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鴷鸟在浐灞会展公园一带每年现身已经有些年头了,这种国内数量超百万只的普通啄木鸟类鸟种却始终是西安观鸟人目中的过客旅鸟,在西安出现也算稀罕鸟类。文献资料介绍它的夏侯繁殖地在长江以北的华北、华中以及东北,越冬地在藏南、海南等地,迁徙时经过西北。 ▲ 然而,自8月13日有鸟友在刚进入工程收尾的会展公园湖中心岛,记录到第一只蚁鴷,到目前蚁鴷鸟在浐灞的活动停留已经超过了一个多月。期间,从9月2日起更多鸟友投入对蚁鴷的持续观测后,在公园又陆续发现了蚁鴷的雏鸟,以及在中心岛上活动的疑似小鸟。 ▲9月3日会展公园湖心岛记录到蚁鴷,疑似雌鸟。距离五十公尺以上。 ▲9月6日鸟友大鱼在会展公园湖边拍到的蚁鴷雏鸟。 ▲ 蚁鴷在西安实现繁殖了吗?雏鸟的出生地是哪里?资料介绍蚁鴷是5至7月繁殖,9-10月迁离繁殖地,怎么8月中就在正闷热的西安现身了?旅鸟在一个区域的过境滞留期超过一个月属正常吗?今年的蚁鴷鸟给鸟友们留下了诸多疑团。 <p class="ql-block"> ▲会展公园自去年拉开的大面积施工直到前不久才撤除围档,没能较早的介入观测使今年观鸟缺少了足够的观测证据,这些疑团只剩下去推测。明年希望能有惊喜。</p> ▲改造后的公园,保留了原来的湖心岛,这也是蚁鴷鸟每年到此活动的主要区域。 ▲蚁鴷,拉丁文学名是Jynx torquilla,也叫欧亚蚁鴷,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蚁鴷亚科的一种动物,英文名称是Eurasian wryneck,命名时间是Linnaeus;1758,命名人为Carl。(自网络资料) ▲蚁鴷小型鸟类,体长16-19cm。额及头顶污灰色,杂以黑渴色细横斑和具灰白色端斑。上体余部灰褐色,两翅沾棕,均缀有褐色虫蠹状斑。枕、后颈至上背具粗阔的黑色纵纹,并杂以渴灰色,形成姜形大块斑。肩羽、三级飞羽亦具黑色纵纹,羽缘具白色斑点,外侧飞羽淡黑褐色,外侧具淡栗色方形块斑,内侧具一系列灰棕色三角形斑块。尾较软,末端圆形,颜色为大理石银灰色或褐灰色,具3-4道黑色横斑,缀以黑褐色横斑和虫蠹状斑。嘴直,细小而弱。耳羽栗褐色,杂以黑渴色细斑纹。颈、喉、前颈和胸棕黄色,向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密杂以黑褐色细横斑,在腹和下胁斑较疏,且变为矢状。尾下覆羽棕黄色,具稀疏的黑褐色横斑。幼鸟和成鸟大致相似,但体色更暗,幼鸟尾羽淡灰色,具宽的黑色端斑,尾下覆羽为黄灰色。(自网络资料) ▲蚁鴷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开阔的疏林地带,尤喜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有时也出现于针叶林、林缘灌丛、河谷、田边和居民点附近的果园等处。(自网络资料) ▲蚁鴷除繁殖期成对以外,常单独活动。多在地面觅食,行走时成跳跃式前进。飞行迅速而敏捷,常突然升空,后又突然下降,行动诡秘。栖息时多栖落于低矮的小树或灌丛上,也能直立于树干上,良久不动。它可以用爪抓住树干,斜向移动。虽然蚁鴷很多时间在树枝上度过,但有时栖息在低灌木和草地上。因其体色与地面枯草或沙土相似,容易隐蔽,常闻其声,不见其踪影,故又有“地表鸟”之称。头甚灵活,当受到惊吓时能向各个方向扭转,故有“歪脖”之名。繁殖期间鸣叫频繁,鸣声短促而尖锐,其声似“嘎-嘎-噶”。蚁鴷有极为特别的采食装备--舌头,以捕捉地面或树洞里的蚂蚁。当蚁鴷寻得蚁洞的时候,便将舌头伸进蚁穴中,然后像将蚂蚁黏住,再拉出。这是普通啄木鸟舌头的特性,蚁鴷的舌头非常长并长有刺毛,加上嘴基唾液腺分泌的胶状黏液,覆盖舌面,只要轻轻接触猎物,便可容易地将它们生擒。食性主要以蚂蚁、蚂蚁卵和蛹为食,也吃一些小甲虫。(自网络资料) ▲蚁鴷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暂时没有灭绝的危险,2009年全球蚁鴷总数约3550000-15600000 ,其中中国约有1000000 只,虽然无危物种,但从1970年至2010年总数呈下降趋势。(自网络资料)<br><br><br> ▲蚁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无危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自网络资料) ▲蚁鴷长舌黏住蚂蚁吞食的瞬间。 ▲善于伪装术是蚁鴷鸟的一大本能。 <p class="ql-block"> ▲它的羽色总能在变幻无常的光影与色温下与环境色调协调一致。</p> ▲蚁鴷的整体羽色显杂乱,胸前的褐色横纹很漂亮。 ▲舒展的尾羽打开的瞬间很健美。 ▲蚁鴷起飞的速度较快,飞版相机设置需要2000/1秒以上。<div><br></div> ▲经常会在树上或草地站立休息。 ▲蚁鴷的绰号叫”歪脖子“,在观察觅食时头部可扭转180度。 ▲雨特大时也会在较茂密树荫下避雨。 ▲领地意识强,对争抢食物的同类坚决驱离。 ▲奋起驱赶同类。 ▲在遮雨处梳理羽毛。 2021年9月2日至16日记录于西安浐灞会展公园。感谢鸟友川月、大鱼等提供照片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