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耘者的美篇

暮耘者

<p class="ql-block">窗前那几棵石榴树</p><p class="ql-block">又到了周日,开着车,一路归心似箭。</p><p class="ql-block">回老家,不为别的,就是为看看窗前那几棵石榴树发芽了没。</p><p class="ql-block">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比往年冷。学校里楼前的那几棵石榴树,直到现在已近谷雨,还没有发芽的意思。折一折树枝,“咔吧”一声,露出没有一丝水份的白茬。</p><p class="ql-block">“死了!”同事不无惋惜的说。</p><p class="ql-block">此刻我的心,象被别人揪了一把。</p><p class="ql-block">“莫非老家的那几棵石榴树也冻死了?”</p><p class="ql-block">“不会,不、不、不会的!”</p><p class="ql-block">我心里默默的祈祷着。</p><p class="ql-block">去年头入冬,老伴已把那几棵石榴树的树杆用棉布裹得严严实实。</p><p class="ql-block">“每年都是这样,都能安全过冬!”</p><p class="ql-block">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唠叨着。</p><p class="ql-block">看着汽车标时速的表盘指针已指向70迈车。公路两旁村,似离弦的箭一般向后倒去。</p><p class="ql-block">可我总感觉车象蜗牛一样爬。</p><p class="ql-block">“慢点开!”老伴略带埋怨的口吻,又一次回啊在我耳畔……</p><p class="ql-block">终于到家了。</p><p class="ql-block">我急急忙忙打开紧锁的大门,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庭院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不祥的景象:那几棵石榴树,没有一丝生机,兀自立在窗前。</p><p class="ql-block">顿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用手折一折那细小的枝条,“咔吧,咔吧!”</p><p class="ql-block">心里冷得象进了冰窖……</p><p class="ql-block">往年这个季节,石榴树已披上浓郁的绿装,枝丫间已有不少象小葫芦一样的花骨朵。</p><p class="ql-block">到了五月份,满树的石榴花红红火火,真的让人很陶醉。</p><p class="ql-block">而今年,灰色的枝干上挂满了尘土……</p><p class="ql-block">近几年,石榴树到了丰果期,每年都要摘几大箱子了黄澄澄的大石榴。送邻居,赠亲友。本也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每到秋收的季节,最高兴的还数小孙女,还没等石榴熟透,她就嚷着闹着要吃石榴,不得已,老伴赶忙拿来剪子,剪下一两个哄着她玩。</p><p class="ql-block">“哎,老头子,你看这树杆上,出了小嫩芽芽!”</p><p class="ql-block">老伴惊喜的喊到。</p><p class="ql-block">哎呀,还真是的,靠底下的树干上长出了一撮撮紫红色的小芽芽。</p><p class="ql-block"> 蓦地,我心里家敞开了一道缝……</p><p class="ql-block">赶忙拿来锯子和剪刀,把死去的树冠去掉,只留下带着紫色小芽芽的树干。</p><p class="ql-block">晚上我做了一梦,石榴树又开满了红彤彤的喇叭花。</p><p class="ql-block">到了秋日,石榴树上又缀满了金黄的大石榴。</p> <p class="ql-block">子牙河畔油菜花</p><p class="ql-block">一一贾宝元 </p><p class="ql-block">早就听同事说子牙河畔的油菜花景象壮观。于是心中就有了一份期许,总想亲身到哪里去看一看,去亲眼目睹一下那份美好。</p><p class="ql-block">正是芳菲四月天,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献县城北的子牙河畔,此时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远远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金黄金黄地,恰如金波翻滚的海洋,又似一块铺在大地上的金色的地毯。那宏大的景色,磅礴地气势,让人顿生感慨。 </p><p class="ql-block">我们徜徉于花海之中,金灿灿的油菜花扬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好像在用这种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附身撷取一朵油菜花,仔细端详,猛然发现原来一朵油菜花由四片叶片组成,而且叶片两两相对,叶片的形状似扇叶形,看着看着,那朵油菜花仿佛变成一个个小风扇,嗡嗡的旋转起来。四片叶片的中间是花蕊,花蕊也是金黄的颜色,它们从叶片中探出小脑袋来,好像是窥探这个充满神秘的世界。一枝花茎上有十几到几十朵花不等。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半开未开,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女郎。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像待字闺中的少女,一幅羞羞答答的样子。一枝花茎上几十朵花,组成一个大家庭,这些花朵就是这个家庭的小姐妹,它们有的紧紧的凑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悄悄话。有的表情严肃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开着一次什么重要的会议。有的在和小蜜蜂,花蝴蝶做着游戏,无忧无虑的享受着大自然给予它们一切,清风,阳光使它们陶醉。 </p><p class="ql-block">微风徐来,花海里金波荡漾,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我禁不住深深的呼吸着,那味道甜甜的,香香的……</p><p class="ql-block">嗡嗡……”哦,一群群小蜜蜂也不失时机的在花丛中忙碌着,它们一边唱歌,一边采蜜,它们是那样悠闲和惬意。五彩斑斓的蝴蝶也在繁花嫩叶中翩翩起舞,它们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 </p><p class="ql-block">花美,蜂忙,蝶舞,这不是一幅美轮美奂画面吗。此时我有一种遗憾油然而生,假如我是一位丹青能手该多好呀! </p><p class="ql-block">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古人一首诗: </p><p class="ql-block">题油菜花 </p><p class="ql-block">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p><p class="ql-block"> 怀志弗争菊妹宠,只期岁岁籽丰盈。 </p><p class="ql-block">这不正是对油菜花品质的最好写照吗? </p><p class="ql-block">我爱这金灿灿的油菜花。更爱它那不争宠,乐于奉献的可贵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往年与油菜花相关的文章:</p><p class="ql-block">醉美献县油菜花田</p><p class="ql-block">北环大桥下,一片油菜花</p><p class="ql-block">今日分享-献县万亩油菜花~美~</p><p class="ql-block">明年春游哪儿也不去,就来献县看油菜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醉仲思枣</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农谚说的一点都不错,正是金风送爽的季节,家乡的金丝小枣像红宝石一样缀满枝头,那一树树,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枣让人看了禁不住心痒难挨,垂涎欲滴。恨不得立马摘上几颗捂到嘴里……</p><p class="ql-block">献县金丝小枣,又名仙枣也叫仲思枣。据说是南北时期的献县人刘仲思所育。</p><p class="ql-block">当年,刘仲思听说河东猗氏县有一种奇异的枣,果实像鸡蛋一样大,果皮薄,肉鲜美、晒干以后容易储存。于是他长途跋涉去该地寻找,果不其然,发现一种奇异的枣,当地百姓称之为“羊角枣”,果实长四至五寸,酸甜味足,可以生食,但晒干以后则干瘦少肉。仲思带回几株枣树幼苗,经辛勤培育,有一部分成活。所结的果实,虽酸甜甘美但个头小,东城人把它称之秦椒枣。秦椒枣生长时极易被虫蛀蜂咬,晒干虽剩皮包骨却极耐储藏。仲思满怀希望,将原当地枣与秦椒枣成对种植,两颗枣树比肩而生。等到二年后,将两树干的内侧各剖去一半,然后合并为一株,用布条扎紧,用蜂蜡密封。当年仅仅成活了一棵,该树一半长原地枣,一半长秦椒枣。等到年开始明显变化,两种枣树的特性相互浸染,七年以后后逐渐合二为一。</p><p class="ql-block">一个新的枣树品种出现了,枣形明显变小,果长在一二寸之间,果皮细腻,颜色紫红,果肉入口给个一种温润、甜美的感觉。于是人们争相引进种植。</p><p class="ql-block">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隋大业二年九月,信都郡守选仲思枣400粒进贡朝廷,隋炀帝亲自品尝并分赏群臣及后宫。群臣、后宫妃嫔、太监们品尝后赞不绝口。于是仲思枣的绝佳品味誉满天下,成为众多果实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色泽美观,核小肉丰、金丝绵绵、甘露可口,营养丰富,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是很好的滋补食品。。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五谷加小枣,赛过灵芝草”。金丝小枣一直被誉为传统的上等滋补佳品,有“日食仨枣,长寿不老”之说。</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除了具备上述营养价值以外,他还具备丰富的药用价值。</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可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贫血等病症的功能。产妇食用红糖煮小枣,或用小枣熬成小米粥、糯米粥,可以大大加快身体的康复。中医学认为:金丝小枣具有益心、润肺、合脾、健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美容美颜、调百药、解药毒、助十二经等药用功效。</p><p class="ql-block">大业四年,刘仲思孙女17岁时上得了一种怪病,面色恍白,头昏眼花,皮肤散发着一种腐败酸臭的气味,正值婚假年龄,没有媒人登门提亲,她心里烦闷,几次寻死未果。一家人也愁眉不展。整日哼唉叹气。万般无奈,刘仲思斟酌选择仙枣果肉、桂枝心、白瓜子、松树皮放在一起研成碎末,制成蜜丸,服食三个月,孙女面色如玉,身泛香气,人称香姑娘。又取仙枣粗皮烧研,新打来井水,枣皮与霜桑叶同煎煮,澄清洗目,每日洗三次,没有出一个月,眸如秋波,如同天仙。</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不但生食味美,而且经过各种加工,还可以制成美味可口的传统甜、粘食品,枣粽子、枣粘糕、枣切糕、枣花糕、龙卷糕,以及日常吃的腊八糕、腊八粥等,还可加工制成蜜枣、醉枣、枣汁、枣酒、枣香槟、枣罐头等。都是人们喜餐之食。</p><p class="ql-block">相传在1737年秋,乾隆皇帝到沧州一带狩猎,途经献县,见路边风摇枣树,果实累累,顿时喜上眉梢,上前摘枣一枚,开时金丝闪耀,吃在口中甘如含蜜,喜言道:“沧州自古草泽之地,然金丝小枣风味殊佳,如是者鲜矣?”</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金丝小枣到现在己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献县劳动人民的多年培育,不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在原来的基础又培育出很多优良品种,有大长身,小长身,大圆身,小圆身、无核枣等品种。</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皮薄、核小、肉厚、营养丰富,不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饮誉国际市场,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法国、美国、新西兰、瑞士、加拿大和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是献县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粮间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金丝小枣已成为献县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金丝小枣之乡。献县的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1999年北方六省市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金风飒飒,玉树摇曳,红色玛瑙缀满枝头。家乡田野枣香飘溢……</p><p class="ql-block">金丝小枣,这一古老的果树品种,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已成为家乡对外向开放的一个窗口,成为人们了解献县的一个名片。</p> <p class="ql-block">小流屯村的故事(之一):俺村药铺和</p><p class="ql-block">一疃、二街、两台、一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组成小流屯村的几个自然村。这几个自然村的全称是:前街、后街、后疃、朱台子、张台子、西南庄。</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流屯就有“人过三千,地近一万”的说法。据说在献县属于第一大村。</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小流村,在远近也是非常有名的村子。因为村子大,能人也多。今天跟大家唠一唠村里的“药铺”和那些“先生”们。</p><p class="ql-block">从记事起,就记得村里有个卫生所,那时我们村的乡亲,管卫生所不叫卫生所而是叫药铺,生病了一般都是说到药铺里去拿点药。家里有病人病得厉害,家里人就到药铺请先生。对,乡亲们管医生不叫医生而是叫先生。</p><p class="ql-block">提起小流屯的药铺,有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甭看叫药铺,但它的规模可不小,无论从医疗技术来讲,还是从规模来讲,比公社卫生院都强许多。原来小流屯的大队部(现在叫村委会)座落在小流屯中心街街北,一拉溜十来间卧砖到底的大砖房,都是锃光瓦亮的玻璃窗玻离门,屋内的墙粉刷的洁白耀眼,这些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在五六十年代,乡亲认为那就是金銮宝殿了,因为乡亲大多居住的是窗户上糊着纸的活风漏气小破屋子。</p><p class="ql-block">这十来间房,大队部占三间,供大队的干部门办公用,剩下的那五六间就是药铺了。</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的药铺非常讲究,药铺包托药房、诊室、住院部。</p><p class="ql-block">药房里,靠周遭墙摆放着净是小抽屉的药厨,小抽屉里放着各种中药。靠药厨下面放着碾药用的药磁子。</p><p class="ql-block">当屋中间放着一个圆型的分层而且各层都能转动的药柜,各层的柜子上放着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西药。</p><p class="ql-block">药房用一道节山墙和诊室隔着,节山墙上开了一个窗口是患者抓药的地方,药房里对着抓药窗口的下放着一张红漆桌子,桌子上放着一杆小枰(实际上叫等子)是用来称中草药用的。</p><p class="ql-block">诊室是一大一小两间,大间有两间屋子大。里面放几张很讲究的大办公桌,医生就坐在这里给人瞧病。</p><p class="ql-block">住院部是一间普通的屋子,里面放了几张铺着白床单们单人床。说是叫住院部,实际上大部分时间用来给病人打针时用。有外村来看病的,道又远,村里又没亲戚,就住在这里。需吃饭到外面小餐管去吃。主要是为了放便病人。</p><p class="ql-block">药铺给人的印象很干净,很整洁。进了药铺,除了药香,就是来苏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子,放学时路过药铺,总要上这里玩上一遭,闻着各种药香和来苏水味,看着先生眯着眼给病人把脉,听着小孩打针时哭闹声。总觉得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说完了药铺,再说说那些受乡亲尊敬的先生们。</p><p class="ql-block">药铺里的先生有十来个,但最出名的当说是看妇科的张先生和看小儿科的李先生。</p><p class="ql-block">张先生,乡亲们称其为张福荣,实际上人家的雅号叫张敬颜。人家张先生家世代为医,书香门第,弟兄几人都是先生,他是老大,得了祖上真传,所以看妇科病医道最好。后来听大人告诉,无论妇女得了什么妇科病,抓张先生开的几副中药,吃了准好。尤其是月子里的病,年轻人月子耐不住寂寞,如果行了房事,那是准死没逃的。据说有一对夫妇就犯了这方面的糊涂,等把张先生请到家,女人已昏迷不醒,张不开嘴了,眼看着人就不行了,张先生把脉完毕,赶紧开了一副中药,叫主人赶快熬制,撬开病人的嘴,愣是灌了下去。病人奇迹般的活了回来。主人感动的给张先生下了一跪,感谢张先生的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张先生这一辈子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可以他家庭出身不好,在文革时期也遭了不少罪,经常挨批挨斗,扫大街……</p><p class="ql-block">就是到外地出诊,无论多晚,无论病人家属多么诚恳挽留,他也不敢吃人家一顿饭。不然回来不知要批斗几回呢。</p><p class="ql-block">身怀绝技,也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张先生因为心寒也没把他的独门绝技传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p><p class="ql-block">说完了张先生,在说说李先生,李先生雅号李凤刚,按现在来说当推是小儿科的专家。小孩子生了病,在别的医生那里怎么也看不好。到他那里开几包药,或是打一针,准好。别的医生服气,乡亲也信服的到了家了。就因为这,他美名远播,就是住在城里的人们,守着大医院不去,偏要颠簸上几十里来找李先生给孩子瞧病,春秋冬夏,风霜雨雪都阻挡不了他们的求医路……</p><p class="ql-block">听人们说,李先生抗战时期参加了八路军,枪林弹雨,风餐路宿,不知有多少回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随大军南下,这时的他已是营级职务,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然后回到了家乡,苦心钻研祖上留下医书。人家脑子好,干什么都是好样的,尤其在小儿科那真是有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不光在医学方面成就高,人家在小流屯还算得上是社会贤达。据老人们告诉,那时李先生家家境富裕,抗美援朝时期,他主动向国家捐现了很多钱财。受到政府表彰,也更加使多亲们佩服。</p><p class="ql-block">因为有这两位名医,所以使得小流屯在周围百八十里地闻名。甚至几百里地慕名投医也不乏其例。</p><p class="ql-block">虽然两位老先生都已仙逝,但他们留下悬壶济世的医风,他们普渡众生的品行影响着小流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p><p class="ql-block">人们时常在茶余饭后向后人们讲述他们那此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比起现在的天价医院和天价药,人们特别怀念村里的那个药铺和那些先生们,因为那个年月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吃药看病真的不需要花什么钱。有歌谣为证: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花钱,连服八天药,根制永不患。</p><p class="ql-block">先说到这里,等有时间我在接着讲俺村里那些迷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原来俺村叫长丰乡</p><p class="ql-block">贾宝元 </p><p class="ql-block">提起俺们村献县人差不都知道,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一是俺们村是献县数一数二的大村,说其大,一是人口多,二是面积广。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乡政府(原来叫公社)所在地开万人大会时,俺村的书记在大会上发言就说俺村“人过三千,地近一万”现在究竟有多少人俺没统计过,反正不止这个数。</p><p class="ql-block">二是:俺村出名医,打从俺记事起,就知道俺村有妇科医生张敬颜,据老人们说女人若是坐月子落下病,不管有多厉害,只要人有一口气,撬开牙灌了张先生的汤药就能救活。可惜,张先生那时成份不好,精湛医术没传下来。另一位医生是李凤刚,老爷子才过世不久。据说小孩不管是拉肚子,还感冒发烧,在李先生那里拿上两天药吃了保好。值得庆幸的是老爷子的独门绝技传给了他的小儿子李玲生,儿子的医术比老爷子一点也不差,看病的人每天要从四五点钟去排队,直到吃上十来点钟才结束,那叫一个“忙”。</p><p class="ql-block">就因为这两个原因俺村在献县乃至在沧州、衡水都出名,别看俺村在献县、武强、泊头的交界地儿,实属献县的西南“边陲”,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俺村的“知名度”。在周边,不管是老头儿、老太太,还是大姑娘小媳妇儿,一提俺村都知道。</p><p class="ql-block">说了半天,还没告诉你俺村叫什么名字呢,嘿嘿,大概我不说你也猜出来了吧?对,叫“小流屯"。一提这名字,俺就觉得亲,也自豪,甭看俺村眼下是个穷大村,很破烂,但不是有那么句话嘛“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毕竟那是生俺、养俺的家乡热土,那里有俺的白发爹娘啊,还有帮俺,亲俺的父老乡亲不是。</p><p class="ql-block">听老人们说俺村的乡亲也是在“小燕王造反”之后迁到这里来的。</p><p class="ql-block">那么“小燕王造反又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原来朱元璋头死之前,因为他的大儿子早已过世,按封建传统习惯就把君位传给了他的大孙子朱允文。这下可气坏了他的四儿子一一燕王朱棣。朱元璋死后,朱棣早就有不臣之心,暗地操练兵马准备有朝一日挥师南下夺权。偏偏在这个时候朱允文察觉了朱棣的不规行为,身边的谋臣给他出主意让他“削藩”。风声传到北京,朱棣何其精明,马上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挥师南下夺他侄子朱允纹的天下,路过沧州这一带时,这里的百姓受“忠君”思想的影响,自动组织起来拿起各种武器和农具进行抵抗,结果燕王的队伍楞生生没从这里过去,只好向东在海上乘船才到了南京,夺了朱允文的皇权之后,派大军前来报负这里的村民,这里的村民遭了殃,几乎所有村庄都被杀了个精光,据说也有侥幸留下来的村庄,说是当朱棣的大军赶到这些村庄时正好有大雾看不见。这些村庄逃过一劫。村民也免遭一难。现在在沧州一带凡是叫“×家雾”的村子就是那场劫难留下来的。村民也是原来的村民。有人说原来村民跟我们这些从山西搬来的村民不同之处是看小脚趾盖,说原来村民的小脚趾盖是整个的,搬来的村民的小脚趾盖是两瓣的。我还真的看了看自己的小脚趾盖,的确是两瓣的。可原来的村民是不是整个的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传说嘛。</p><p class="ql-block">接着前面的话茬,俺村的乡亲在明朝初年移民到这里。听老人们说,起初立村的是胡、王、贾、黑几姓,后来搬来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村落,有了村落得有村名呀,于是几个老祖宗一商量,看这里土肥水美,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起个吉祥的名子就叫“长丰乡"吧。</p><p class="ql-block">于是俺的始祖就在“长丰乡”这片热土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长丰乡周围也有了邻村,村西三里仝姓家族立了村叫小漳。两村乡亲相互往来,联姻结亲。这且不表。</p><p class="ql-block">话说长丰乡也不知在明朝哪一帝,出了个美人,被宫里选去做了妃子,深得皇帝宠幸,长丰乡的乡亲也跟着脸上有光。</p><p class="ql-block">可是这位娘娘家有个哥哥不是个东西,仗着妹子势力在村子里横行霸道,抢地占房还不算,后来竟发展到抢男霸女,谁家大姑娘长的好他要睡,谁家取了新媳妇儿,他得睡头一宿,这可气坏众乡亲,气是气,可敢怒不敢言呀。后来这家伙越来越放肆,越来越猖狂,不但睡人家的新媳妇,还要当着人家的男人睡,这下可算遭到头了。有一天夜晚,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他半夜睡完人家新媳妇儿回家,刚来到家门口的枣树下,突然从树后打来一闷棍,正打在脑袋上,登时脑浆四溅,倒地身亡。</p><p class="ql-block">娘娘哥哥被打死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很快传到了娘娘耳朵里,娘娘一听也不分个青红皂白,哭个死去活来,之后撒泼打地要皇上为他哥哥报仇,皇帝也是个昏君,不问缘由,发一道圣旨,派一路兵马前来剿杀。长丰乡的乡亲面临一场灭村之灾。此话不表。</p><p class="ql-block">话说小漳村此时出了一位能人,官做到了知府,人称仝知府。仝知府得到了皇帝派兵来剿灭长丰乡的消息,心急火燎,马上派心腑骑快马前去报信,并再三嘱咐让长丰乡赶紧改村名叫“小留屯",并说如果大军到来就死口咬定该村叫小留屯,大人小孩一定要砸打死口风,不能说错。送信人快马加鞭赶到长丰乡,找到村里主事的人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一说,村里主事一听也慌了神,光慌也没用呀,冷静下来之后,分头去按知府大人的交代去布置。这里暂且不表。</p><p class="ql-block">话说娘娘派来的大军经过几十天的跋涉,来到长丰乡,正是清早,在村口遇到一个背着粪筐拾粪的老者(这正是村里主事的人),于是打听长丰乡还有多远,老者心里一惊,赶忙故作镇定地说道:“哦,长丰乡呀,听说过,年轻时我到那里买过牲口,往南大约有三百里地吧。"官军一听,赶紧催促队伍向南而去。后来这伙官兵是如何交的差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从此"长丰乡"改成"小留屯”。后来随着历史的延袭,不知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小流屯"。</p><p class="ql-block">但人们忘不了好心的仝知府,后来据传说仝知府被歹人杀害,丢了脑袋,于是小流屯与小漳村民自动筹款给仝知府铸了个金头,说是金头实际上是铜头。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钱,给知府大人铸金头,但这也恰恰说明老百姓的爱戴之心。</p><p class="ql-block">后来文革时期一些利欲熏心造反派挖开知府大人的坟墓,试图找到金头发笔横财,也无果而终。</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在六十年代,因俺村交公粮超过一百万斤县里试图让改成"百万庄",但是不知村民出于什么心里不认可,也没叫起来。</p><p class="ql-block">至今俺村还叫“小流屯"。但小流屯的父老忘不了“长丰乡"这个名字。她毕竟是俺们的祖先留给乡亲们的。她即是一种文化传承,也蕴含老祖宗那种“除暴安良"精神实质。这正是:</p><p class="ql-block">洪桐迁来长丰乡,</p><p class="ql-block">繁衍生息代代长。</p><p class="ql-block">除去恶霸惹灾祸,</p><p class="ql-block">难忘知府热心肠。</p><p class="ql-block">作者:贾宝元,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一生别无他好,惟与文字有缘,读书之余也偶有l"涂鸦"见诸报刊及网络平台。</p> <p class="ql-block">芒种时节话刈麦</p><p class="ql-block">贾宝元 </p><p class="ql-block">芒种一到,庄稼人就开始收麦子了。如今过麦收,省事,收割机在地里转上几遭,几亩地的麦子就收完了。人们直接把麦子拉到收粮点一粜完事了。然后叫来播种机把玉米种播上就算过完了麦收了。</p><p class="ql-block">过去过麦收可不像现在这么省心。</p><p class="ql-block">人们从芒种节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准备过麦收了。男人到集市上去买镰刀,磨刀石、叉、耙、扫帚、扬锨,草绳,还要把麦收轧场用的碌碡,拉麦用的车,耕地用的犁、耙,绳套,耩地用的耧拾掇好。</p><p class="ql-block">女人就要把装麦子用的口袋,扎口袋用的口绳儿,筛子,簸箕,草帽子拾掇好,准备过麦收,。</p><p class="ql-block">甭看庄稼人平常过日子省吃俭用,但过麦收时人们大都比平时要“奢侈”一些,每家都要买上一些鲜菜,如,圆白菜,西葫芦等,条件稍好的人家还要买上几十个鸡蛋,割上几斤肉。因为人们知道过麦收太累了,不吃好点怕家人顶不住。</p><p class="ql-block">那时水利条件没现在这么好,浇麦子都是用机器带的真空井浇(也就是人们说的”老头乐“)因为浇得水小,所以一般等不到芒种人们就开镰割麦子了。</p><p class="ql-block">你看吧,天刚麻麻亮,人们套上车,捎上割麦子的工具一一磨得飞快的镰刀,捆麦个子的草绳子,草绳子还要在水里沾湿了。装车用的叉,车上笼绳,为了多装点麦子还要给车绑上样杆。因为起得太早所以大人孩子都还醒盹,迷迷瞪瞪的。</p><p class="ql-block">来到地里,一家子就开始割麦子,一般是大人割麦子,孩子敛铺儿(也就是隔一定距离放一根草绳子,然后把大人割下的麦子放到草绳子上),割到一个阶段,大人就回过之来地敛好的铺儿捆成个子。</p><p class="ql-block">割麦子可不是个轻闲活,不但累,还腰疼,一般人受不了,割一会儿就要直直腰,那个累劲就别提了。虽然脸上累的呲牙咧嘴的,但心里是甜,必竟眼前着粮食要到嘴儿里了。</p><p class="ql-block">等太阳升起一杆子高,天气变得越来越热了,大人就开始套车装麦子,拉麦子了。一般是女人在车上装车,男人在地上用叉叉麦个子往车装,孩子负责把丢落的麦穗捡起来。</p><p class="ql-block">装车可是个技术活,装不好,道上要倒载,翻车,那可就麻烦,大闹的天,半道上一翻车,整车的麦子要重装。这个时候脾暴燥的男人就要骂街,埋怨女人装的不好,女人也着急,觉得委曲,两口子就抬起杠来。</p><p class="ql-block">抬完杠还得一叉一叉地重新把车装好,唉,这比头一次装车还费劲。地上落满麦粒子,还要回家拿条帚,簸箕,筛子来打扫,心里那个腻歪劲就别提了。</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午,太阳毒辣辣的,大地上像着了火,城里工作人已经躲在凉快屋或树荫儿底下乘凉了。可庄人不行,他们要趁热摊场,翻场,打场。光是摊一场麦子,几个人要摊老半天,还要翻腾几个过,晒干了才能轨场。</p><p class="ql-block">翻场是女人的事,这时男人在家喂牲口,稍带歇一歇。等吃过午饭,男人就开始套上磆轧场了。一圈一圈要转上个把钟头,轧个两三遍。这中间女人还偷空把轧过的麦子翻两过儿。以保证把麦粒都轧下来。</p><p class="ql-block">这里还要交代一下轧场工具的变迁,最原始的轧场工具是碌碡,套上牲口拉着轧麦子。牲口短缺时,还要人拉碡轧麦。要不说人承受苦难的伸缩性是很大的,那么热的天,拉着碡一中午,一中午的轧埸,你说有多不容易,关键是打完场还要去地里割麦子。现在的年轻人受一点累,吃一点苦就觉得受不了。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呀!</p><p class="ql-block">后来,轧场使拖拉机,人们就省劲多了。但刚开始拖拉机很少,拖拉机打场卖班,就是你用人家拖拉机打场,你要给人家钱。一般是按钟头论价钱。忙的时候,一台拖拉机背后跟着一大堆等着打场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人们一般都愿趁着太阳正足的时候,把麦子轧完,一是这时打场麦子晒得干,麦粒易脱落。二是轧完场人们还要起场,扬麦子,再把麦子装入口袋。唉,活多着呢。即便是这样,有时要等到晚上才能轧完场,无论多晚人们也要把场打完。因为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去割麦子。</p><p class="ql-block">轧完场,人们还起场,起场时,先要用扫帚圆圆边,就是用扫帚把场边扫一扫,然后用叉起麦秸,头一场一般堆在场边上,因为头一场一边打不干净,麦秸上还有麦粒,等所有麦子都打完头场还要打二过儿,这叫“落扬”。起完麦秸下一道工序就起麦粒,麦粒被裹挟在麦康中,所以堆起来之后,还要扬场,就是借着风力把麦康和麦粒分开。</p><p class="ql-block">扬场可是技术活,老庄稼把式扬场那才叫利落,别看风不大,人家扬出来的那场泾渭分明,麦粒,麦余儿,麦康分的清清楚楚。麦粒装了口袋,麦余儿堆在不碍事儿的地方,等所有麦子都打完了,再晒,在轧。麦康可不能扔,那是喂牺牲口的好饲草。等过完麦收用车拉回家装在棚子里(盛草的屋子)。慢慢喂牲口。</p><p class="ql-block">扬场时,需要两个人,一般是男人扬场,女人打料,所谓打料,就是用扫帚尖把落在麦粒堆上的麦余儿轻轻的扫到一边去,和麦粒分开。这也是个技术活,干不好,麦粒里含有麦余儿,卖的时候降低价钱。所以打料要认真,仔细。尽管戴着草帽子,那麦康呀,灰尘也会钻一身,痒的难受。</p><p class="ql-block">随着杨锨一扬一落,麦粒在空中划出一道金黄的弧线,场上的麦粒堆也在扫帚哗哗的打料声中慢慢增长。刷一一刷一一扬麦声与哗一一哗一一的打料声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在庄户人家心海绵延回响……</p><p class="ql-block">实际过麦收最惬意的时光是晚上看场的时候。忙碌一天的庄户人,吃完晚饭,扛着被窝卷来到场上。这时候孩子们也闹着要跟大人一起去看场,大人一般是不反对的。于是孩子三一群两一伙的在打麦场上追逐打闹,欢声笑语溢满打麦场的夜空。</p><p class="ql-block">被日光暴晒了一天的打麦场余温尚在,但缺少了白天的炙热的感觉,那种热饱含着一种温馨。</p><p class="ql-block">大人们也凑在一起,边吸烟,边聊天 。聊产量,聊品种,聊秋季作物的播种……</p><p class="ql-block">地上人们吸烟时一闪一闪烟火亮光与满天的繁星相映衬,充满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凉风习习,人们聊完天就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大概忙碌半个月左右,麦收已近尾声,一个个麦桔垛像变魔术般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整个麦收期间,人们是不希望老天爷下雨的。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农历五月正是收麦的季节,如果这时阴雨连绵如何收麦,也会造成损失。农历六月,秋季作物正处于苗期正是大量需要水分的时期,所以这时下雨有利于秋季作物的生长。</p><p class="ql-block">收完麦子,人们还要把麦子晒干、入囤。然后再把麦荐地播完种。整个麦收才算过完。</p><p class="ql-block">唉,那时庄稼人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静待花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一一贾宝元</p><p class="ql-block"> 好长时间,我就有一个愿望:等有机会我一定要写一写我养的那些菊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秋末,到集市闲逛,看到了几盆菊花,开的洋洋洒洒,顿起仰慕之心,没有讨价还价的过程,那几盆菊花就到了我家客厅的阳台上。每日上班前,下班后,甚至是周日读书的间歇,我都要到阳台上去欣赏那几盆菊花。每当这个时候,我都陶醉于那淡淡清香之中,恣情纵放的花朵,五颜六色花瓣让我流连不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盆菊花,前前后后开了不到一个月,最后凋谢了。我和老伴决定,把它的根好好收藏,尽管没有怡人的花色,但我们整整一个寒冬,都没有忘记给那几盆默默地菊花浇水。生怕它因干旱而枯萎。翌年,当春风唤醒大地季节来临之时,我便把这几盆菊花的分蘖移栽到庭院中的向阳之处。因为当时还是春寒料峭的季节,所以栽好之后,我在它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石榴树叶,以防它不禁寒风的侵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日回到老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石榴树叶下的菊花,当我小心翼翼的扒开树叶的时候,那一株株菊花,还是老桩依旧,似一个个沉睡的老人,没有一丝生机,我心中顿时凉了半截,开始怀疑自己这么早把它们植入大地,是否适宜。又忐忑是不是树叶苫得太厚,让他们窒息而亡,后悔呀,心中那个后悔劲,不能言表。于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唉……” 妻子听到我的叹息,过来问明原委,扑哧一笑说“你真是个急性子,现在还没过惊蛰,还不到发芽的日子,你呀,你呀……”说着用手指轻轻地杵了我的额头一下。喔,我恍然大悟,心中的担忧消了许多。说话间,时光到了清明,当我扒开树叶时,一阵惊喜像电流一样涌遍全身,菊花根部竟然冒出的一丛丛嫩黄的小芽芽,那娇娇怜人的样子,像刚刚出生小娃娃儿,是那样娇嫩,是那样的弱不禁风,我不敢用手去触摸它,在和煦的春风中,我只能做一位静静观赏者,陶醉于那份新生的欣喜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家进行自来水改造,因为施工碍事,所以我只好把些叶子刚刚由黄变绿的菊花又一次搬家,心中那份不情愿就别提了。一边心中默默的说着“对不起”,一边谨小慎微的从地上挖起那一棵棵幼稚的生命。“这下好了,再也不用过用水如油的日子了。”妻子满脸幸福的唠叨着。我心中也想,我可以尽情的用水浇我种的那些花草了。原先,因为我家离村中吃水的那眼机井远,所以我们家吃水甚于吃油。因为浇花,常常遭妻子的唠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的推移,春色愈浓了,庭院中的石榴树,葡萄树都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可是,那几盆菊花,却不见起色,叶子蔫蔫的,泛着墨绿色。后来竟然有几株枯萎了,我心中狐疑,遗憾,担忧,五味杂陈。妻子埋怨说,是我浇水太勤,我抢辩:“这么干的天,一周浇一次水还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和一些花友聊天,谈到此事,花友很爽快:“老兄,你外行了,现在用的自来水不像原先吃的机井水,这水里添加了很多碱性的杀菌物质,菊花怕碱。你老用这种水浇它,不死才怪呢!”说着花友做了一个鬼脸。我如梦方醒,哦,原来如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用自来水浇菊花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浇一次。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我家房屋的阳沟下,放上几只像过去农家用的水瓮一样的大桶。每次下雨让水流到大桶里,特地用来浇那些菊花。别的花草没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又到了秋天,那些菊花,在我精心地呵护下,长得非常茂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花蕾了!”我欣喜若狂,妻子、小孙女也急急忙忙过来,同我一起分享这份得之不易的幸福和美好。望着那秋风中一丛丛怒放的菊花,我浮想联翩,我尽情的领略着陶翁的那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我品味着易安居士那份“暗香盈袖”的美好。我赞叹着领袖那“俏不争春”的情怀。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养花要静待,育人亦亦然 ,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也需要施以耐心来等待,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揠苗助长。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人生的似锦繁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花,让我增长知识,养花,陶冶了我的性情,养花,让我悟到人生的真谛。养花让我的生活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