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20px;">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保障,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水资源是水安全的基础,水资源格局影响水安全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协调好水资源管理中的保障与约束、保护与开发、开源与节约、优先和均衡关系,以水资源高质量管理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保障与约束</b></p><p class="ql-block"> 以战略思维发挥好水资源的保障与约束作用,要从“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把水资源放在新发展格局中来认识和审视,突出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既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又要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约束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良好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b> (一)发挥好水资源的保障功能。</b>要把水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充分发挥好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实现水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的要素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发展格局和绿色“三张牌”战略,聚焦滇中城市群、干热河谷、山区半山区等重点缺水区域,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着力提升水资源的保障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b> (二)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b>“降水多,存水难;水系多,用水难;湖泊多,治水难”是我省的基本水情。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开展重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评价,筑牢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基础支撑;把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多层次的严格管控依据;高度重视九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过高的问题,科学制定措施,有效控制九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在严格执行国家对云南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建立各州(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水资源科学利用。</p><p class="ql-block"><b> (三)实现约束与保障相统一</b>。水资源的保障和约束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保障是基础,约束是条件,保障和约束都要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既要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提供好水资源保障服务,又要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从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均衡的良好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保护与开发</b></p><p class="ql-block"> 以底线思维统筹好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彻底抛弃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观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p><p class="ql-block"> <b>(一)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b>河湖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使用,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要以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刚性约束,把握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始终善待自然,才能持续获得自然的馈赠。要始终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严控江河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p><p class="ql-block"><b> (二)保障河湖基本生态流量。</b>基本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命健康的根基,是指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保留在河湖内符合水质要求的流量(水量、水位)及其过程。保障河湖生态流量,事关江河湖泊健康,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要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严格生态流量管理,强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加快建立目标合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监管有效的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体系,加快解决水生态损害突出问题,不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b> (三)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b>水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科学划定并严守河湖生态空间,更好发挥水资源的引导约束作用,进一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科学划定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岸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涉水生态空间,明确重要涉水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管控要求,分级分类提出涉水生态空间的管控措施和保护要求,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安全可靠、功能发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开源与节流</b></p><p class="ql-block"> 水资源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辩证思维处理好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节水、挖潜和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上,平衡好需求与供给,科学有序推进开源工作。 </p><p class="ql-block"> <b>(一)先节水后调水。</b>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优先举措,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调水工程基本原则,高度重视滇中引水工程受水区的节水、治污和环保工作,不能一边调水,一边又在浪费水,一边又在污染水。</p><p class="ql-block"> <b>(二)先挖潜后开源。</b>充分挖潜现有水利工程存量,全面加强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的精细化调度和联合调配,实现水资源效率最大化,确保滇中引水工程通水前滇中城市群的生活供水安全;要提早开展滇中引水工程精细化调度和与本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的研究工作;加强水库兴利和防洪的科学调度,开展中型以上水源工程和重要实现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全面加强水源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供水作用。</p><p class="ql-block"> <b>(三)协调好供水和用水</b>。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取水和用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全省各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严格供水调度管理,加强水源工程来水预报,科学制定蓄水计划和供水调度方案,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水库承担任务的主次,按照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原则进行调度,最大限度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优先与均衡</b></p><p class="ql-block"> 以系统观念处理好水资源的优先和均衡关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期治水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把保障城乡居民用水放在第一位,坚持优水优用,统筹配置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城市和农村用水、均衡好水资源空间分布,在生活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均衡化,全面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p><p class="ql-block"> <b>(一)始终坚持优水优用。</b>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把保障生活用水作为首要任务,优质可靠的水源要优先用于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特殊干旱年要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要求,区域水资源配置要优先配置好生活用水,保障人的用水权利,维护人的用水安全,追求人的优水幸福。特别是在水生态环境脆弱的九湖等区域,要统筹处理好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b>(二)实现水资源的均衡化。</b>统筹配置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粮食安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因素,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一步细化到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等主要用水行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的水资源用途。统筹好城市和农村水资源配置,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全面解决的基础上,紧盯贫困地区还存在着供水保障水平不高、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备等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等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按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合理配置好农业用水指标。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加快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好滇中引水后续工程,实现水资源的空间均衡。</p><p class="ql-block"> <b>(三)重视水资源战略储备。</b>按照“用好本地水,扩大再生水,统筹外调水”的思路,努力建设集约高效的城市供水体系。加强全省区域供水网络间的连通体系,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连通工程,构建多源互补、丰枯相济、大中小微并举的供水保障体系,提高供水区域间联合调度及应对突发应急事故能力。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原则,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设水资源战略储备工程,提前谋划建设控制性调蓄工程,预留水资源调控手段和供水能力,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增强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p>