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报刊亭

王关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对报刊的溺爱源自于我对文学的热爱。读初中的时候,偶尔看到自己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就会产生一种崇拜和羡慕之情。要是自己的名字能变成铅字登在报刊上,那该多神气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山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天从老家通往县城的公交车只有一趟。当天出版的报纸通过客车周转,等到我们能够看上也就成了旧闻了,更别提报刊亭了。&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源于对文学的热爱,闲暇的时候,我经常偷偷地跑到老师办公室亦或公社的办公室翻阅报刊。那时候,我就在想,啥时候能有个想看什么报刊都能看的地方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我升入了师范。因为在市区,街道两旁不远地方总能看到报刊亭。每逢周末,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就会三五成群到市里玩。只要一有空,我便跑到报刊亭,翻阅报刊。看到了种类繁多的报刊,我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尽管那时经济也很拮据,但隔三差五也会买些自己比较喜欢读的《读者》、《意林》等。有时候也不是必须得买,主要站在人家报刊摊前看得次数多了,不买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p><p class="ql-block"> 师范三年,也是我的写作功底和文字水平提升最快的三年。不仅学校有阅览室、图书馆、街道上也有好多报刊亭。很多时候,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不到的时候,都会想到我在阅览室。第一次《文选与写作》期中考试,那篇《雨后的原野》作文题使我至今记忆深刻。考试结束,我和班里超过半数的同学一样没及格,作文写跑题了。也就是这次考试,激发了发奋阅读和写作的欲望。我从练习写通讯报道开始,每天穿梭于校园各个班级,采访写稿,写好后步行送到三门峡日报社。到了报社,请教和拜访了编辑老师后,第一件事便是站在报社门口,读阅报栏里的当日报纸。街上的报刊亭成了我每次去市区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百货楼东侧的报刊亭,有个老阿姨在卖报。刚开始不熟悉,我站在那儿看一会,顺便买份报刊就走了。去的次数多了,阿姨和我也熟悉了。当她得知我还是个学生时,每次我去,她都找出最新的报刊让我读,从站着看到坐着读,偶尔还会让我给她顶会儿岗。这差事我自然乐此不彼,不仅可以多读会儿报刊,还帮了阿姨的忙。她也很有情有义,好多时候,我买的报刊都打了折呢。</p><p class="ql-block"> 报刊读得多了,我不仅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而且知识视野也开阔了。那三年,几十篇文章登上了国内报刊,散文《接到入学通知书以后》还入选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中师单元练习优秀习作评点》一书。我不仅被评为学校的优秀通讯员,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而且还成了“小名人”。</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我教了三年书后调入了县委机关工作。机关里自然报刊很多,但缺少了文学报刊。那年,县里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街道两旁的阅报栏和报刊亭如雨后春笋般又多了起来。那时候,家里已经通了闭路电视。每周我到报刊亭除了读点报刊外,就是买一份《河南广播电视报》。有了这份报纸,我更是喜爱有加。不光上面有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安排,更重要的第一版每期一篇杂文或评论,那文笔犀利、功底深厚,真的让我羡慕不已。优美的语句词语、文章或者生活小常识我除了用笔记本记下来外,还剪辑了好几本剪贴本。也就是这份报纸成了我经常光顾报刊亭的理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纸质的报刊渐渐被冷落了。人们想看什么,互联网上一搜方便快捷。玩手机和电脑的人多了,报刊亭却越来越少。前几天到市里出差,我又见到了百货楼东的那家报刊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他说这个亭子的主人已经更换了好几轮了。这年月,不仅报刊的利润低,而且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经营不好还赔钱呢。报刊亭除了报刊外,多了冰柜、饮料和诸多的小食品。看着门前日渐冷落的报刊亭,我在庆幸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多了一份留恋和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