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剪市镇位于桃源西南,从县城出发,水路溯沅江而上10公里,陆路沿桃剪公路15公里,水陆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剪市头枕武陵余脉,脚踏沅江碧浪,左挽武陵渔村之手,右比夷望溪之肩,腰缠剪家溪玉带,桃花源隔河相望,因而有福地洞天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剪市,又名剪家溪,因溪水而得名。剪家溪聚九龙山、七峰山、龟山、双龙山、骑龙山、天台山之水,环绕沙萝、喜雨、狮子殿、剪家溪4村,蜿蜒流淌汇入沅江。</p> <p class="ql-block"> (点击可放大)</p> <p class="ql-block">水运文明时代,沅江上游滩险弯多,河水湍急,流至剪家溪后河面陡宽,江水平缓,剪家溪码头应运而生。剪家溪老街倚靠码头,依水而建,商贾云集,成为上游出产的桐茶竹木等土特产和下游及长江沿岸运来的工业品、洋货集散地。沈从文等大师笔下对剪家溪码头的乌蓬船、竹木排、纤夫、船歌号子和剪家溪老街的吊脚楼、擂茶、豆腐、点心、小吃等淋漓尽致的描绘,呈现了古码头和老街昔日的繁华喧嚣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德画院贺长安院长创作的《昔日繁华剪家溪》•点击可放大)</p> <p class="ql-block">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如今,剪市人民正踏着新时代前进的节奏,踩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鼓点,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融合田园山水、人文历史、淳朴民风,呼应桃花源风景区和百里沅江风光带,打造了十公里美丽幸福大道、知青小道、樱花谷、紫薇园、丹桂苑、百果园,兴办了沙萝溪驿站、故乡驿、乡恋擂茶馆、剪家溪大饭店、紫薇人家、白竹垄小村之恋和田园牧歌民宿,构筑了英雄剿匪纪念墙、历史文化墙、乡村记忆、古纤道、知青留言石碑等文化地标,挖掘了《沈从文笔下的剪家溪》《宋教仁游历剪家溪》《古纤道》《百年石桥~董家桥》《土地公泉的传说》等历史文化故事,让这片土地绽放异彩、焕发生机,成为令人向往的乡村休闲度假地,人们寻找诗酒田园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剪家溪社区(市级文明社区)</p> <p class="ql-block">村花~樱花</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描写剪家溪的文字与蜡笔画</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笔下的剪家溪</p><p class="ql-block">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一一1988),湖南凤凰县人,一世淡泊,一生坎坷。虽仅小学毕业,却成为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沅江北岸的古码头剪家溪,由于风光旖旎、风格独特,竟与沈从文大师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7日,沈从文从北平启程回凤凰。行前,他与妻子张兆和约定,每天写一封信给她。这是沈从文离开湘西十年后第一次返乡。先坐火车到长沙,换汽车到常德,再坐汽车到桃源,从桃源县城花十五块钱雇一小船,于1月13日早晨溯沅水上行。</p><p class="ql-block">13日上午11时,沈从文到达剪家溪,作了此行的第一幅蜡笔画速写,并激情澎湃地向夫人写道:</p><p class="ql-block">“这是桃源上面简家溪的楼子,全是吊脚楼!这里可惜写不出声音,多好听的声音!这里有摇橹唱歌声音,有水声,有吊脚楼人语声……还有我喊叫你的声音,你听不到,你听不到,我的人!”</p><p class="ql-block">剪家溪的风貌激发了大师的创作激情。沈从文先作画,再作文,留下了千古美谈!只是把剪家溪写为简家溪,包括下午五点时作画写到郑家河,也写成了曾家河,这都是音同字不同的缘故。此后继续溯江而行,经洞庭溪、鸭窠围、白楼潭、横石滩、九溪滩等,历时八天至20日到浦市上岸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此行,沈大师共写信近五十封,大师返回北平后结集出版为《湘行散记》。半个世纪后,又以《湘行书简》出版。</p><p class="ql-block"> ( 文/伍炳炎 伍志祥)</p> <p class="ql-block"> 【乡村记忆~2】</p><p class="ql-block"> 宋教仁游历剪家溪</p><p class="ql-block"> 剪家溪地处沅水中下游北岸,与桃花源隔河相望,是沅江黄金水道上的著名码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地理学家齐召南在其所著《水道提纲》中称“翦家溪”,后俗作剪家溪。</p><p class="ql-block"> 来自会同、黔阳、洪江、溆浦、沅陵等地的下江客船、货船、木排、竹排,以及从长江入洞庭湖溯江而上的商船,都要在剪家溪停靠。一是朝拜洞庭王爷,祈求水路平安;二是采购运输货物,沟通交流信息。各类船只、滾排经常铺满半个江面,直达江心。</p><p class="ql-block"> 集镇上,风帘翠幕,店铺百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集镇东侧百余丈处有天台山,临江矗立,山上道观巍峨,供奉洞庭王爷,附设戏台。山门有对联一副:日有千人拱手,夜衔万盏明灯。“拱手”,形容摇橹的姿势。这是对剪家溪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1912年10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先生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家乡桃源。听闻恩师在剪家溪,随即在谭人凤、陈其美等陪同下,从家乡菉溪口出发前往,在剪家溪与漳江书院黄寿彝、瞿方梅先生相会。宋教仁先生拜谒两位恩师后,便一道兴致勃勃游览了白麟洲、天台山、剪家溪码头和集市,夜宿剪家溪茶楼。翌日,教仁先生对剪家溪的风光与繁华仍然赞不绝口,临别时感叹道:复兴中华必重商业、育市场。此地水路发达,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何不借鉴东瀛和西方发达国家之经验,将剪家溪叫作“剪市”呢?</p><p class="ql-block">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许,宋教仁先生在上海沪宁火车站突遭枪击暗杀,因伤势过重,两天后憾恨离世。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位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宪政之父”,人们从此把剪家溪又唤作剪市。</p><p class="ql-block"> 文/伍炳炎 伍志祥</p> <p class="ql-block">振东黄桃园(垂钓场)</p><p class="ql-block">联系人:刘振东,电话:13875179684</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3】</p><p class="ql-block"> 剪家溪豆腐</p><p class="ql-block">我国是豆腐的发祥地。相传豆腐的制作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p><p class="ql-block">常德民谣云:“桃源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条一丌长,剪家溪的豆腐像城墙”。这既是赞赏剪家溪豆腐细嫩滑软、色白如玉,也是形容剪家溪豆腐棱角分明,块形厚重,似城墙砖模样。</p><p class="ql-block">相传明代永乐年间,剪家溪集市繁华、人流如织,外地迁来一户翦姓人家,户主翦世清,妻子马氏。夫妻居住在江溪边,以捕鱼为生。一日,一乞丐来翦家门前乞讨,马氏心地善良,遂热情施舍,还把最后一碗豆浆也端给了乞丐。乞丐临走时说:“你夫妻二人心肠好,我无以为报,就告诉你们一个秘密,骑龙山下有一股清泉,用它制作豆腐,定能发家致富。”此后,翦氏夫妇即用骑龙山下的清泉制作豆腐,这种豆腐清爽可口、豆香浓郁,久煮不烂、筷挟不碎。翦氏夫妇摆起了豆腐摊,卖与四邻及船客、排工,一时声誉鹊起。</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600多年来剪家溪豆腐一直以本地黄豆和骑龙、九龙、白竹垄山泉为主要原料,采用石磨、铁锅、木盆、纱布等传统工具和工艺方法制作,代代传承,享誉三湘四水。(文/伍炳炎 伍志强)</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4】</p><p class="ql-block"> 剪家溪擂茶</p><p class="ql-block">剪家溪擂茶,作为地方传统美食和习俗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据《桃源县志》载,此习俗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征大军有关。</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方“五溪蛮”造反,伏波将军马援率五万大军从河南洛阳出发,奉旨南征。大军行至今桃源县水溪桃花源、剪家溪、营盘洲一带,因水土不服,士兵中瘟疫流行。有山民献“五味汤”,即用茶叶、生姜、茱萸、绿豆、食盐研末熬汤,服后痊愈。从此,县城南部和西南部沅水一带,便形成了喝“擂茶”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擂茶由“五味汤”演变而来,分清水擂茶、糊糊擂茶两品。清水擂茶系将茶叶、生姜、熟绿豆、熟黄豆、熟芝麻、少许大米放入擂缽,用山苍子木制擂茶槌擂成粉末,开水冲泡加盐即成;糊糊擂茶的大米比例增加,入开水锅内煮成糊状后饮用。</p><p class="ql-block">饮用擂茶,均以本地名产小吃和农家自产副食品为“压桌”。压桌丰盛,碗碟并用,15至30碗碟不等。一般有豆腐、油条、发糕、炒米泡、花生、苞谷花、薯片、黄豆、绿豆、红豆、粑粑、糕点、荞麦饼、麻圆坨、油炸锅巴、腌制坛子菜等等。边吃边饮,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剪家溪擂茶,既是村民的传统饮食,也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桃源擂茶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伍炳炎 伍志祥</p> <p class="ql-block">沙萝村乡恋擂茶馆</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沙萝村(市级文明村)</p> <p class="ql-block">村花~李花</p> <p class="ql-block"> (点击可放大)</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5】</p><p class="ql-block"> 剿匪英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前后,在桃源西南一带,国民党反动派军警残部与当地土匪勾结,疯狂反扑,烧杀掳抢,无恶不作。</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18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桃源剿匪部队479团一营二连获得情报:匪首廖九潜伏在郑家驿乡白石铺一带收罗残匪,准备暴乱。该连当即派副排长肖世玺带领由八班及一个机枪组共17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前往搜捕。</p><p class="ql-block">小分队在搜捕中擒获1名散匪,该匪供称:廖九已闻风逃往沅江北岸的沅上乡、碧云乡(今剪市、夷望溪镇)一带。肖副排长率队渡江,抵北岸后,在七星洞(今剪市镇沙萝村)抓获2名散匪,审讯中得知沅上乡和碧云乡交界的甘溪有10多名携枪土匪活动,肖副排长立即带领小分队奔袭甘溪。</p><p class="ql-block">甘溪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长期盘踞于此的匪徒仗着熟悉地形、人多势众,设下圈套,将小分队诱入伏击圈。当小分队行至定溪桥与甘溪之间地段时,打头阵的八班长和1名尖兵战士与8名土匪遭遇,为了给后面的战友报警,八班长果断拉响腰间的手榴弹,与土匪同归于尽。手榴弹爆炸后,埋伏在四面山头的500多名土匪向小分队疯狂扫射,肖副排长临危不乱,指挥战士们有序散开,迅速还击。土匪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小分队处于无险可依的小山洼中,四面受敌。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小分队顽强击退土匪4次猖狂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弹药耗尽,肖副排长和15名战士壮烈牺牲,仅1名战士在乡亲的掩护下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英雄当年喋血的战场,因1958年修建九龙水库而成淹没区。如今,在距剿匪战场约1华里处的夹槽廊,村民们种植了16棵青松并立碑纪念,以昭示后人不忘历史,缅怀英雄。16棵苍翠的青松宛如16副挺拔的身躯,那是英雄们依然护佑着这片他们曾经坚守的热土!</p><p class="ql-block">(文/伍炳炎 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6】</p><p class="ql-block"> 九龙水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九龙水库坐落于桃源县剪市镇沙萝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发电的中型水库,因大坝所在地有九龙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旧时,当地百姓喜雨又怕雨,有“天旱三天锣锣响,下雨三天水汪洋”的民谚。1958年,桃源县委决定,截断沅水一级支流沙萝溪,筑大坝建水库。是年8月,九龙水库建设正式动工,1959年完成坝库建设,是桃源县9座中型水库中开工最早、建成最早的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53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1万亩。</p><p class="ql-block"> 水库建设者主要来自剪市人民公社,包括八公桥、泥窝潭。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吴俞俊、社长罗林章带领上万群众开展大会战。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海如潮,号子声与广播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民工们肩挑手抬、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壮丽景象。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4.1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2万立方米,投工175万个。</p><p class="ql-block"> 九龙水库建成后,为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提供了坚强保障,也给剪市人民送来了光明和清凉的饮用水。百姓额手称庆,齐声欢呼颂党恩。</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九龙水库可谓名扬天下:1976年5月,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洞庭湖畔绘宏图》,曾在九龙水库拍取了大量镜头,后在全国放映。1978年3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桃源县召开,会议期间,时任水利部长钱正英、副部长李伯宁在县委书记刘行悌的陪同下,视察了九龙水库,为水库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如今,徜徉在雄伟的水库大坝上,坝内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坝下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远方棋盘般的田畴和笔直宽阔的公路,还有一排排挺拔的电线杆、太阳能路灯以及山脚整齐的农舍,宛如一幅山水田园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文/伍炳炎 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7】</p><p class="ql-block"> 古纤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龙过溪古纤道,位于沅水中游北岸桃源县剪市镇沙萝村,东起沙萝溪,西止收纤铺,长约1500米,宽0.5米左右。与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五溪蛮时安营扎寨的营盘洲遥遥相望,距马援石室约500米。</p><p class="ql-block">沙萝村沅江一带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虽江面辽阔、河水清澈,却暗流涌动、滩多水急,至今仍流传“三垴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的民谚。 水运是古代主要运输方式。当满载从南京、武汉、常德采购的货物船只到达沅江沙萝村一带时,便泊船靠岸,雇当地纤夫拉纤过滩。纤夫们从船头接过缆绳,将纤带系于纤绳挎在肩上,赤身露体,手脚并用,伴着纤夫号子,一步一叩首,艰难地前行。</p><p class="ql-block">旧时,有当地人世世代代以拉纤为生。一代代纤夫、石匠在沿江悬崖上凿山劈路,遂成古纤道。纤夫及纤道的历史,上溯千年,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告终结。古纤道、纤夫槽、蜂窝岩,记载了当年船工纤夫们那些辛酸而悲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18年,龙过溪沅水纤道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遗址,让人们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先民的勤劳,钦敬先祖的智慧,聆听远古的纤夫号子.....</p><p class="ql-block">(文/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8】</p><p class="ql-block"> 中苏友谊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九龙水库坐落在桃源县剪市镇沙萝村,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的中型水库。</p><p class="ql-block">1977年10月12日,苏丹总统加法尔•尼迈里在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桃源县委书记刘行悌等领导陪同下,参观桃源县水利建设工程,来到喜雨公社沙萝大队九龙水库。尼迈里总统精神焕发,兴致盎然,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水库大坝,边参观边听讲解,还不时询问。看到大坝内外湖光山色美景,闸口里奔涌出滚滚浪花,碧水一泻千里灌溉万顷良田,尼迈里总统兴奋不已,感慨万千,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毛主席英明!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p><p class="ql-block">走下大坝,尼迈里总统步行来到知青三工区,参观知青农场和生活区,与知青展开亲切友好交谈。临别时,他和9位知青朋友在知青宿舍前种下了两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沧海桑田。40多年过去,这两棵银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它巍然挺立、枝繁叶茂,见证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象征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人民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望。(文/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沙萝溪驿站(省4星级乡村旅游点)</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喜雨村(市级文明村)</p> <p class="ql-block">村花~紫薇</p> <p class="ql-block">(点击可放大)</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9】</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烈士郭四海</p><p class="ql-block"> 郭四海,男,生于1926年8月,本村人。1949年2月投身革命,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祖国、卫和平,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p><p class="ql-block"> 郭四海,喜雨人民的优秀儿子,1950年10月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69师587团1营,随即奔赴抗美援鲜战场。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1951年3月27日在虎山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荣立二等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葬于虎山,今韩国境内。</p><p class="ql-block"> 喜雨人民世世代代深切缅怀革命英烈,为教育后人崇尚英雄、珍爱和平,不忘历史、饮水思源,特立此牌以示铭记,并将此渠(路)命名为“四海渠(路)”。</p><p class="ql-block"> 喜雨村村民委员会敬立</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0】</p><p class="ql-block"> 中国远征军老兵郭福皆</p><p class="ql-block"> 郭福皆,男,生于1921年9月7日,本村人。</p><p class="ql-block"> 为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替兄从军,投笔从戎,被偏入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入印度接受训练,随即奔赴缅甸战场,参加了著名的援英仁安羌解围战。打通滇缅运输通道后回国杀敌,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仍保持一身正气和刚强坚毅的军人风格。1989年12月3日病逝,享年68岁。葬于后山。</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教育子子孙孙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特立牌以示铭记,并将后山命名为“福皆山”。</p><p class="ql-block"> 喜雨村村民委员会敬立</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p> <p class="ql-block"> 喜雨百果园采摘季</p><p class="ql-block">园长:郭建初 电话:13367361164</p><p class="ql-block">草莓采摘:4~5月</p><p class="ql-block">台湾长果桑椹采摘:5~6月</p><p class="ql-block">西瓜采摘:7~8月</p><p class="ql-block">太空莲采摘:7~9月</p><p class="ql-block">黄桃采摘:8~9月</p> <p class="ql-block">集书法家和美术家于一身的贺长安先生书写的《知青留言》</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1】</p><p class="ql-block"> 知青留言</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五年春天开始,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东西南北、五湖四海,从城市、工厂、学校陆陆续续地来到了这里--桃源县剪市区喜雨公社园艺二分场,开始了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崭新生活。他们在这里挥动银锄,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他们在这里挥舞豪迈。他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在斗争中、在劳动中、在与贫下中农的朝夕相处中领悟人生,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日月轮转,春秋更替。当年的这群年轻,这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如今都已年过半百。他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们曾经抛洒热血和汗水的地方,他们曾经思索和憧憬美好的地方,他们曾经留下许多许多故事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呢?......当年的这群年轻人,他们放不下,今天又回来了......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二日</p><p class="ql-block">(作者:魏立刚,原湖南省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喜雨公社知青点知青。曾任中共桃源县委书记,中共常德市委副巡视员,国家级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2】 </p><p class="ql-block"> 知青上山下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p class="ql-block">1974年至1977年,湖南省凤滩水电站建设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和桃源县一批批初中、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桃源县剪市区喜雨公社,并建立了喜雨公社知青第一、二、三、四、五工区。他们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开荒山修梯田植树造林,入农户下田间割稻插秧,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在广阔天地绽放青春芳华,贡献智慧与力量,彰显出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浪漫主义的高贵品质和气概。</p><p class="ql-block">1979年开始,他们相继返城,随后又奔赴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四化”大业和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涌现出许多社会精英和杰出人才。</p><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他们对这片土地魂牵梦绕,对父老乡亲充满眷恋,因为他们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近年来,知青们陆续退休,经常组织来这里游故地、访旧友、做公益,为乡村振兴、为把第二故乡打造成为“村庄美、村民富、产业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捐资出力、添砖加瓦。(文/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白竹垄民宿~田园牧歌</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3】</p><p class="ql-block"> 土地公泉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在白竹垄金眼湾的山脚,有一座斑驳的土地公石龛,石龛之下十余步,有一汪清澈的千年古泉。此泉由山间岩层渗出,蜿蜒而下流入池中,历久而弥新。</p><p class="ql-block">相传咸丰年间,白竹垄住着一位名叫文八的独身老人,他一生敬神行善,被乡亲们尊称为“文八爷”。</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文八爷的侄孙突发高烧,唇焦口裂,数日不退,医药无解,众人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八爷匆匆取来一碗古泉水,给侄孙服下,心里默默祈祷土地神显灵。没想到,侄孙当晚高烧即退,次日病恙全消。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只道是这泉水有土地公公施法,庇佑乡民,不仅能饮用,而且能治病。从此,往来取水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为方便取水,文八爷特意来到古泉边,跪地凿开一豁口,准备开漕引流。不料突感头晕眼花,身体不适,只得回家歇息。</p><p class="ql-block">当晚,土地公公托梦给文八爷,说是此泉水地有所属,物有所归,只可取用,不能动其原貌,否则就灵性皆失。</p><p class="ql-block">醒来后,八爷诚惶诚恐,遂断了开漕的念头,并将土地公托梦之事告知乡邻,村民便将此泉叫作“土地公泉”。</p><p class="ql-block">也许是泉水中含有某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也许是人的意念力作用,数百年来,慕名取水者从未间断,乡邻都希望能品尝古泉的甘美与神奇。</p><p class="ql-block">坐品公泉茶,把酒话桑麻。闲来,约几个知心密友,来白竹垄小聚,或棋牌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乡土人情,或论及世道兴盛,且看花团锦绣,鸟语笙簧,岂不乐哉?(文/伍炳炎 罗治波)</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4】 </p><p class="ql-block"> 白竹垄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喜雨村七峰山西北方的幽树湾山间,生长着一线白竹子,竹竿为白色,很是奇特,时人将此地呼为“白竹垄”。</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此地有郭、文两姓族人居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怡然自乐,宛若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中人。</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年间不幸遭遇蝗灾,据说当时蝗虫铺天盖地,遮云蔽日,黑压压一片,轰然而至,树木、农作物很快被啃食一空,白竹也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灾难并没能阻止百姓对幸福的追求,蝗虫过后,当地村民立即行动起来恢复生产,同时按照风俗兴建土地庙一座,取名“清泰祠”,书其对联曰: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以祈神灵庇佑,保一方平安。第二年,白竹发出新笋,白竹竟然变为青竹,唯叶脉仍是白色,当时文人解说此乃土地公公显灵也!因“清泰祠”的“清”与“青”同音,故白竹变成青竹。不过人们还是沿用“白竹垄”的叫法,至今未变。</p><p class="ql-block">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白竹垄建起了民宿“小村之恋”、“田园牧歌”,供游人餐饮、住宿、垂钓、休闲。此地风光秀丽,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游人至此,不亦乐乎!(文/伍炳炎)</p> <p class="ql-block">白竹垄小村之恋民宿</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章~狮子殿村</p> <p class="ql-block">村花~桂花</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5】 </p><p class="ql-block"> 狮子殿村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剪市镇狮子殿村,东接天台山,南抵陈公殿,西通泥窝潭,北至板桥湾。丘陵地貌,纵横13平方公里,以粮食作物为主产,楠竹、杉木、楠木、大豆以及豆制品亦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狮子殿村历史悠久,其村名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当地村民发现该村境内有一座石山,形似狮子,尤其石狮头部,有鼻有眼,大口张开,活灵活现。石狮长约2公里,面南而踞,狮尾一直延伸至泥窝潭境内。因而当地有石狮“食西东,屙土东”的传说。西东,即西东村,今剪家溪;土东,即土东村,今泥窝潭。其传说,寓意石狮吃了剪家溪的稻禾,减少农户收成,却肥了泥窝潭的田土。于是当地民众筹资在石狮腰背上修建了一座殿庙,以镇石狮,并将殿名定为狮子殿,村名亦遂叫狮子殿村。(文/伍炳炎)</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6】</p><p class="ql-block"> 百年石桥—董家桥</p><p class="ql-block"> 董家桥,位于剪家溪街后,是剪市连通桃源县城和泥窝潭的重要桥梁,其名源于桥头南侧的旷野董家坪。</p><p class="ql-block"> 董家桥跨越剪家溪,全长25米,面宽6.4米,孔径8.2米,高11.5米,为沙岩条石单拱石桥,建于清同治四年至八年(公元1865一一1869年),由乡贤姚登美于发起并捐重资建造,经五年乃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姚登美,字文锦,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卒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剪家溪人,从商。姚氏始迁祖姚宗贵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迁桃源马石溪之古塘湾,其十二世孙姚登美,热心公益,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倡修董家桥,善举老幼皆知,名重一时,传颂百年。</p><p class="ql-block"> 董家桥1963年起作为公路桥,是桃源县境内15座公路石拱桥中最古老的一座,历经兵燹风雨,至今完好,依然默默地服务于乡亲,造福于后人。已被市、县人民政府列入历史文物予以保护。(文/伍炳炎 刘于春)</p>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17】</p><p class="ql-block"> 故乡驿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剪家溪这一方水土,原名故乡驿。</p><p class="ql-block">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根据转运使张咏的奏议,以其地有桃花源,从武陵县中析设桃源县。</p><p class="ql-block">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桃源为州,属常德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常德为府,桃源仍降为县,属常德府管辖。</p><p class="ql-block">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桃源州于沅水之阳,置延泉、故乡、高都三个水道站赤。站赤者,蒙语为驿站之意。</p><p class="ql-block">故乡驿(即今剪家溪)有船五只,夫37名。其中五十料三只,夫21名;七十料二只,夫16名,驻官兵近百人。护津航要塞,军屯民垦,商贾云集,曰故乡市。</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裁驿设塘,守兵数人。旧墟式微于顺治、康熙年间;崛起于雍正、乾隆年间,剪家溪遂扬名湖湘。(文/伍炳炎)</p> <p class="ql-block">故乡驿农庄:食、住、采摘、垂钓、休闲等</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以来,68名情系“三农”、回馈桑梓,致力于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志愿者,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自愿上山下乡,为剪市镇喜雨、沙萝、狮子殿村和剪家溪社区捐资出力、无私奉献,打造了32个自然景点、人文景观、民宿农家乐、水果采摘园和花木苗木基地,让4村(社区)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p><p class="ql-block">本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市老摄影家协会会长、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彭明建先生,3次专程到剪市拍摄并为本篇提供大量照片。本队志愿者刘鑫淼、罗建国、刘世华先生和魏麦秋、郭淑华女士等也为本篇提供了精美的图片,一并表示感谢与敬意!</p><p class="ql-block">市美富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名单:</p><p class="ql-block">刘于春 市委宣传部干部(曾随父母下放喜雨村生活8年)</p><p class="ql-block">魏立刚 市委原巡视员、原桃源县委书记、原凤滩插队落户原喜雨公社知青(已退休)*</p><p class="ql-block">彭明建 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已退休)*</p><p class="ql-block">彭贤成 桃源县科协原工会主席、高级农艺师、果木专家(已退休)*</p><p class="ql-block">田丽琼 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p><p class="ql-block">李艳红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p><p class="ql-block">张亚玲 市纪委监委宣传部科长*</p><p class="ql-block">王 静 市纪委监委政策法规室科长*</p><p class="ql-block">敖凌鹏 市委办公室安保队长*</p><p class="ql-block">伍志祥 牙科医院院长、牙科专家、市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伍炳炎 原安化县委武装部长(已退休)</p><p class="ql-block">罗 强 原凤滩电站插队落户原喜雨公社知青(已退休)*</p><p class="ql-block">张征平 同上*</p><p class="ql-block">范仲亮 同上*</p><p class="ql-block">郭丽丽 同上*</p><p class="ql-block">高小平 湖南知青网桃源站站长(已退休)*</p><p class="ql-block">魏麦秋 原湘西金矿插队落户原喜雨公社知青(已退休)*</p><p class="ql-block">杨劲松 市水产研究所所长、水产专家*</p><p class="ql-block">向雨来 武陵区水产养殖场董事长、水产专家*</p><p class="ql-block">朱 珠 旅游专家(已退休)*</p><p class="ql-block">苏红梅 葡萄专业户*</p><p class="ql-block">关小马 草莓园园长*</p><p class="ql-block">于 峰 武汉市企业家 *</p><p class="ql-block">罗治波 长沙市企业家*</p><p class="ql-block">罗 伟 深圳市企业家*</p><p class="ql-block">吴杰刚 深圳市企业高管*</p><p class="ql-block">罗建国 东莞市企业高管</p><p class="ql-block">徐 勇 花岩溪管委会民政所所长、旅游专家*</p><p class="ql-block">郭园芳 常德移动公司</p><p class="ql-block">刘振东 退休教师</p><p class="ql-block">文运成 退休教师</p><p class="ql-block">郭淑华 退休教师</p><p class="ql-block">刘玉伯 退休教师</p><p class="ql-block">郭志勇 喜雨完小校长</p><p class="ql-block">童小珍 喜雨完小教师</p><p class="ql-block">吴世治 保险公司经理、营销专家</p><p class="ql-block">郭桂坤 桃源县美富强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电脑专家</p><p class="ql-block">范一珠 剪家溪社区慈善人士</p><p class="ql-block">郭建初 喜雨百果园园长</p><p class="ql-block">郭树生 喜雨建筑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刘鑫淼 农技专家</p><p class="ql-block">陈经国 剪市镇文化站站长</p><p class="ql-block">皮云丰 市博物馆文博专家</p><p class="ql-block">吴志开 沙萝溪驿站董事长、返乡创业青年</p><p class="ql-block">向婷婷 沙萝溪驿站总经理、返乡创业青年</p><p class="ql-block">刘世华 乡恋擂茶馆董事长、农机大户</p><p class="ql-block">郭元滨 乡恋擂茶馆经理</p><p class="ql-block">杨炳贵 故乡驿农庄董事长、返乡创业人士</p><p class="ql-block">杨华军 故乡驿农庄经理、返乡创业青年</p><p class="ql-block">郭丽芝 小村之恋民宿康养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程宏太 原桃源县食品厂厂长、小村之恋民宿总经理 、返乡创业人士</p><p class="ql-block">刘海洋 白竹垄民宿田园牧歌董事长</p><p class="ql-block">郭美斌 白竹垄民宿田园牧歌经理</p><p class="ql-block">郭惠玲 紫薇缘山庄经理</p><p class="ql-block">冯运生 剪家溪溪社区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文化成 喜雨村原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杨元海 喜雨村村主任</p><p class="ql-block">郭美蓉 喜雨村干部</p><p class="ql-block">郭华林 同上</p><p class="ql-block">郭华云 原喜雨村干部(已退休)</p><p class="ql-block">林枝湘 原沙萝村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邬国军 原沙萝村干部</p><p class="ql-block">罗 勇 沙萝村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伍华清 沙萝村干部</p><p class="ql-block">魏江琴 同上</p><p class="ql-block">廖 霞 同上</p><p class="ql-block">刘绵红 剪市敬老院院长 </p><p class="ql-block">罗丽华 夷望溪候鸟巢农庄董事长</p><p class="ql-block">郭云香 夷望溪汉剧团演员</p><p class="ql-block">李建华 剪市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为非本地人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