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好处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0的认识》教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1—5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苹果图情境导入,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探索0的含义,并在真实情境中体会0的实际意义。 这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不能对知识进行提炼。而对于“0”,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情境、游戏活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利用教材、数字卡片、多媒体、相关故事、游戏组织教学,以便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参与度更高。 本节课,张英利老师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充分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0的含义。<br>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br> 当然,在教学0的书写时,学生书写的比较差一些,在以后的教学时多加练习,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分类与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刘成琳老师认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意义,引发学生学会数学的愿望。<br>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这次的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这一新的知识点——《分类与比较》。<br>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分类与比较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一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既然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应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 在《比较》一课中,除了教材中的比手掌、比衣服的长短,还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事物来进行比较?这些看起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是多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不可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关于分类和比较的数学内容,也就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 总之,要想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首先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记录一些有关学生的生活资料,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和结论。 《2—5的各数的分成或组成》 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具和数数活动,初步对数字2—5的各数的分成的理解掌握;<br> 王妍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理解、掌握各个数字的分解与组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发展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br> <p class="ql-block">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体验少,理解潜力也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因此,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师会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不仅仅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潜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