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晚上临睡前,儿子把《伊索寓言》拿给我,让我给他讲里面的故事。恩师说春天看过的书,秋天再看时感受也不一样。是冥冥之中自有感应吗?本来,按照惯性思维,我应该告诉他“都几点了还听故事,明晚再听吧,快点睡觉吧,养足精神明天还上学呢”。</p> <p class="ql-block"> 犹豫了三秒钟,我把故事书翻开,很不走心的读了一个,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儿。</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遇到好词好句,我跟他说要注意阅读中的词句积累,积累就是要你首先背下来,然后再多琢磨,看看以后怎么活学活用。</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故事,《老鼠报恩》,第一句话读完,我问他,刚才我说的那句话,你能回答一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他想了想,事件描述的不够准确,其余的信息都对。讲到“就凭你这个小东西,将来怎么报答我?……狮子虽然没把小老鼠放在眼里,但是他的不杀之恩却被小老鼠记住了”,我问儿子,这说明了什么?儿子说,小老鼠善良勇敢啊。不对,你想想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儿子没想明白,我告诉他一是狮子不相信老鼠将来能够报答它,二是小老鼠身上拥有着重要的品质:知恩图报。后来当读到“老鼠用尖利的牙齿三下两下就把绑着狮子的绳子咬断了”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个词你觉得好?儿子毫不犹豫的告诉我,“尖利”。我说不对,是“三下两下”,你想想这四个字用得多么生动,对比了之前狮子觉得老鼠没有什么用,而老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狮子的燃眉之急。儿子似有所悟。</p><p class="ql-block"> 在读完第三个故事的时候,思绪一下子飘到了老远。电光火石之间,想明白了之前焦虑孩子一年下来书读得不少,可就是看不到“长进”的问题。并不是他没有长进,而是在他的阅读生活中,妈妈的手放得太彻底了。我可曾像现在这样逐字逐句的帮着解读过?我可曾和他一块儿分析词语的妙处所在?我可曾在孩子囫囵吞枣的时候,把书中的营养掰开了揉碎了,让他精细化阅读,合理化吸收?因为没有,所以焦虑,这就是因果之间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 睡前最后一个故事,我把选择权交给了他。儿子挑选了《小偷和他的母亲》。这个异常溺爱孩子的母亲,当孩子把同学的写字板偷着放进自己书包里时,她夸奖孩子真能干;于是有了第二次,孩子拿人家外面晾的衣服,她不仅夸奖,还抱着孩子亲了一口;孩子长大变成惯偷和大盗,被判死刑前,提出想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到这里,故事并没有讲完,我问儿子“如果你是那个小偷儿子,你想跟你妈妈说什么?”儿子说,我会告诉妈妈,你以前不应该在我偷写字板的时候表扬我,以后你不要再这样了哈。我反问“儿子,故事里的小偷马上就要死了,他的人生还有以后吗?”儿子似有所悟,他说我会告诉妈妈,是你不对的表扬让我现在马上就要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接着往下读,小偷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恨恨地说“当初我偷写字板的时候,如果你狠狠地揍我一顿,要我改正,我还会继续偷下去吗?我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吗?”</p> <p class="ql-block"> 童话故事讲完了,讲故事人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教育,陪伴,高质量陪伴、小故事大道理等关键词,从脑海里一一闪过。</p> <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妈妈的作用真的太大了。有时候,我们埋怨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会,我们心里想的是谁家的谁谁谁,多么优秀”。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作为妈妈,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称职吗,可以称之为“优秀”吗?当我们对孩子拳脚相向、言语奚落的时候,我们想没想过,如果自己是摄像头,目睹着这样一个妈妈的形象,我们会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过去,总觉得明明我就付出了很多,可在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啊,是不是换做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呢?这一刻,我深深的明白了,不是孩子的问题,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我还没有扮演好,“妈妈”这个角色。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着,可是眼前的妈妈,拿什么来提升自己?8年的时光,比起做过的,已然错过很多了。</p> <p class="ql-block"> 陪伴永远不是单向输出。四个故事讲完了,故事外的故事还在继续着。谢天谢地,当我们领悟的时候,不用为了无法逆转的遗憾而悔恨着什么;谢天谢地,没有拒绝孩子的请求,否则,我还是以前那个总觉得自己尽力了,却也总是使不对劲儿的妈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