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90后乡村教育工作者,很荣幸学习了肖斐杰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宁都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内容。肖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目标,点燃了宁都千千万万教育人的激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重塑有自豪感的教育,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育不是夸夸其谈浮光掠影,而是一种良知的守望,特别是偏远的乡村教育。宁都有24个乡镇,除了乡镇中心小学外,还有近200个村完小及教学点,这里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是留守儿童。在乡下从教十年,我见证了乡村教育由兴而衰,见证了乡村教育的举步维艰,见证了一个个教学点的“消亡”。乡村教育是根基,只有乡村教育兴了,才能把人留住,把人留住了,才能实现城乡美、百姓富。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要夯实乡村教育这个根基,根基牢,方能筑教育大厦。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留不住学生,更留不住老师,学生是“游客”,老师亦是“过客”。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p> 用大爱谱写希望 <p class="ql-block"> 办乡村教育,一定要有大爱。这种大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爱,还有对老师的爱。有的乡村教学点偏远荒凉,一个老师守着几个学生,清贫且孤寂,单调且乏味,所以难以留住乡村教师。面临现状,要对老师播撒大爱。<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首先</b>,应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困难,提高教师地位;<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次</b>,要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多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走出去培训、学习,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立足乡村,放眼世界;<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b>,建立交流轮岗机制,优秀的乡村教师选拨机制。教师的职业生涯很长,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难免会令人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在一个乡村学校待得太长,会使大部分乡村教师仅凭经验工作,毫无创新可言。不利于乡村教育的与时俱进,所以要采用轮岗机制,但是周期不能太短,必须五年(或者十年)一个周期,这样既能保证乡村教育的稳定性,也能保证先进性。此外,选拨教师进城,除了考试以外,还可以采用优秀乡村教师“免考直入”的方式,让更多乡村教师有期有盼,在校期间能安心教书,潜心育人。而不会从分配到乡村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就准备看书考进城,无心从教;<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b>,多树立乡村教育工作者的榜样标杆,示范引领,情感熏陶,提升人生境界。比如我县的全国优秀教师钟凤娣,人人都知道,她27年如一日扎根偏远山区,为山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她的事迹深深地影响了乡村教师(我就是其中一位),这就是很好的标杆。但是这样的标杆树得太少了,全县才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普通的老师虽心向往之,而远不能达,所以干脆就不去向往了。因此,我认为要激发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就必须多立标杆,让更多的教师能成为标杆,感受到自己在乡村学校的价值,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价值感与幸福感,只有老师幸福了,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只有老师感受到了爱,才能把爱传递给学生,才能把学生的心留住,人留住。</p> 让文化浸润心田 <p class="ql-block">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是最好的“滋养品”乡村学生更加离不开文化的熏陶。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打造好乡村校园文化。作为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切忌盲目跟风,不能单纯追求“高、大、上”。应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就拿我目前所在的东山坝镇大布完小来说,我们学校学生不多,学校不大,但却到处充满着爱的气息。我们学校的两栋教学楼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一栋是罗有荣将军的后代为了实现父亲对家乡人民做点实事的愿望捐赠的,叫做“罗有荣教学楼”(罗有荣将军的后代还为学校捐赠了计算机);另一栋是“唐淞源福利基金会”以唐淞源的名誉捐赠的,命名为“唐淞源希望小学”。</p> <p class="ql-block"> 没有他们的爱心奉献,就没有大布小学的现在。为了让大布孩子铭记这份恩情,感受这份大爱,并将爱传承下去,所以我们的校园文化主题就定为“饮水思源,立志成才;红色传承,砥砺奋进”。为了让这股文化清泉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浇灌”。首先,文化上墙,文化进班,营造氛围;其次,文化进课堂,编写“薪火相承 铭恩前行”校本教材;第三,文化进活动,每日一播,每周一故事,每月一主题教育;第四,文化进日常,从孩子们的语言、行为着手教育,例如,有的孩子一开始不会说“谢谢”,老师就专门引导他(她)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感恩用语等等。文化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植孩子的心田,必须朝朝暮暮,才能静待花开。</p> 用“互+”连接世界 <p class="ql-block"> 乡村教育的振兴,单靠自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好我们有“一根网线”,连接世界。自2016年11月,由中央网信办牵头,我们宁都县与上海沪江教育签约,推进“互联网+教育”,实施“互加计划”网络扶智工程。我们学校也有幸加入了这个伟大的扶智工程,解决了我校缺乏专业的音体美教师问题,让山里的孩子与城里娃同上一课,我们山里的孩子,其实也不差呢,眼睛里都闪着求知的光!</p> <p class="ql-block"> “互+”让乡村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拉近了城乡孩子之间的差距,今后乡村教育要坚定不移的把“互+”课程上下去。</p> 让公益走进校园 <p class="ql-block"> 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爱心人士的托举。我们大布完小上学期就引进了“蓝湾集团慈善公益会”,它是蓝湾集团公司内部自发成立的慈善组织,是一个有大爱的组织。它不仅给我们的孩子捐赠学习用品,还给我们的学生聘请专业的舞蹈、美术、书法教师,每周送教一次。他们的善举,为我们学校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希望这样的公益组织越来越多,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乡村学校是散布的星辰,虽微小,但却能照亮乡村孩子的心灵,这束光不应该熄灭。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应该让乡村教育这束光变得更亮,照耀更多的乡村孩子,让乡村孩子也能成为宁都教育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作为宁都教育的一份子,我愿为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奉献青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宁都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