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生命,也是支持我们前进的力量。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他们担负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一代代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传承师道 立德树人》告诉我们,要看清时代的趋势和呼唤,明确师德涵养之根本,树立中华文化之典范。时刻关注时代背景,站在文化高度,布局立德树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 王文静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杜霞副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来自各界的压力,切勿让压力太过于左右我们,甚至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凡事我们都应该往积极乐观的方面去想,以一颗宽容之心去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中医科学院 彭鑫博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新美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通过解读传统文化教育政策,让我们看到每一项重大举措的背后都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教育部明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沈湘平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来自湖北省36个不同县市区的300名教师齐聚于此开展了一场群情激奋、意犹未尽的研讨会。各位老师就自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生美德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与经验以及受到的启发与思考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不断尝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 《论语》告诉我们,师生平等意味着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在道德和学习上无疑是高于弟子的,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选择学生,却可以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感化他们,虽不成才,足以成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教育学院 张学君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精神鼓舞作用。对于当代师生具有极强的文化感召力,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先天性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晓琳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基本群体是班级,而班主任又是班级的核心部分,在师生中有着独特的威信及人格魅力,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从实践上体现了“功在平时,利在千秋”的内涵,只有做到时时用心,处处用心,才能铸造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府学胡同小学 杜薇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八十高龄的郭教授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底蕴伴随着岁月刻进了郭老的骨子里,从家庭、老师、工作回顾了八十年的治学之道。相比于郭老生于难世,我们躬逢盛世,难道不更应该立足传统,守正出新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郭齐家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新时代好老师要勇于担起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教育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队伍建设,以世范群,推进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