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的人生——回忆我的父亲

吳 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身世与创家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吴永德,于1914年3月8日(甲寅年二月十二日)出生在怀仁县亲和乡南阜村,1982年8月15日(壬戊年六月二十六日)在金沙滩日中城家中逝世,终年六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生以务农为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聪明。他没有念过书,却通过自学能够读书、打算盘。他与我母亲到日中城定居后,买了一处院落,逐步添置了三十多亩土地。母亲受尽了没有房子之苦,把房子当作命根子。父亲却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他精心打磨土地,种植庄稼,日子过的丰衣足食。在我还是只有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带领哥哥和我下地干活,告诉我土地的位置、名称,教我锄田、收割庄稼。父亲说,农民只要有了土地,只要勤快,就有饭吃、有衣穿,就有好日子过。以后,我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每逢放假都要下地帮助父亲干活,学到了不少农田技术。</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天下太平。父母亲在培养哥哥和我读书的同时,日子过的很顺当。哥哥先后在朔县中学、大同师范上学,后来分配了工作。我先后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并且走上了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我于1959年初中毕业,1959年----1962年在大同一中读高中。父母亲继而培养我上大学。父亲此时经过苦学苦练掌握了泥瓦匠技术,然而在当时来说,对于整个家庭的支出,仍然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我产生了辍学参加工作的想法,但是被父母亲和哥哥制止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后来能够成长、发展,能够有今天,都是父母亲的功劳。我太幸运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家境困难、毫无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完成学业实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他与我母亲靠白手起家,最后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迈出家门,走向社会,从而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这是父亲和母亲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虽然已经逝世,但是,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和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格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人格的最大特征是宽容和与世无争。他总是那样和气,那样忍让,那样宽厚,那样乐于助人。与人相处,都要吃点亏,否则,他就睡不好觉。无论他受了多大委屈,都能够挺住,从不与他人斤斤计较。他教导我说:“为人要宽,待人要厚。任何时候都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不要拿不该拿的好处,便宜不是可以白占的。”父亲的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管了我整整一辈子。他身体力行,一生以劳为生,以诚换得别人的信任。有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件是,在我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父亲种了几亩地的西瓜,收获近万斤。当时有个邻县的人通过本村的一个亲戚担保,在没有交一分钱的情况下就把西瓜全部运走,说事后给钱。然而,此后数年,此人杳无音讯。当时村里有人建议父亲去找那个担保的人要钱,父亲只是摇了摇头。第二件事是,因为父亲会当泥瓦工,又有一手盘炕道的手艺,经常无偿地给本村的人干活。有一次正遇我回家,一户宁姓人家因为父亲为他家干活,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送来一篮子鸡蛋,父亲回家知道后就把鸡蛋退了回去。父亲说:“不留鸡蛋人情在,留下鸡蛋就没有人情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有他的爱和恨。他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子孙,他更感激我的母亲,他对我母亲对这个家庭做出的贡献永志不忘。他曾经多次对我说:“没有你母亲就没有这个家。”他对几个孙子、孙女也爱之有加。洪波在他和母亲身边期间,经常患哮喘病,父亲每天晚上都要看看,摸摸脸,拉拉手。有一次,洪波患病想吃梨,但是当地买不到,父亲乘火车去山阴县城岱岳买到梨后,在火车站烤了个玉米面窝头当午饭吃,然后徒步四十多里路赶回家中,把梨亲自送到洪波手里。父亲的憎恨有限,他憎恨颠倒黑白、混淆事非的人和事,鄙视不讲情义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勤劳。他认为,通过劳动换来的钱才踏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年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根据政策,托人为父母亲办了“农转非”户口,将户口由怀仁县金沙滩镇日中城迁往大同市城区落户。此后,我又经过奔波,弄到一间公房,后来又先后由平房调到一间半土暖楼,最后调到向阳里新建的一套水暖楼,为向阳里22楼四单元11号两居室住房。我为父母亲的晚年做了稳妥的安排,满以为他们从此可以安享幸福生活了。然而,事却难如愿。母亲不想离开自己的家,父亲也不想过清闲日子吃闲饭,到大同化纤厂打工。</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父亲开始患病,先是消化不良,住进了大同市三医院治疗,过段时间突然全身出现黄疸,又转住大同市传染病医院,以肝病治疗。住院期间,医生建议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1981年1月,由我哥哥和晓玉护送父亲到太原山大医院做检查,初步确诊是粒细胞性白血病,通过一位老领导入住医院继续检查治疗。晓玉安顿妥当后回家,我立即赶赴太原接替哥哥,由我陪护父亲住院治疗。山大医院对父亲做出的最后诊断是粒细胞性白血病。我的心情沉重了,决定坚持治疗,直到痊愈。</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节是我与父亲在医院度过的。在此期间,父亲也没有忘记关心我。一次,父亲打开我随身带的一个提包,发现里边有两个白皮饼,问我:“这就是你吃的饭?”我回答说:“这是我早上吃的东西。”父亲不相信地摇了摇头说:“你在哄我。如果不是因为我,你哪会受这份苦。”他是在心疼儿子。他流泪了。我对父亲说:“我们这是在出门治病,我年轻力壮吃点苦算得了什么?”然而,从此以后,父亲坚持每天都要亲自陪我吃一顿热饭。</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医院提出让出院回家坚持治疗。我又通过一位老领导于元宵节那天转往山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在进行了全面检查后,由一位专家为父亲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继续在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哥哥去太原接替我陪护父亲。不久,父亲出院回到母亲身边。经过在家中的调养,父亲的状况好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1981年,父亲的病情相对稳定。</p><p class="ql-block"> 1982年第二季度以来,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显示出明显的不祥之兆。7月6日由哥哥陪护去北京检查治疗。想不到,北京炎热的气候竟成为父亲病情突然变严重的诱因。父亲在北京期间发起高烧,已经无法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于7月18日晚回到我家中。父亲此时的面貌完全变了,仅仅十多天时间,父亲变得皮包骨头,两眼深陷,我害怕起来。7月19日上午,父亲由我和哥哥搀扶着住进解放军322医院,下午父亲高烧到40度。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此后,父亲高烧不退,医院只能对症下药。父亲有时昏迷,有时清醒,自己已经感到难过此关。他在清醒的时候对我断断续续的说了一些话。父亲安慰我说:“吴俊,不要难过,人固有一死,哪有不死的人?你已经尽了你的责任了。”我仍然对父亲的病心存幻想,又与哥哥决定把父亲转到大同市三医院治疗。</p><p class="ql-block"> 然而,父亲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8月5日,叔叔赶来看望父亲。8月8日,我的七十一岁的母亲一人从老家日中城赶来看望父亲。母亲安慰父亲安心治病,宽慰父亲。父亲说:“不会好了。”母亲征求父亲的意见:“要么回咱们家去吧,咱回家治病。”8月8日、9日,母亲守护在父亲身边,父亲对母亲说了许多话,并且向母亲交代了后事。</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晚,父亲的病情已经处于危重状态,呼吸困难,再次发生昏迷。经过抢救,父亲又回过神来。他喘息着要求我和哥哥把他送回日中城家中。当我再次安慰父亲时,他闭上眼睛说:“你是怕承担责任,我不怪你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想最后看看自己的家,想最后在自己家的炕上躺一躺,想最后感觉一下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 8月11日,父亲出现血便,再次昏迷过去。在输了250毫升血后,再度清醒过来,不停地催促要回家。父亲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父亲的身体和精神再受双重折磨,叔叔、哥哥和我决定满足父亲的要求,送他回家。</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下午6点多钟,父亲被送回到自己的家中,安然地躺卧在正房东房的炕上。</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回到自己家的第三天傍晚,在经受了生命的最后折磨之后,一颗善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这一天是:1982年8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于1982年春在大同</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1982年春天</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1982年春天</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父亲、母亲、哥哥与孩子们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