经费紧张,学习期间队长只给主要演员买了芭蕾舞鞋,群众演员怎么练踮脚尖呢,范永勤想了一个好办法,请鞋匠把自己的一双布鞋的鞋尖底部加厚钉上皮底,虽然与芭蕾舞鞋差距不小,练练足尖的力量还是有很大帮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下彩色剧照均来自网络。是几代中芭演员的精彩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学 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我们的老师是武汉华师一附中一群可爱的中学生,他们也是1970年学习排演《红》剧的。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不少负担,上课,复习,考试;练功,排练,演出,已经够孩子们忙的了,还要挤出时间教我们学舞。现在已经记不清那时的学舞时间是怎样安排的了,但印象深刻的是,在每次的约定时间里,孩子们都是一丝不苟的分头教授,不但主角是一对一的教,群演也几乎都是开小灶,一对一,或者一对二,或者二对一。《红》剧是一部有故事,有剧情的舞剧,孩子们边教舞蹈动作,边讲解动作的含义,从不漏掉一个细节。他们还拿出自己演出时使用的道具,耐心的教我们各种道具在舞蹈中的使用技巧,这让我们的后期排练少走了不少弯路。当然我们也是认真,刻苦的学,回到驻地反复的练习,生怕忘记一个动作,一个细节。那时除了努力学习,还要刻苦练记忆,记音乐、记动作、记队形。现在想想,如果有个摄像机或者录音机那该多好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记忆犹新的是,他们每次演出的时间地点都会提前告诉我们,而我们也会如期赴约,场场必看,为的是强化记忆,记住剧中的每一个细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现在我们已经年逾古稀,借美篇的平台,真诚的向武汉华师一附中的孩子们道一声,谢谢你们!当年你们辛苦了!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在古稀之年有了最值得回忆的花样年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学成而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红》剧的学习任务。在离开武汉之前,我们还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二十几个人近一个月的住宿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为了节省开支,和汉办招待所的领导协商,同意我们自己清洗床上用品,可以少收部分住宿费。要知道那时没有洗衣机,我们就用肥皂手搓洗干净了全部床上用品。圆满完成了清洗任务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学成而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组建“娘子军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回到十堰,我们立刻着手组建“娘子军连”。1970年,全厂只有几百名职工,要从中再挑选4、50名年轻人加入“娘子军”谈何容易。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终于建连成功了。接下来是排练场地问题,要选择一个能够容纳几十人的排练场地。最终选在厂房后面山坡上的一间活动房子,房前有一块还算平整的土地。就这样紧张的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式拉开了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我们的队长陆根发兼任总导演和艺术总监,负责《红》剧所有的人员调配,角色分配。在武汉学习的二十几位,此时成为了舞蹈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做舞蹈老师是不容易的,我们二十几位老队员不管怎样还跳过小节目的舞蹈,可新队员却没有一点舞蹈基础。这时候团队精神充分体现出来,首先是带着新队员练基本功,在练功的同时教舞蹈。那时候的我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每一位队员,不论新老,都为了同一个目标,愿我们的《红》剧早日登上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服 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角色众多,是《红》剧的特点。购买服装,是不可能的,别说没有资金,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啊。我们牢记当年二汽建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要用最少的钱办最漂亮的事。买布,请裁缝师傅,发动厂五七连缝纫组的阿姨妈妈缝制服装(她们是给工人师傅缝补工作服的),一场为《红》剧制作服装的工作有条不紊展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红》剧中娘子军的军服、军帽、绑腿数量最多,我们买来成匹的白布和灰色染料(深灰和浅灰),请热处理的师傅们帮忙,调色,配料,煮染,染后清洗,晾晒,还要保证布料不掉色。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完成如此大量的,复杂的,他们专业以外的任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主要演员:清华服,军装;连长军装;洪常青便装,西装,军装,受刑后军装;小庞便装,军装;南霸天服;老四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群众演员:丫鬟服,大斗笠服,小斗笠服,赤卫队员服,战友服,娘子军便服,红区老乡服,儿童团员服,团丁服……。70年代初,没有网络,没有彩色相机,所有这些服装的样式,裁缝师傅只能根据剧照图片的样式,和我们看电影的记忆设计裁剪。我们不是专业演员,身高胖瘦差距很大,所以每个人都要到裁缝师傅那里量尺寸,做记录,现在想想,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五七连的阿姨妈妈们,拿到裁剪好的衣料,一件一件缝制,就连衣服的盘扣都一个一个打,真是一丝不苟。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私人订制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红》剧中最难制作的是黎族姑娘服装,裁缝师傅感到很头疼。厂里印尼归国华侨李清泉李丽华夫妇 得知此事,向《红》剧剧组提供多套美丽的黎族服装,解决了剧组的难题。叶祖芳师傅提供了一双老式三接头香槟皮鞋,郑永发师傅提供了一顶港式凉帽。剧组万分感谢各位师傅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演好《红》剧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道 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看过《红》剧的朋友一定发现,剧中所用的道具,红军的长枪,手枪,大刀,红旗……;团丁的长刀,灯笼,酒坛,银元,鞭子……;乡亲们的大斗笠,小斗笠,红缨枪,短刀……,数量之多,种类之多。当然这些道具90%以上都是厂里的木工师傅帮忙制作的,极少部分是买来的:大斗笠,箩筐。还有一些只能是我们自己做了,例如:儿童团员带的高帽子,灯笼,酒坛,寿桃,银元寿字,粮食袋……。现在回忆起来,真的很佩服年轻的我们,要按时上下班,搞好本职工作,又要练功,学舞,教舞,排练,还要想办法做道具。要知道那时的我们只有20岁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布 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红》剧有序幕、过场和六场正剧。舞台布景分为硬景和软景。硬景是在胶合板上绘制图案,修剪成能够站立在舞台上布景,配合演员舞蹈;软景是在帆布上绘制图案,然后缝制在绳编的渔网上的布景,如:椰子树,大榕树,木棉树还有房子等等,让它们站起来,像一个真实的布景;天幕景是由天幕灯打到天幕上的投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我们厂里人才济济,两位画家,蔡旭军电气工程师和刘德发师傅,以地为桌,在帆布上描绘栩栩如生的树木,房屋;在木板上书画各种可移动布景;在幻灯片上描画蓝天白云,乌云密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一块薄钢板,在群众演员的手上用力一抖;灯光闪耀打在幕布上;碎玻璃片贴在手摇的轱辘上,配上地灯,一名群演趴在地上匀速摇轱辘,第一场椰林的雷鸣,闪电,大雨的效果就完美呈现出来了;剧中有多处激烈战斗的场面,拉炮模拟枪声给整个剧情带来了真实的战斗观感。曾经有人惊讶的感叹,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告诉您,还是当年的二汽精神激励着我们:“土法上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灯 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红》剧的灯光有多复杂,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如果去买,大笔的开支是无法承担的。我们工厂里有能工巧匠,七级工江明跃师傅,年轻时曾经学过钣金工的技术,制作灯罩的重任就交给了他。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江师傅要求再带一名徒弟,于是我们的师兄张卫国成为了江师傅的徒弟。要知道我们进工厂才两年,张卫国是热处理徒工(那时还没有出徒),从未接触过钣金工的专业知识,给江师傅当徒弟,我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那时没有图纸和专用设备,每一只灯罩都是卫国师兄亲手设计,亲手制作,硬是用榔头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一幕全场的芭蕾舞剧,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灯光的配合十分重要。面灯,侧灯,顶灯,地灯,天幕灯,效果灯,追灯……近30只灯罩出自卫国师兄之手,为后面的正式演出立下大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红》剧一共演出了30多场,卫国师兄硬是在舞台对面天棚的脚手架架子上手动打灯光30多场。我们的演出从寒冬腊月,演到三伏暑天,都是在露天剧场,条件及其简陋。卫国师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红》剧的每一场演出打灯光,他是真正的幕后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音 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红》剧的音乐节奏明快,坚定有力,扣人心弦。直到现在,每当娘子军连歌的主旋律响起时,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70年代的我们,为排演《红》剧的付出是巨大的。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着,最后的考验却落在了音乐这个环节上。音乐是表达剧情的重要载体,厂业余宣传队是难以胜任《红》剧的音乐伴奏的,如何解决伴奏问题,还要感谢华师一附中的老师的提示,我们选择了唱片伴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买来唱机和唱片,联排时效果不错,满心欢喜的觉得,这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刚刚开始的几场演出效果很好。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故发生了,那是在六堰为部队演出到第二场开场时,娘子军连歌响起,众演员踏着明快而坚定有力的节奏,跳起欢迎娘子军的大群舞(这是全剧场面最大,人数最多的群舞),突然音乐在某个小节上反复,舞蹈无法进行下去,机智的临时拉幕演员迅速拉上大幕。经过查找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舞台的地板是木板搭的,稳定性太差,造成唱机上下晃动,唱针不能按规定路线旋转造成了事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台下几百位观众期待的目光,让我们必须尽快排除故障,继续演出。多个方案被否定,奚兆礼站出来说,我抱着唱机避开震动,应该不会再出问题了。就这样大幕重新拉开,舞剧继续进行,直到全场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这个教训让我们认识到,舞台的不稳定性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事故,必须另想办法。那个年代没有电子设备,比唱机更高级的(其实就是稳定性好一些)就是录音机了。我们厂里还真有一台录音机,那是闻浩然工程师家的私人藏品。说明来意,闻工程师没有丝毫犹豫,爽快的把录音机借给我们。经过翻录,试用,录音机的效果确实不错。这台录音机解决了《红》剧音乐伴奏问题,陪伴我们,直到最后一场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首场演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排练,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准备,我们的第一场演出在张湾芦席棚露天会场登台亮相了。那天,天气寒冷,台下的观众都身穿棉大衣,而台上的我们,主角身穿单薄的演出服,红军女战士身着短裤。后台一只大油桶改造的烤火炉为我们取暖,没上场演员身穿棉大衣,还不忘熟悉自己的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演出开始,灯光亮起,紫红色大幕里走出连长的扮演者杨素琴,用她那洪亮而纯正的普通话报幕,获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大幕徐徐拉开,序幕:南霸天的牢房,吴清华(兰运吾饰28岁)被绑在柱子上,老四打开牢房门,准备将清华卖掉,清华在同牢房的两位丫鬟的帮助下逃出牢房。牢房里的两位丫鬟(左丽华,罗晓荔饰)的双人舞,让观众好奇不已。当她们踮起脚尖自如舞蹈时,后排的观众全部站起来,确定他们看到了真正的芭蕾舞剧,足尖上的舞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首场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汽冲模厂(工厂代码5725厂)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名扬整个红卫地区(现在的湖北省十堰市)。这以后我们不断地接到演出邀请,从此开启了我们这群年轻人最值得回忆的青春年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演出前的准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装台,是个技术活。一场完美的演出离不开装台,灯光,布景,音响,要在演出前按照场次安装到位,以保证换场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演出的当天午饭后,一辆卡车,将灯光,布景,道具等装车,由张卫国,刘久中,蔡旭军等带车前往演出地装台。70年代初,二汽刚刚建厂,各厂的条件不尽相同,有的厂虽然有舞台,但灯光的安装位置却没有,所以每次装台都要搭建整体框架和灯架,以保证各种灯光在演出时可以准确无误的打到舞台上;有的厂的舞台就是泥土堆起来的,这样必须在舞台上铺上大块的帆布,确保演员舞蹈时的安全。由于人员不足,多达7次的换场任务均由演员自己完成。负责装台的几位师傅,师兄弟,想尽办法,给演出换场提供最大的便利,让换场时间尽可能缩短,给演员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演出环境,顺利完成每一次的演出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化妆,每次演出当天的上午,所有演职人员都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下午两点所有演员集合,那时我们都不会自己化妆,所以必须集中化妆,因此时间比较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乘车,大约两小时后,全体演员带着妆,带着自己在剧中的所有服装(群演每人都兼演三到四个角色),登着敞篷大卡车的轮胎,三下五除二跳进车厢,夏天顶着大太阳,冬天迎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唱着“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开往演出地点。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不知苦和累的我们正年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舞台上的激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场演出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不间断的演出邀约。“带着革命先辈的英雄形象和强烈的责任感演好《红》剧”,是每次演出前的战前会上必喊的口号,她鼓舞我们,以饱满的激情完美呈现30年代的英雄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红》剧庞大的演出阵容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们整个群演队伍不足40人,每人肩负3~4个角色,有的人可以从序幕一直演到第六场,场场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拉幕,换场,更换软硬布景,打地灯,打雷,拉炮的任务全部由不上场的演员兼任。我们共演出了30余场,从未出现过演出事故(唱机跳针除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演《红》剧的小伙伴还记得,我们每场演出前,邀请单位会招待我们一顿晚餐,基本上一饭一菜,稍好一点的加一个白菜汤,最差一顿饭是每人一碗糊汤面。尽管如此,舞台上的我们仍旧精气神十足,把我们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观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演出结束,所有人协助卸台,把布景,灯光,道具全部装车,再跳上敞篷大卡车回我们的活动房子卸车,一切安置妥当,已是凌晨2点。就是这样演出日每天2毛钱的夜餐费,还不好意思拿。那时年轻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让人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舞台上的激情,离不开我们的队长陆根发的教导。我们的队长即是队长,又是导演兼艺术总监。从决定学演《红》剧开始,一路走来都是队长给我们鼓励,给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严格要求不讲情面,才有了不断进步的舞台表演能力的我们,懂得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红》剧剧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些年轻人,成长了,成熟了,成为工厂优秀的后备力量。感谢陆根发队长给我们的艺术启蒙,受益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是一个时代所能产出的最佳作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音乐主题鲜明的特征,舞蹈编创上则体现出动静对比鲜明的特征。其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交织展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年逾古稀的我们,回味青春年华参演芭蕾舞《红》剧的经历,感慨万千,感谢时代赋予我们这么难得的机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精美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我们的青春年华已经谢幕,热爱生活,热爱这个时代的火热的心却永不谢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写在最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2021年6月27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现场观看了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当娘子军连歌的音乐响起,把我带回50年前,看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每个舞者,分明是当年的我们,那熟悉的音乐,好像从我的心里流出。我感觉自己穿越回50年前,感觉自己正坐在观众席,观看自己的小伙伴们的最后一场精彩演出,还了我50年来的愿望。那种激动,那种心满意足,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感谢中芭年轻的舞者,把《红》剧送到上海,让我在古稀之年观赏到心心念念50年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美琪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美琪大戏院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芳华留不住,转身已白头;願我们的余生,活得轻松、老的漂亮。只要生命继续,让每一天都七彩阳光,开心永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随美篇附上原二汽冲模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红》剧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名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愿我们50年的友谊长存!愿亲爱的小伙伴们健康幸福!愿我们在古稀之年还能常相聚!想念你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演《红》剧演职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导演兼艺术总监:陆根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导员:程敦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要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常青~张长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清华~兰运吾(前三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金仙(后三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连 长~杨素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 庞~陈少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霸天~陆根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 四~吴兴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众演员(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丽华 叶 纯 范永勤 曹瑞兰 张鲁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玉秋 申 俐 成迎昌 李立平 席淑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 昭 周爱萍 邓万兰 谭桂枝 熊北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崇碧 罗晓荔 祝春华 刘玉芬 张灵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紫华 何惠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众演员(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志文 刘久中 奚兆礼 只炳群 冯尊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邓万成 王忠旺 刘卫东 吴高健 李祥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宝安 李建辉 王长占 郁建荣 邹世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程敦安 刘子辉 刘德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幕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灯光:蔡旭军 张卫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化妆:刘德发 陆根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布景:蔡旭军 刘德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音乐录音:奚兆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剧照收集:叶 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台管理:鲁德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张卫国,奚兆礼,左丽华,杨素琴提供的素材和修改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名单如有出入,请联系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