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云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别过夏花绚烂,迎来秋叶静美。9月17日清晨,莒县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在李守卿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2021年莒县小学数学一年级“幼小衔接”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落实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政策”,切实做好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p> <p class="ql-block"> 会议开始由张海花校长作《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真实成长》开场报告。张校长首先带领老师们认真解读《山东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方案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不应该以部分儿童超前掌握的知识为起点,而应结合全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基于具体的学情,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开展教学。</p><p class="ql-block"> 接着张校长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详细地说明了一年级数学“零起点”教学的标准,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以及教学要求。</p> <p class="ql-block"> 最后,张校长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编排特点以及教学建议五个大方面,对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张校长结合具体实例,图文并茂的从各角度对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作了详细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结合教材编写特点,张校长给老师们提出了五条教学建议。一要灵活设计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二,要重视知识关联,做到举一反三;三要应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四要,教学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突破教学重难点;五要,科学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 张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老师们对一年级数学教材有了更清晰更深层次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一小的张晓凯老师解读了第一单元《准备课》和第二单元《位置》。第一单元的内容有《数一数》和《比多少》,张老师提出《数一数》这节课主要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第二单元《位置》,要注重利用比较规范的语言简单描述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 三小的孟庆美老师对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进行了通研。孟老师主要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孟老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除了分析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方面的基础,还预测了本单元可能出现的易错点。跨单元知识编排方面孟老师从自然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纬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接着,孟老师展示了《1~5的认识》课时备课。孟老师首先解读了本课教材,然后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四个方向进行了介绍。孟老师根据之前单元备课设计了六个层次不一样学生活动,本节课不止要教会学生熟练认读写5以内各数,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p> <p class="ql-block"> 五小张庆珍老师对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进行解读。张老师指出教师要设计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直接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四中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和区别,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进行区别。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认识到他们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逐步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哪些物体与这些形状相同,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p> <p class="ql-block"> 青岛路小学张修霞老师主要从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来分析《6~10的认识加减法》,特别指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单元重要目标之一,需要学生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并阐述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三中小学部潘光华老师解读了第五单元《加法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两个课时。第五单元的内容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潘老师提出《加法解决问题》这节课主要教给学生连加的方法;连加的计算顺序和1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并能从具体情景中找出怎样运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运算。《连加连减》的教学主要渗透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连减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建立运用连加连减的数学思想。潘老师注重利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书写来规范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对待“连加连减的问题”,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应从实际出发,由易而难的深入教学。</p> <p class="ql-block"> 一上午的培训,不知不觉就结束了,紧张充实而又意犹未尽。丰富的内容,透彻的讲解,让我们对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至五单元的单元、课时解读,是我们明确了教学方向,学习了很多教学技巧。</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培训,将会是我们教学生涯的助力。张校长的专业引领和几位专家的精彩解读,让我们不再茫然,接下来的教学我们信心十足,我们一年级数学团队也必将以此为基点,继续钻研,通力合作,助力孩子真实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