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十中家长学校 制作 人,是情感动物,也是情绪动物。<div>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特别容易冲动,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有时候引起冲突的原因可能就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小事在中学生眼里会成为过不去的坎,甚至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莫大冲突,产生严重后果,往往追悔莫及。</div>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性格尚未定型,往往易于发怒。 易于暴躁。 易于冲动。 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同学之间时常发生冲突。 甚至上升为打架斗殴。 有的还顶撞老师,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针对这些情况,广大家长往往走了两个极端,一是“以暴制暴”,简单粗暴,采取棍棒教育,不去深入沟通,让孩子抗拒、叛逆。 另一个极端,就是“无脑溺爱”,偏信偏爱,以篇概全,把“护短”当作爱护,造成孩子是非观不明,心态失衡,甚至扭曲偏执。 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巩大会老师的《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与同学、老师的冲突》一课,为广大家长分析孩子和同学、老师冲突的原因,讲授了如何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巩大会老师认为,孩子容易与人冲突的原因有四:<div> 一是情绪起伏大。大脑各个功能区发展的不同步,不均衡是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大脑中负责情绪和情感唤起的边缘系统发育成熟,这意味着他们的情绪反应更快,爆发力更强;同时负责情绪控制与管理等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却成熟的较慢,这就意味着会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力较弱,对风险的预估与判断能力不成熟。<br> 二是容易“钻牛角”。有时候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家长却费尽口舌也说服不了孩子。孩子之所以“钻牛角”,是因为在青春期发展出了“逆向思维”能力,这时孩子开始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开始反驳权威,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爱“抬杠”。<br> 三是容易过度解读。尤其是对老师,如果孩子和老师产生冲突,就会加倍放大老师的言行,比如孩子主观认为老师是在故意讽刺、挖苦、刁难自己,其实老师的做法可能只是希望给孩子提个醒。<br> 四是内心过于敏感。青春期的孩子总认为其他人在关注自己,这种心理特点被称为“假想观众”,会导致过度强调自我意识,比如总觉得别的同学在看自己,甚至是瞪着自己,结果因此做出一些过激反应。<br> 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完全没有冲突的状态,两个人的价值观、喜好、选择不会完全一样,所以需要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div> <p class="ql-block"> 化解冲突及带来的影响,举措有三:</p><p class="ql-block"> 一是合理引导。很多孩子朋友越来越少,往往是因为与同学发生了冲突之后不善于处理,所以在一次次冲突中失去了朋友。其实冲突恰恰是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契机,很多孩子都经历过从闹别扭到冲突,又从冲突到化解冲突的过程,当误会解开,两个人还是好朋友,并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谊。培养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巩固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每个社会人必备的社会能力。这个化解冲突的过程就是缓和人际关系和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情绪控制和约束,学会预见冲突和回避冲突,从而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二是善于倾听。当孩子和自己讲在学校和同学吵了架,家长不要一味对孩子讲自己的想法,急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更不能不耐烦地对孩子说“好好好,不要讲了,我了解了”,家长的这一做法会使孩子以为爸爸妈妈不想听自己说。正确的做法是全身心的倾听,问清楚发生冲突的具体原因,而这个过程也是在训练孩子从全局看问题的能力。家长还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特别要注意的是,认同孩子的感受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观点,观点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三是结果运用。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冲突中的良好表现和冲突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并给这种积极表现贴正面标签。比如夸奖孩子正直、勇敢、处理问题有策略有弹性。家长还可以通过总结孩子的积极表现启发孩子进行思考,比如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什么?</p> 广大家长在学校年级组和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自觉加强学习,纷纷撰写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化解冲突、避免冲突,家长责任重大,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div> 一要润其心,春风化雨般的走进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认同孩子,让他愿意倾述,家长才能找到突破口。</div><div> 二要修其性,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社交观、人生观,让他们能自主思考冲突带来的弊端,增强自我控制、自我修正的能力。</div><div> 三要正其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守礼、谦逊、和善,凡事三思而后行。</div><div>如此,方能行稳致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