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前在寺前农家小院休闲,心起寻访樊哙山,探察樊哙庙、樊哙墓之意。于是,依着高德导航,向西北方向的善化乡(现已并入冯原镇)什(当地人发shi音)二村出发,行程约7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8点30出发,从澄城县城南边擦肩而过,到达善化已是10点了。善化撤乡后显得更加冷寂廖寞,四条街道一眼看透数不出十个人影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着驱车向西6公里,就是什二村了。在村外询问一位老者,得知“樊哙庙、樊哙墓在雷家河呢,从这里朝南下沟走到沟底就是了”,“有路吗?车能走吗?”“我十几年没去过了,现在去雷家河有两条路,近的是5、6里的小路,不好走,远的是大路,得绕10多里呢。”谢过老者,我未加深思便上了“小路”。岂不知,这就不是能走汽车的路,只是当地农民下沟农作的一条遍布荆棘的沟间土道,宽不过两米,曲里拐弯,一旦进入,不可回头。当天平安归来,晚上睡在床上,俺越想越后怕:假如车在沟里发生故障,即便能雇到10个村民,也不可能把车抬出来~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俺的雷诺“爱驹”,在遍布荆棘的沟间缓慢前行,一路下来还是被酸枣刺划得伤痕累累~。俺躲过了两趟地溜子,却没躲过迎面而来的一辆比亚迪,一问,这伙计就是雷家河的,他去善化,不想绕大路,也走进了这条无法回头的野路。比亚迪底盘低,俺再让他也过不去,“难不成就怎么怼着?”这伙计明智,干脆倒车200米,勉强跟俺会过车,彼此各奔南北。这位村民告诉俺:“再有300米就出沟了,出了沟,路宽好走,往前1公里就到雷家河了。”“雷家河现在是什二村的一个组,村组建制还在,但留守种地的只有六七户人家,樊哙山(庙、墓)就在我村哩,你一打问就清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6公里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终于平安出沟了,相对宽绰的路面仍然坑坑洼洼,一个拐弯,再下坡,过了铁路洞子(估计是西延铁路),一眼望去是一片开阔地,远处还有波光粼粼的水库,几个窑洞类的院子散落在路边,这就是雷家河了?俺顿时轻松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俺在路边一座空旷的院落里驻车,“有人嘛?”“谁嘛?”窑洞里出来一位村妇在应答,“噢,嫂子,你这儿是雷家河?”(见村妇就叫嫂子不吃亏)“是的,你啥事嘛?”“俺是来寻着看樊哙庙、樊哙墓的,在阿达呢?”“对面山上就是”,俺转身望去,约300米开外的山上一片空荡,高度估计有200米,啥建筑物也没有。“啥都看不见嘛”,“山顶顶上喔房子就是庙嘛,庙底下半山腰里喔“麦秸堆堆”就是墓”,俺定睛一看,还真是的。“上山有路吗?”你折回去过咧铁路洞子顺着铁路走,有修下的坡地呢,能走到,路不好走,你小心些~”,“乃俺把车停到你家院子,谢谢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村妇的院子到樊哙山脚也就300米,还算平缓,而向着山顶登攀,则十分艰难,根本没有成形的路可走,杂草丛生,只能在连续的陡坡上前行,很多地方必须手脚并用,抓紧一丛丛的草根,借助草根的力量反复迂回走“之”字,才能慢慢高攀。樊哙山显然很久没有人走过了,连放牛放羊的痕迹都没有,一座人迹罕至的野山,压根不是能够游览的文物古迹。坡太陡,碎石多、路太滑,俺大汗淋漓、不断滑倒,瞬间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了。但又一想,百十里的一路颠簸,不就为了“把心愿化为行动,让行动得以实现”嘛?胜利就在眼前,难道要功亏一篑吗?不登上山顶,不看个究竟,半途而废?那就不是俺的风格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一个小时的艰苦行进,终于登上樊哙山的山顶,俯瞰山下的雷家河历历在目,西延铁路穿腰而过。所谓的樊哙墓就在脚下~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物的大土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谓的“樊哙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樊哙山顶平坦地约800平方米,除了一圈的柏树略显生机,整个则荒凉不堪。所谓的樊哙庙呈四方形,占地不过150平方米,且已破败不堪:一块断碑,碑文模糊不清,室内堆满破砖碎石,墙上的部分壁画勉强能分辨出人物线条,但情节结构已残缺不全。唯有门楣上的“忠勇佐主”清晰可见。“忠勇佐主”是对樊哙的“专用评价”,各地的樊哙墓、樊哙庙都是以此句镌刻门楣或匾额。这座残破的樊哙庙,从环境、规制、风格、材料、文字、壁画等要素来判断,应该是不超过一百年的瓦舍建筑,既没有鉴赏价值,更没有文物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临来之前,俺做了必要的功课:一,最新版本《澄城县志》的“文物古迹”、“田野调查”、“古庙寺院”等章节,对“樊哙山(庙、墓)”均无任何记载。二、从百度搜索所谓的“澄城樊哙山(庙、墓)”显示的图片看,都是移花接木、从河南、江苏等地的樊哙庙、庙的存在物复制而得。三、据雷家河村民介绍:“这里从来没有过为樊哙的庙会、扫墓、祭祀等纪念活动。”如果雷家河真的是樊哙的安息地,那则完全不符合传统伦理及民间习俗。由此可以推论,所谓澄城“樊哙山(庙、墓)”,只是后人演绎历史的一个“美丽传说”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据了解,雷家河原住民姓“雷”,什二村原住民姓“成”,而距离雷家河50公里外的交道镇樊家川的原住民倒是樊姓后裔,至于这之间的联系或缘由,俺以为就不必认真探究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文:(来自百度搜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澄城樊哙山:渭北澄城县善化乡什二村雷家河村民小组,据说这里却埋葬着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汉将军樊哙。那座山叫樊哙山,山上有忠勇佐主的樊哙庙,樊哙的墓就坐落在山下,至今哪里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樊哙到底与澄城有着怎样的联系,尚需进一步考证。可以参考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据《澄城地名志》记载:雷家河“汉高祖时建村,以姓氏、地形得名”。《澄城县志》记载:县西河曾有樊哙故里碑一通。樊哙庙现存残碑一通,刻立于“大清乾隆十六年五月初四”。樊哙山周边有樊哙点将台和樊哙饮马泉。像这样有关樊哙记载和实物如此集中的情况并不多见。二是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曾经“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雷家河为澄白两县交界,樊哙墓、樊哙庙可能与当年的战事有关。三是樊哙后来属于吕后一党,吕后死后,吕后一党受到打击,“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樊哙的儿子)。舞阳侯中绝数月”。据说,澄城樊家川的樊姓就是那时来到这里的,樊哙故里碑、樊哙墓、樊哙庙都与此有关。四是从樊哙墓来看,背山面水,高大雄伟,既是风水宝地,也非常人墓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三幅图片均系河南、江苏樊哙庙、樊哙墓的存在物,被移花接木到“澄城樊哙山”条目下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